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深度|以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为例,解读“创伤叙事”的应用

深度|以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为例,解读“创伤叙事”的应用

文/八月星辰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是由导演肯尼斯·罗纳根执导、卡西·阿弗莱克主演的小成本剧情片。在2017年第89界奥斯卡金像奖中斩获两项大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及最佳男主角奖 。豆瓣评分高达8.6分。

影片讲述了波士顿沉默寡言的勤杂工李得知哥哥去世后,不得不回到家乡小镇曼彻斯特,料理哥哥后事和处理侄子的监护权问题。而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次特别的返乡历程,原来,曼彻斯特埋藏着李的一段绝望的回忆。

影片探讨了创伤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面对创伤记忆这一人类普遍需要面临的问题。导演通过克制隐忍的“创伤叙事”手法,在娓娓道来中,自然而然地表达着人类关于创伤记忆的时空思考与救赎可能。

那么,导演是如何将这一叙事手法运用在电影中,并通过艺术加工来展现电影主题的呢?接下来,我们将跟随电影情节,从展现创伤、解读创伤、治愈创伤3个方面来深度解读“创伤叙事”在影片中的应用。

01

创伤叙事——用一种叙事语言将创伤经历叙述出来,从而找出创伤的根源,帮助人们走出伤痛

在阐述什么是创伤叙事之前,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精神创伤?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里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至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

精神创伤是指由灾难性事件导致的、在心理过程中造成的持续和深远影响甚至导致精神失常的心理伤害,它使受害者“永远沉迷于记忆之中”,无法走出创伤的影响。

创伤经历孕育了创伤文学。创伤叙事便是创伤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描述创伤事件或经历,找出创伤的根源,从而认识理解过去,见证个体和群体的脆弱和伤痛,以达到情感宣泄和修复创伤的作用,最终帮助人们走出伤痛。

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剧本就是这样的创伤文学。那么,在这部影片中,创伤叙事是如何体现的,又如何一步一步引导剧情的发展呢?让我们跟随电影的情节来一一解读。

02

展现创伤——通过画面闪回方式将时间和空间糅合,体现创伤的不可逆性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主体时间采用线性叙事模式。李是一个生活极度颓废而接近社会边缘的底层人,随着剧情的发展,影片通过七次闪回,将时间和空间糅合,展现了李不一样的过去。

1、通过闪回方式,使主人公陷入时间陷阱,无法摆脱过去的创伤记忆

从叙事学角度看,闪回指的是相对于第一叙事时间而言,在叙事链上的一次时间打断和畸变。现实生活中的物理时间是线性不可逆的,但人类的心理时间却是“延绵”的,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彼此缠绕、互相渗透与交替。

影片闪回手法的运用,在主人公的过去与现在之间构成一种对照关系。影片通过对主人公李的衣着色彩、语言笑容的多少,以及妻子头发的长短造型等前后变化,呈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生世界,突显出人物的悲剧命运。

影片中的闪回,是经由主人公李的思绪引起,镶嵌在他开车或呆坐中。尤其是叔侄两人见律师听遗嘱一节,叙事的时间在过去与现在不断切换。当李得知哥哥指定自己作为侄子的监护人,并且自己不得不搬回曼彻斯特时,他的情绪无法平复,思绪不断被拉扯到过去的创伤场景中。

在那场夺走自己3个孩子生命的大火中,相比妻子的歇斯底里,李的反应相对迟钝。但后期却以噩梦和闪回的方式重复出现,过去的创伤场景成了他的时间黑洞,造成他的创伤心理,以至于他的生活被分割成之前和之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创伤心理:指“在突然的,或灾难性的事件面前,一种压倒性的经验,对这些事件的反应通常是延迟的,以幻觉和其他侵入的现象而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表面。”——凯如斯

此外,影片关于时间的处理也是相对模糊的。关于往事几乎没有在时间刻度上有清晰的标注。在这个故事里,所有人的生活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但只有李的生活是停滞不前的,他陷入了过去的时间陷阱里,无法摆脱过去的创伤记忆。

2、通过闪回,使主人公产生空间焦虑,承载着创伤记忆的空间,再次印证创伤不可逆

人类的记忆具有空间性。被追忆的过去始终是包裹全部爱恨体验和生活细节的空间记忆。

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拉什在《空间的诗学》中阐释:“在我们的记忆这个过去的剧场里,背景保存了人物的主要角色。人们有时以为能在时间中认识自己,然而人们认识的只是在安稳的存在所处的空间中的一系列定格,空间在千万个小洞里保存着压缩的时间。这就是空间的作用。”

片中李的侄儿在父亲逝世后,无论他多么假装若无其事,一只冰箱里的冻鸡就能让他重返创伤而歇斯底里。

不同于故事时间上的模糊处理,影片中对故事空间的标注却相当清晰。当创伤发生之后,时间慢慢流逝,空间却不会自动消失。

影片中,李想把未成年的侄子带到自己的工作地点波士顿,或者送去爷爷住的明尼苏达州。但对侄子而言,哪里都是没有区别的“他处”,他想要待在出生地曼彻斯特,因为那里有熟悉的房子、熟悉的朋友、熟悉的生活。

而李却恰恰相反,他没有办法在曼彻斯特生活下去,他忘不了过去,他对曼彻斯特的生活感到紧张而焦虑。

因此,空间上的“曼彻斯特”绝不单单是一个海边的小镇,一个故事发生的场所,而是所有创伤记忆的承载体。影片中叔侄两人对曼彻斯特虽然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对创伤记忆原生地的某种程度的空间焦虑。这种焦虑再次印证了创伤的不可逆性。

