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电商们呐,可长点心吧

电商们呐,可长点心吧




1

都2019年了,经过市场和媒体们不断苦口婆心的教育,大家总归也是长点心了。

P2P虽然也有暴雷,但相比去年的雷潮还是少了很多;比特币也不再是热点了,毕竟就连支付宝微信都少见的齐心表态不接受虚拟币支付了。

但俗话说得好,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的。

同样,你也永远意想不到下一个被割的是什么。

电商成立20年,按理说也是个成熟的行业了。

但一提及电商的雷,真是数不胜数,如果汇聚起来,也是一部有声有色的血泪史。

而且特别诡异的是,电商平台相比其他领域,出事反而更是见惯不惊。

因为天生就跟消费者的钱包有关,无论是做什么的,兜兜转转都会回到电商,再加上假货、欠款这种词汇经常出现在媒体的口中,大众都麻木了。

但是呢,还是每年都会蹦出无数公司,在前辈们趟过的、相似的、作死的边缘试探。

毕竟,甭管昨天有多难,睡上一觉第二天也都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呢。

低价,走量,又下沉,这种模式放到现在一听,傻子都能反射性想到拼多多。

毕竟,在大家都觉得在淘宝京东垄断的时候,将9.9包邮模式进行到底的拼多多,还是让人在魔幻现实中看到了一点希望,在希望中又看到了一点魔幻现实。

下沉还是要有的,毕竟,6.8亿的市场,万一一个不小心就成爆款了呢?

不过,所有的行业、领域,都避不开一个永恒定律:

第一个做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同样做的,是庸才,第三个跟风的,是傻子,再然后,就是一堆傻子。

显然,这些电商在出事之前,都以为自己是下一个拼多多或美团。

不仅敢大肆张扬自己靠补贴获客,画的市占率大饼还生怕不够投资人看见的。

关键是人家拼多多、美团敢补贴,背后是创始人本来就有的雄厚身家,人家黄峥还得到巴菲特老人家的提点。

划重点,你是么?你有么?

更多的公司,创始人自己也刚从打工身份转变,住的房子还是租的,每天含辛茹苦从每个生活的细节里攒出一点微利,光是交房租、办公室租金、银行贷款不算,身后还有一帮供应商催债的。

要不怎么说,不成熟的创业,都是换个方式给客户们打工,还远不止996。

为了在巨头阴影下获客,没别的优势,只能使出借钱补贴的老路。

每个商品,都拿拼多多对标,你拼多多给用户优惠3%,我就给4%,你多给用户3块钱补贴,我就给4块。

就跟赌气似的。

还有平台更会玩的,前面大摇大摆的给用户补贴,转脚就悄无声息地把补贴压力转移给加盟商。

比如提前跟商家签协议,我给你提供线上平台,货你自己找,但你得给我保证不能高于25%的毛利,完不成就扣提成。

成本价能降到多低,这是你的能力,跟我平台没关系。

利用的就是一个信息和地域不对称。反正你也不知道我后台的真实用户数有多少对不对,反正我也不知道你的真实成本价是多少对不对。

反正大家都共同努力就对了。

2

其实吧,也不能用坏心去揣测每个人的初心。

毕竟,每个平台,每个商家也好,在最初,除了挣点钱养活自己以外,也都还是怀着一颗“我为人人”的远大理想的。

想想能给一个县城、一所城市带来便利,提高身边人的购物效率,还能提升熟人间的口碑,自己没准还能成为县城里的“小马云”或是“小王兴”,还是挺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但现实还是惨烈,在市场中但凡进退,都涉及到利益肉搏,没有厚实的家底,人人要是不为我,我还能为人人么?

对平台而言,一个用户补贴不算多,一个商家要货款不算多,当一群用户都来薅羊毛,一群商家都要来挤兑,那么这个公司,离暴雷的终点也就不远了。

毕竟,原本就干瘪的钱袋子,哪经得起这般挤压?

