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上帝的礼物”——呼唤柔性供应链

“上帝的礼物”——呼唤柔性供应链

物流信息互通共享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跨境电商物流百晓生 Author 马宏

跨境电商物流百晓生

跨境电商物流百晓生以升级跨境电商与物流行业认知,推动行业持续发展为使命。以内容运营为核心能力,打造一个集资源聚合、产融孵化、知识汇聚于一体的行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从认知提升、模式打造、资本助力、品牌升级等多个维度助力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作者 | 马宏 棋盘资本创始人



拷问过了消费端,

“上帝”又来拷问供给端了——



任何一场灾难,其实也都是“上帝的礼物”,就看你如何去面对它。


2003年的那场“SARS”疫情,因为恐慌,因为害怕群体接触,于是就有了互联网对传统零售业态的改造,商品和消费者交互的界面就此发生了变化,带来了中国“消费互联网”突飞猛进的进化。


2020年的这场“新冠”疫情,因为封城,因为应急资源调配体系的混乱,必将引发我们对传统供应链体系的反思,引发互联网对现有基础设施“底盘”的改造,带来中国“产业互联网”翻天覆地的进步。


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论调了:这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荡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不确定性”是其必然的“伴生物”,是一种“常态”。


这次“狼”真的来了。我们似乎并没有做好与“不确定性”共处的准备。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无主题变奏”。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罢,乃至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都应该有一种“与狼共舞”的能力,有一套适应性的机制——一种由一系列“柔性组织”构建起来的“柔性机制”,能够帮助我们从容地去应付“需求弹性”,能够帮助我们从容地去应对“黑天鹅”。



由这次突发“疫情”暴露凸显的,正是对这种“柔性机制”的迫切需求。这将进一步推动以“柔性化供应——柔性化生产——柔性化组织”为核心的基础设施革命,将真正全方位地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曲线”。


也许,这就是“上帝的礼物”。


需求暴增:呼唤柔性供应链


这次“新冠”疫情,最直观的场景表现,是面对“需求端”突发性的几何级暴增,我们传统供应链体系的“一级响应”,也显得十分薄弱。


一方面,是那边的捐赠物资汹涌而来,一方面,是这边的流通不畅分发无序;

一方面,是这里的前线物资频频告急,一方面,是那里的堵塞截留屡屡分流;

一方面,是需求端的再三警示告急,“红灯”刺眼,一方面,是供给端的根本无法及时响应,“绿灯”黯淡;

一方面,是生产端的产能尚有富余,一方面,是采购端的原材料迟迟接济不上……


我们已经习惯了“和平年代”相对平缓的连接方式,实在有些茫然无措于“战争时期”快速急迫的变化节奏。


包括“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内的应急性战略物资调配体系的建立,应是“疫后经济”中“柔性供应链”打造的重点。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产业链中重要的环节,中国的产业供应链“淤结”,甚至会造成某些行业某些领域的全球“停摆”——就因为疫情造成中国零部件供应中断,“现代汽车”不得不暂停了所有在韩的生产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供应链改造升级的问题,而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世界经济争夺战”的问题了。


相生相伴:呼唤柔性生产服务


与供应链的缺乏有效弹性相关联的,则是同样呆板机械的生产端和服务端。这也许正是很多中小企业,直接可以从中发现和把握的机会:企业如何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如何在打破各种按部就班、慢条斯理的条条框框中,创新出新的模式或者业态?



“柔性化生产”,“个性化服务”,“从供应链到需求链”,等等这些,我们也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可当这次需求端突变爆出了“天量”的时候,当这次客户端其实只是置换了“场景”的时候,绝大多数企业依然无所适从。


抱怨无济,哭喊无用。疫情对于企业,同样是加速淘汰或者升级的过程——淘汰呆若木鸡者,升级灵敏响应者——现在最急迫的,就是赶快柔软自己的身段:“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企业进化的逻辑,同样是:适者生存。


我们当然都希望最好的状态——防患未然,我们中医讲的“治未病”。但毕竟“天有不测风云”,真的灾难来临,也不必惶惶不可终日,断个“轻重缓急”,行个“沉着应对”就是了——


