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未来教育的创新,必然是深度内容的创新

未来教育的创新,必然是深度内容的创新

正如电商,整合了物流、信息流、现金流,让电商平台无所不卖。结果,企业、消费者都以为网络一统江湖时,“新零售”成为趋势,强势的互联网公司开始“抢购”专注线下的传统超市,做线上线下的融合。


如今,教育面临电商曾经相同的问题。创业者和投资者把机会投向了“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就像电商小不点把生意从线下搬到线上一样,站住风口,成为巨头。但是很多人,忽略了教育领域最需要的创新不是更快的效率,而是更好的内容。

效率,是一个相对概念。尽管有了高铁、飞机,但慢悠悠的一站一停的绿皮车还在奔跑。效率的提升,依靠的是工具,只要工具到位了,提速是分分钟的事。但内容的创新很困难,尤其是教育内容的创新。



古代科举考试时,读圣贤书的考生,满口“之乎者也”也能成为一种壁垒与优势,因为大多数为地主种地的农民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40年,大清帝国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才有所改变。学了一辈子“祖宗之法”的知识分子发现,原来科学和工业的力量如此强大。

于是洋务运动开始效仿西洋,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知识,接受他们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变化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吸收教育内容,而不是把一群该上学的孩子送进学校。此时,保留千年的私塾显然无法承担起大批量培养科学人才的重任,慢慢变成非主流。


如果,教育内容本身没有创新,那么教育的模式就很难有大的变化。如果仅仅背诵之乎者也,那么请个老秀才当教师先生就行了,如果学神学《圣经》,让孩子进入教廷或神学院就没问题,如果是学语数英等学科知识,送到学校或者补习班也够了。

就当所有人相信教育的内容已经日趋完善,就像1900年物理学家坚定地相信物理学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当明朗的天空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随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普朗克的黑体辐射理论开始动摇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信仰,让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在我们的思想中剧烈抖动。



眼下,教育的天空同样面临着相似的乌云,这次的乌云是一大片,而非小小的一朵。那就是“人工智能检索信息更快,人类学习什么才更有效?”这个问题势必追问走在前沿的人并向他们索要答案。

人类,能够在动物界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靠得的就是大脑,经过几百万年进化而来的拥有更强学习能力的大脑。而我们最引以为傲的学习能力面对人工智能时,就像血肉之躯应战铁甲坦克。

这种形容,并非夸大其词。因为在1840年,让天朝在甜美的睡梦中惊醒的正是这种不对称的力量。在更高维度的对手面前,“人多势众”徒有其表,根本没有对抗的机会。

科学家,用人类积累了几千年的知识“喂养”、“训练”人工智能,随着算力的增强,算法的升级,对人类而言已经极度爆炸增长的知识,于AI而言就是小菜一碟。

算法的训练,需要时间。但算法的复制,是极其迅速的。而培养一位世界冠军积累的经验,却没有办法快速传给另一个年轻人。人工智能是时时进化,而人类需要代代进化,这就是区别。

1840年后,有决心、有远见的人开始抛弃那些“之乎者也”,重新学习科技的力量,才重新实现世界的平衡。我们也需要思考,当我们完全融入网络世界、或者人工智能完全进入到现实之中时,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力量,才能确保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驾驭不受到威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276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