对商家而言,合作初期,光为了个加盟费,或报名费,有将给娃买奶粉的几万投进去的,也有将多年几十万打工积蓄投进去的,当然,就是没有实现财务自由的人。

这也就不难怪,大部分身家都“托付”给平台,一听到平台的负面消息,就立马会倍感紧张与委屈,草木皆兵的更是比比皆是。

毕竟,这年头,暴雷的太多。

无论是曾经有巨头站过台的,还是巨头自己亲自下场做的,都有暴雷的风险,都难让人心安。

但退一步讲,这年头,谁不委屈呢。

从创始人来说。

房子都是租的,创业更得分分钟操心,自己平时连买个东西都得挑三拣四,从牙缝里省出的钱,最后还得笑脸相迎的送到用户那里去。

可用户也是太无情无义。

今天补贴得多就过来了,明天竞争对手价格更低就又过去了,连多一秒的停留都舍不得给你。

想留留不住,眼瞅着补贴的钢镚儿白白打了水漂还听不见个响。

搁谁不难受。

最近出事的某集集创始人,就在信里“血泪表达”自己的委屈:

“我和我的家人及双方直系亲属,不论国内国外都没买过房子,车子。”

即使这样,在被欠款的供应商眼中,他们就是万恶不赦的混蛋,有送遗书、送花圈,微博上也有八辈祖宗的伺候。

都太难了。

3

除了欠款的外忧,很多电商内部也并不好过。

比如有豪华创始团队的某拼拼,遭遇解散风险,某某优选目前仍然每天亏损几千万,还有自己实在干不动与人合并的。

就像一直在亏损的新零售一样,一直都说自己是体验为王的增量模式,强调“我们不一样”,可实际上呢,现在还走的是烧钱补贴的O2O模式。

很多电商在线下理想的对标Costco,由于国情差异,本质copy不来,形式也难直接复制。

会员制呢,大部分有,但是还难做成收入支柱,低SKU呢,由于采购缺乏敏锐眼光,也不容易实现。

而Costco最重要的低毛利,靠的是在上游供应链的强话语权,而国内大部分还停留在门店进展困难,供应链跟不上扩张速度的阶段,一些下沉市场甚至还高达30%的毛利,先能搞定不同市场的供应商就不错了。

步子迈的大,就容易那个啥。

很多电商们在新零售概念刚出来时,也是相当激动,纷纷发话称电商是传统行业,那架势,恨不得马上跟电商断绝关系、划清界限。

现实永远是惨烈的。

连不差钱的巨头也很委屈。门店铺得快了,供应链跟不上了,就会出现食品安全、服务质量等问题。

而进展一旦慢了,也会被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看客们质疑,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烧钱烧不起了是不是。

一直在聚光灯下的巨头也很无奈啊,更别提烧一点钱就心疼得不行的小公司们了。

也的确,单从供应链管理上,无论是巨头,还是中小电商,大家都是一样的难,谁也别看不起谁。

盒马们在新零售刚出来时,胸脯子拍的铮铮作响,纷纷称门店要过百过千、选址不重要,而过了3年以后,也都得改口,门店速度要放慢、选址很重要。

刘强东在去年接受采访称,预计未来5-10年会实现无界零售。

再过5年,或10年,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吗。

4

2016年业内提出新零售概念,如今已过了3年;2015年社交电商概念兴起,如今已过了4年有余。

但显然,面对历史几百年的零售行业,都还是宝宝,都还相当稚嫩。

有人曾总结沧桑的零售史后,发明了一个响当当的概念,叫“零售之轮”。

在自由市场上,当一个零售业态普及与成熟以后,由于公司们为了追求更高效率与更高规模,也会催生新的零售业态。

而且最初都采取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经营策略。

当然,有人的地方,一旦取得成功时,就必然会引起他人跟风模仿。

疯狂copy的结果就是,同行激烈的竞争促使其不得不采取价格以外的竞争策略,诸如增加服务、改善店内环境等等,官方话说也就是升级体验。

但这势必增加成本,也会转化为高费用、高价格、高毛利的零售组织。

而与此同时,又会有新的改革者以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为特色的零售组织开始问世,于是轮子又开始重新转动,良币逼退劣币。

没完没了。

但整个过程,是一种周期,也是“同质化、差异化、同质化”的一个轮转。

但其本质都是为了加快商品的效率与质量,整体看也是一种行业进步的过程。

当然,在这个漫长的升级过程中,问题必定不会少,焦虑痛苦、反复试错,是每个环节所牵扯到不同利益者们都会遇到的挫折。

更何况,如今各类平台或商家,都还没摸清不同市场的玩法,当地商家思维太局限,而平台们又难一时“入乡随俗”,普遍还停留在低端的价格战上。

简单说,处在表面,也是大家容易看到的,是巨头们在一二线为了争夺优质货源贴身肉搏,为了质量与效率进一步发力。

而水面之下,大部分人看不到、媒体也很少报道的,是中小电商还在分散的、无经验借鉴的各个下沉市场中厮杀,当然也不乏巨头的分身。

某集集不是唯一被曝出问题的电商,还有更多踩在悬崖边缘上的下沉电商与商家们。

这年头,连韭菜都长心了,不再那么容易被割了,平台们呐,咱也不能落后是不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21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