首页 > 互联网 > 疫情成为共享单车的“翻身”仗?恐怕并不见得

疫情成为共享单车的“翻身”仗?恐怕并不见得

在此次疫情期间,由于不少城市实行交通管制,使得不少朋友出行的工具主要靠双腿或是路边的共享单车。因此有观点认为,就如同疫情催生了生鲜电商、送菜上门、线上办公等领域的火爆一样,或也将会让共享单车在2020年实现“翻身”。

但事情真的会如此顺利吗?

在阐述共享单车可能在2020年迎来“翻身”的内容中,往往所举出的案例都在此次疫情期间,原本被用户所淡忘的共享单车再度回归,并称“人们最需要共享单车的时候到了”。


从情理上来判断,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在那些减少甚至暂停公共交通运营的城市里,共享单车无疑是大家出行的好帮手。而在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返岗潮开始之后,选择私家车、步行,或者骑车上班防止交叉感染的用户显然也并不少。


从各共享单车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确实表明共享单车在此次疫情期间的骑行量出现上升。以哈啰公布的数据为例,在1月8日至2月5日期间,包括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在内的多个一二线城市,采购出行(超市、农贸市场等地点附近)骑行量占比上涨约5%。

不过仅凭这些,就能让共享单车行业在2020年实现“翻身”,甚至重回当年的热度吗?


事实上,首先即便是在疫情期间,根据各共享单车平台透露的数显显示,骑行量增长其实并不算显著。但在正常的节假日中,共享单车的骑行量原本就会有着一定幅度的增长,因此两相对比的情况下,这一增长到底应该算到那个因素的头上呢。


而根据以往的月活数显,一旦到了冬季天气转冷的情况下,用户的骑行意愿会不可避免地大幅下跌,直到气温开始回升,平台的月活数据也会随之回升。因此换而言之,进入春季本就是共享单车使用率提升的时期,无论有没有遇上疫情,这个时间段都可能会大概率的出现骑行量上涨的情况。


另一方面,受到用户关注其实可能并不足以让共享单车企业打个“翻身”仗,毕竟现阶段其所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可能依旧还是“盈利”。


虽然如今绝大多数共享单车企业的经营状况尚属机密,但已经被上市公司美团收购的共享单车企业摩拜,在相关财报中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二。在2018年被收购曝出巨额亏损之后,直至现在,从美团点评2019年前三季度的财报中,我们能看到单车业务营收状况的表述,依旧还是“经营亏损持续显著收窄”。

为了应对“实现盈利”这一难题,共享单车平台自去年开始也陆续涨价。2019年3月,滴滴运营的小蓝单车与青桔单车在北京引领首轮涨价潮,起步价由每30分钟1元调整为每15分钟1元,超出时长后每15分钟收费0.5元。随后在4月,摩拜单车和哈啰单车紧跟着调整了起步价。


尽管引发了部分用户的不满,但摩拜方面随后就在上海、成都、深圳、北京等地,仍继续提高起步价至1.5元,起步时长为30分钟,此后的11月与12月中,青桔和哈啰也继续跟进。到目前为止,共享单车行业也基本告别了此前1元时代/小时,甚至由于月卡和季卡等优惠的减少,涨价已经成为了主旋律。

在共享单车平台对用户提出更高的使用费用时,外界对平台的运营能力要求却在逐渐提升。自2017年8月底的“禁投令”后,我国的不少省市纷纷采取“总量控制+指标分配”的机制,这也为无序增长的共享单车带上了紧箍咒,而后围绕着共享单车规定停放点的管理,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与平台的运维成本。


因此从目前种种发展形式来看,我们甚至可以合理猜测,共享单车在“彩虹大战”时期已经度过了整个行业的高光点,用户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全民骑单车的时代也已经过去,而资本疯狂加注的情况显然也早已停止。自ofo的千万排队等退款之后,共享单车行业的光环就已经褪去,再往后各平台可能也只能在逐渐精细化运营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实现盈利这一“平淡”的目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32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