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一刀未剪大片,不在大银幕看遗憾一年

一刀未剪大片,不在大银幕看遗憾一年


随着影院复工,我们也陆陆续续迎来了不少经典重映和新片定档。

其中就有“非影院不可”的作品。

比如去年的大热影片《1917》


《1917》由萨姆·门德斯执导,在今年年初的奥斯卡颁奖礼上拿到10个提名,最后拿下了3座奖杯,毫无疑问是颁奖季的第一梯队作品。


时隔近一年以后,终于登陆内地院线,《1917》不算“新片”,但是仍然值得再去影院重刷,理由很简单——

这部一镜到底的战争史诗,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感受到它的全部魅力

小万此前已经和大家聊了聊电影人对于一镜到底的执着和《1917》背后的特效技术。


毫无疑问长镜头是这部作品最大的标签,但是这次,咱们再回顾这部影片,小万决定不聊长镜头,咱们回到这个故事本身:


来聊聊如果不是靠“一镜到底”的噱头,这个故事还值得一看吗?

《1917》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的一战期间,两位默默无闻的士兵接到一个紧急的任务,需要穿越敌军的占领区去传达一条命令,这条命令可以拯救上千人的生命

战争的残酷、士兵的勇气、时间的紧迫、无数命悬一线的普通士兵,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牵动我们感受的重要部分。


影片也确实通过紧凑的剧情和叙事技巧,完成了对于这场冒险的展示。



但是仅此而已吗?《1917》在这个漫长的传令故事当中真正表达的就是战争如何残酷,主人公如何英勇吗?


并不仅仅如此,这个故事当中的确通过战争中一个小小的侧面,以及被摧毁的小镇、遍地的尸骸和无处不在的威胁,揭露了战争的无情,但是影片中另一条更重要的线索,想要讲述的不仅是战争的残酷,更是战争的荒谬



无数年轻的生命、无数财富和人类文明的结晶,都被投入到一场战争当中,但是换来的只是无尽的伤痛和蔓延的仇恨。


这种无法化解的荒谬性,才是战争的本质,也正是无数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品当中的一条“暗线”



《1917》毫无疑问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但是在整个战争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的生死抉择每天都在发生。


在一战期间的欧洲战场上,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士兵在牺牲、无数的家庭破碎、无数人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告别,在这种“个例”的成功和巨大的无法扭转的战争时局之间的巨大反差,真正凸显的正是战争的荒谬性。



在《1917》结尾,主角历经千辛万苦将消息带到了前线,指挥官虽然依照命令停止了进攻,但是却并没有表现出放下心来的表情。


相反,他更直接指出了“今天派人了告诉我们停止进攻,明天又会派人来通知我们发动进攻”,停止这场战争的唯一方式是“每一个人都死掉”。

也就是说,影片的主角奋力拯救的1000多个士兵,很可能不知道哪一天同样会随随便便死掉。


那,我们真的“救”了谁?

甚至在《1917》中,从头到尾都充满着这种对于战争荒谬性的展示——两位主角赶鸭子上架开始了这场冒险,一路上更是跌跌撞撞,瞻前顾后;


半路遭遇敌军飞机坠毁,明明前去救人反而送了命;


穿越空无一人的战壕,也穿过鲜花盛开的旷野;


所有这一切,都在最后面临了同样的“意义的缺失”。

对于战争片来说,最“高级”的反思其实正在于此


并不一定需要震撼视听的大场面和特效画面,也不一定需要激动人心的扭转战局反败为胜,反思战争的核心在于:我们何以走到如此荒谬的地步?

比如同样是讲述战争中一个侧面的《拯救大兵瑞恩》,这个故事大家也非常熟悉,它的核心问题是:


为了救一个人牺牲八个人,值得吗?


但是问题的更深逻辑是,正是战争将我们推到这样的必须做出艰难选择的境地

这种日常生活中很难面对的终极抉择,其实正是战争真正扭曲我们情感和选择的地方。

《无主之地》里两个敌对的士兵共同求援,


《苏菲的抉择》中在自己的孩子中留下一个,


《美丽人生》中用谎言来保护希望,


《桂河大桥》中将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亲手炸毁……

《无主之地》


《1917》将这种巨大的荒谬性同通过一镜到底的方式进行了强化,对于看过这部作品,还选择再去二刷的小伙伴们,或许更能体会到这种被拉长和放大的感受。

因为我们终究会意识到,影片中展示的不过是动荡的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小小片段,真正能“救人”的,并不是某一条命令或者某一场战役,而是将战争这种荒谬的行动彻底封印的努力。

我们当然歌颂和纪念每一个在战争中奋勇无畏的英雄。


但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像《1917》中的斯卡菲尔德一样,用勋章换酒喝,回故乡去看盛开的樱花。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