先“活着”,再“突破”。没有不好的产业,只有不合适的业态。


虽说诸多商超ShoppingMall门可罗雀甚至“铁将军把门”,但自营生鲜平台并提供配送服务的“叮咚买菜”应接不暇,根植在社区熟悉环境里的“康品汇”供不应求;虽说诸多餐饮门店闭门谢客似乎大限将至,但先行“菜品产品化”的中央加工厂、餐饮供应链企业忙得不亦乐乎;线下渠道受阻,线上流量暴增……


其实理由很简单:不管怎么样,吃还得吃,用还得用——生活还将继续,企业总有活路。


环境土壤:呼唤柔性机制体制


“新冠”疫情,突然放大了需求端的变化,倒逼着供应链和制造端的升级,也势必带来对“需求端——供应链——制造端”这一链条本身的生存环境,进行深入的反思,引发相应的机制体制变革。这一点,应该完全值得期待的。


早在2006年,就有专家明确提出:“中国物流的专业化发展特征,将更加明显,其中: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应急物流等专业性较强的物流系统,将从各方面来保障公众生产生活安全”,眼光不可谓不超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因严重自然灾害而实施的紧急采购”,并不存在合法性的问题,法律不可谓不完善。可真正到了十万火急的时候,采购的方式渠道晕头转向,供应商的数据支离破碎,运输、报关报检按部就班,响应速度根本更不上疫情的发展。


机制体制的木偶般僵化的问题,暴露无遗。更不消说,我们完全应该在即时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更不消说,完全可以是将民用的生产能力,迅速释放为战时紧急状态下的产能……


再从金融的角度来看,“疫后经济”的振兴,资金的强力刺激,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并调动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就此建立一套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机制?


如何避免以往的“四万亿”和“单纯补贴”等,带来的“广撒胡椒面”、“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跑部前进”,以及寻租、骗补等现象?


如何建立起一种机制,不断地寻找、调整和引导中国产业的走向,按照既定的正确方向,并有效地化解其中的探索成本和早期研发成本?……


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和手段,来评判选择基金管理人、来评判选择创业项目,并进行优胜劣汰,所谓“政府产业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专业人士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引导基金”,更是可以期待和把握的。


重新定义“公司”:呼唤柔性组织


如果你认可上述的分析逻辑,马上要做的功课就是:重新审视你自己的企业、重新审视你自己的组织,看看它是否具有应对上述即将到来的一系列变革的“组织弹性”?



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直营模式的企业可以“排兵布阵”统一调度,加盟模式企业大都只能“按兵不动”动弹不得。这固然很难评判对错,每一种商业模式都有它最适宜生长的场景,但也确实暴露了一些企业协同作战能力的薄弱;


比如,“家庭办公”“远程办公”的应运喷发,大规模的“U盘生存”“虚拟生产”随即涌现,我们相应的技术准备和组织保障,是否能够切实地跟上?你又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保证那些“超级传播者”个人大IP,心甘情愿地和公司捆绑在一起?甚至如何能把你的客户用户,也都一起捆绑进来,让最终消费者成为“消费经营者”(Prosumer)?


再比如,面对大面积的疫情,光靠几家大企业、几个“大个子”,根本“撑不住天”,需要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单兵突进,还是共生组织?购并“连横”,还是重组“合纵”?“企业生态”,还是“产业生态”?股权激励“阿米巴机制”,还是“产业合伙人”命运共同体?……


供应链的柔性、生产服务的柔性,整个链条,环环相扣;机制体制的柔性、组织的柔性,全局变化,层层升维。这背后,更少不了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持,少不了各种识别技术、追溯技术、移动办公、机器替代、数据连接、网络协同等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等等这些,背后都蕴含着巨大的产业升级,以及创业和投资机会。


还是那几句老话:灾难面前,有的人看见了抱怨的话题,有的人发现了改变的机会;危机危机,危中有机,企业家、创业者,永远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


只要你相信还有明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32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