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点赞《八佰》:一部诚意之作

点赞《八佰》:一部诚意之作

电影《八佰》我不是在电影院看的。充了百度网盘会员,送了个爱奇艺的会员。打开网站,发现有《八佰》的资源,于是看了。电影挺长的2个多小时,分两次看完,后又看了一遍。看完就想写点什么,尽管好久不写影评了。

这是一部历史战争题材的电影作品,这个类型的电影一般都是大制作的大片,像《宾虚》,《拯救大兵瑞恩》等,擅于营造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

一部电影作品要成功,首先要能打动观众,让观众的思想情感被电影内容所感染,这就要“真”,真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历史战争电影其实更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在极端的环境刺激下,人的情感更容易激发出来,更深刻一些。历史电影本身都要复制一段真实的历史过程,电影要求的那个真实是历史题材本身可以自带的。

但我们本土的历史战争电影是个例外,原因大家都知道,我们从小都没少看包括管导演。拍的太多太随便,假大空的东西太多。能打动人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并且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在这个题材的电影里感觉出点什么。自然本土导演很少去尝试这个题材。所以管导演的这部《八佰》就显得很可贵,能做探索,这要有才还要有能力和决心 。

一、本片的历史观

拍历史片就得有个历史观,要不就是瞎拍。

过去我们的历史战争题材是从上往下拍,镜头都在那几个伟人身上,表现下层人的内容也是陪衬上层的需要,最后大半是落到假大空的俗套里。不真实,不感人。

《八佰》不是。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事件亲历者的口述,仿佛一个你的邻居老奶奶跟你随便说的一件往事。一下子就让把历史和人的距离拉近了。

电影一开始没有直接表现仓库里的人,而是从一群国军杂牌军开进上海被日军打散开始说起。后边这几个散兵游勇被当逃兵押解进了仓库。电影的主要部分都是对这几个最底层的人的性格刻画。

这就是从下往上拍历史,从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来表现历史,大场面加小人物。表现在极端剧烈的战争环境下,普通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演变。这样才不至于假大空,才有说明力,才能感动人。

在这一历史观的指引下,本片还原了当时的人们真实的方言,真实的籍贯,演员也是按人物籍贯来选。这样还原历史的情况下,带给观众的真实感是有效果的。

二、本片的主要思想主题

《八佰》要表现的是我们的民族价值观问题,要是能带着这个问题去看这部电影的话,那会更深入的理解这部电影。

这个问题就是一群最普通的中国人,这是当时中国人口的大部分人,所谓四万万同胞。基层官兵都是中国各地的农家子弟,河对岸是城市里的各色人等,声色犬马一样不少。怎样从一开始的贪生怕死,一盘散沙到最后团结起来,一同抗争的。


电影开始给一只田鼠一个特写,最后一个镜头出现了白马。这是有象征意义的。田鼠,代表鼠辈,就是仓库保卫战之前国人的状态,白马则是勇的象征,在仓库保卫战中,国人的勇气被激发出来,完成了蜕变升华。


电影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尝试着演绎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表现出这种变化的外在情景,从而感动观众,完成艺术架构。

三、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是什么把一群鼠辈变成了白马?我的理解是我们民族的一些核心价值观被激发了出来。

全片让我真正被感动的流了泪是从郑凯饰演的战士陈树生捆上手榴弹跳楼开始的,导演选角还是很厉害的,如果换个别的来跳比如李晨,我想可能我就不会那么感动。陈树生就义时留下了一份字写的不错的血书,那上面写着:舍生取义,孩儿所愿也。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从这一跳开始,电影的一切角色都被震撼了,河对岸的市井们也被震撼了,逃兵们开始变得勇敢起来。当然观众也被震撼了。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这就是勇的来源,他来自义。

然而,我也不得不说。导演最先表现义和勇的,却是那些日本兵。

我们能看到他们纪律严明,不怕牺牲。说两个细节,一个是有一个后拉运动镜头,表现一对行进的日本兵,镜头是从一个日本兵步枪刺刀上的小旗子拉出来的,那上面写着什么呢?是个汉字的义字。再一个,第一次在仓库里设伏袭击日本兵里,后面袭击完成后,清理战场时,一个装死的日本兵突然抱着一个我方战士拉响了手雷,同归于尽了,喊了句效忠天皇什么的没听清。这个事发生在陈树生跳楼之前,难说是不是这个刺激了陈树生。

可悲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咱们的祖先创设的文明精神,被小日本们发扬光大了。反过来骑在咱们头上。

仓库里的人大都是文盲,那么这种文化精神是怎么复苏的?于是导演按自己的想法做了艺术构思。李晨演的朱班长是说的河北话,身上带着一副赵云的皮影。赵云是河北真定人,好像就是现在的石家庄人。赵云是武神,白盔白甲白马,电影里的白马就是这个意向的映射。后边,小湖北的幻象里,牺牲的端午变成了赵子龙。


那边市井中,有京剧戏台上的赵云,还有讲义气的青帮等,这些都催生了义勇的复生。

四、关于结尾虎头蛇尾之说

看有影评说本片是虎头蛇尾,我想主要是因为结尾冲桥这个段落和全片好像衔接的不好。

确实是有呀。冲桥这个结尾段落用了不少慢镜头,和虚化镜头。之前都是纪实性的跟拍比较多,节奏很快,突然慢下来,毕竟观众都在之前的节奏里待了两个小时了,确实不是太适应。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主要人物们在结尾的牺牲没有表现出来,这个确实让人一愣。

我看过马丁西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电影解读,上面指出,在拍电影主人公给他心仪的女人打电话的镜头时,那头女人拒绝了主人公的求爱,正常镜头应该是导演拉近镜头表现一下主人公此时的失望和痛苦,但导演一反常态把镜头横移了出去,观众竟然看不见主人公了。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导演深深的同情这个人物,不忍心看到他的痛苦,所以移走了镜头。好比修辞里的留白。

那么管导这边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不忍心看这些人的死状。

另外冲桥这段其实又有点我前面说的假大空的毛病,这个毕竟这么多年了,一时半会也改不过来。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诚意满满的作品,导演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新颖的历史观,制作精良,发人深省。可能并不完美,但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导演把什么事情都给办了吧。还是那句话,只要他把我感动了,他就是个好作品。对吧?

所以我为《八佰》点个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9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