03

解读创伤——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意象表达,暴露创伤产生的根源: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抗拒

创伤叙事是通过讲述创伤、制造关联和意义,最后暴露出创伤根源。影片持续对自然景物进行关注,通过暴雪、孤船、冷雨、海浪等意象向观众展示命运的冷酷。从而暴露了创伤的根源: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抗拒性。

影片开始,碧水蓝天中,李在游船上和侄子嬉笑打趣的画面迅速被漫天大雪的画面所替代,电话铃突响告知了李哥哥猝死。影片很快闪回到李的哥哥生病的镜头上,医生告知家属及病人,这种心脏肌肉衰竭症会无规律地突发,且无法有效医治。

人在面对死亡时,除了震惊与不解外,更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哀怨。影片将死亡归于大自然的范畴内,向观众暗示死亡与四季的变换、雨雪的降临、白昼与黑夜的更迭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平和坦然地面对并接受死亡,接受命运。

暴雪的意象在影片中多次出现,雪暗示着大自然的无情与冷酷。李独自铲雪的镜头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三次,雪将一切的罪恶、错误、伤痛与折磨覆盖,但李拒绝掩埋过去与创伤,他拒绝新记忆的覆盖与救赎。这是他创伤的人生,也是他泣血的人生。

此外,李开车独行的场景也体现了这种无情与冷酷。车辆拓展了人的能力,使人在广阔的自然中自由驰骋,但这种自由也敌不过自然与命运的强大力量。行车场面不停地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多次打断,暗示出自然与命运的巨大的不可抗之力。

人在浩瀚的自然里如同一粒微尘,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通过对环境的意象表达,将人的无力感与颓废感凸显出来。但影片并不倡导人们对抗自然、抗争命运,而是透露出一种中庸的和解观——接受命运,并活下去。

04

治愈创伤——通过双线并置的叙事结构,探寻治愈创伤的可能性,思考负重前行的意义

“受创的悲悼主体经过一段悲伤,将爱从失去的客体转移到新的客体,顺利实现移情。受创的抑郁主体却拒绝承认爱的客体之丧失,拒绝恢复与外在现实正常的认同关系,长时间陷入自责、沮丧、冷漠等心理情感,排斥甚至拒绝移情。”——《悲悼与抑郁症》

弗洛伊德认为,创伤过后主体会发生悲悼抑郁两种的心理反应。当亲人去世,我们需要悼念逝者,宣泄悲伤,从而期望达到救赎的目的。

在探寻治愈创伤的可能性上,影片在叙事结构上进行了双线并置的构建

作为一个典型的抑郁的主体,李经历丧子后,逃离了故乡,拒绝新的生活。虽然李的创伤没有得到治愈,但对于正在经历父亲死亡创伤的侄子,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

作为悲悼的主体,侄子拒绝离开创伤地,与朋友一起悼念父亲的生前往事,与叔叔一起料理父亲后事,频繁参加朋友派对,恋爱。在影片快结束时,侄子与女友约会时穿上了颜色鲜亮的红衣服,这就达成了影像意义上的救赎。

然而,由于时间的不可逆转性,人类经历的创伤不可能被完全修复。所以,影片中即便重组家庭的前妻与嫂子看似有着幸福的生活,但只要看到故人,情绪一样会失控。

这似乎也是导演在向观众暗示着,即便我们用各种方式来治愈伤痛,曾经背负的过去还是难以忘却的。

影片中,许多人都背负着过去的创伤,比如侄子的棒球老师不经意的一句“我也是在你这个年龄遭遇了父亲的早逝”,以及片末雇佣李修理机器的雇主,说出的关于自己父亲出海后失踪的创伤经历。

虽然大多数人会选择遗忘和不背负,但总有一些人像李那样的人愿意背负沉重的过去,以证明他真实存在的过去。

不同于治愈系电影中的简单救赎,创伤叙事不讲大团圆式的结局,它旨在让观众于痛彻心扉的同时,思考在人生之路上如何负重前行的可能和意义

结语

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真实地刻画出主人公李在生活重压下的痛苦和无力,他无法与过去告别,也不能同自己和解,只能带着内疚艰难生活下去的状态,揭示了命运无常的主题,探寻负重前行的意义。

影片没有华丽的镜头,也没有治愈系电影的疗愈作用,甚至很多画面都比较沉闷灰暗,但这就是真实的人生。面对命运的无常,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阳光勇敢得起来的,有人选择坚强,有人选择懦弱,毕竟我们只是脆弱渺小的人类。

影片没有采用大团圆的叙事惯例,却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引发深沉的思考。这得益于导演对创伤叙事手法的应用,具体而言有如下3个方面:

1、展现创伤——通过画面闪回方式将时间和空间糅合,体现创伤的不可逆性;

2、解读创伤——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意象表达,暴露创伤产生的根源: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抗拒;

3、治愈创伤——通过双线并置的叙事结构,探寻治愈创伤的可能性,思考负重前行的意义。

一部好电影,就是把观众知晓但却难以名状的情感,通过出色的叙事手法表达出来。那些深埋在繁芜细节中的共鸣,也许会在某一个午后的场景中,突然被触碰,然后喃喃自语道:“是啊,生活就是这样。”


作者简介: 我是@八月星辰,爱好读书、写作、观影,每年80本书、100部电影、30万字。欢迎关注我,与有故事的你一起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6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