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末代皇帝》:唯一一部允许在紫禁城内拍摄的电影

《末代皇帝》:唯一一部允许在紫禁城内拍摄的电影

最近无意中刷到了一个有关溥仪在日本战败以后,第一次代表中国登上了东京法庭的一个视频。网友纷纷留言: 坐惯了龙椅,即便是一把囚椅,也硬是让此人坐出了帝王风范!

这可谓是他一生中最霸气的八天,将自己曾经遭受的种种和心中对侵略方的不满统统说了出来,甚至还用英语在法庭上当众与日本天皇对骂。

溥仪虽然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就是一个十分窝囊的皇帝,面对侵略者只能委曲求全。但是站在当时的情况下,我想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来面对这些。

单说溥仪,只能说:

历史选择了他做牺牲者,他只能接受,换言之,如果历史选择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做牺牲者,我们也只能接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末代皇帝》,豆瓣9分+的作品还是真的值得一看,也许看后会多少有点同情溥仪,起码能多少教会自己理性看待历史。

这是第一部外国人在故宫拍摄的电影,也是中国唯一一部允许在紫禁城内拍摄的电影。

该片带来的国际影响力毋庸置疑,成功拿下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乐等9项大奖,也因而在我国掀起了对这位传奇皇帝一生的影视化风潮。

该片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幼年的溥仪和被共产党抓到后的溥仪为时间点穿插叙述。一点点为观影人讲述了溥仪的一生,从万人之上皇帝,到想光复大清的傀儡,到共产党的战俘,再到说自己只是一个花匠。

溥仪,战战兢兢的一生,一出生就已经注定的一生。

01

影片以溥仪在车站决定割腕自杀被共产党救下切换到年仅三岁的溥仪被慈禧召进宫与家人分开,小溥仪一脸陌生的走到慈禧身边,当慈禧对他宣布大清交给他的时候,小溥仪并不能理解自己将要承担一些什么,在那一刻,命运将他和“皇帝”死死的拴在了一起。

这个部分可以说是童年阴影系列,布景很阴森。溥仪这个时候仍然只是个贪玩无知的孩童,他与这阴森的场景极不协调。

学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已经被迫害的满目疮痍:一方面英国为了获得巨额利益处心积虑引导中国人吸食鸦片。而鸦片损害了中国人民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的身心健康,摧毁中国人的意志。另一方面日本人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土地,屠杀中国百姓,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帝国。中国被迫一次次妥协,一次次与各国签署不平等条约。小溥仪接受的晚清实质上早已不复存在。


02

后来溥仪逐渐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身份也有了自己的认识。他开始渴望离开紫禁城,却发现他只是这紫禁城的皇帝,出了皇宫自己什么也不是。

起初溥仪的弟弟普杰告诉溥仪:“你不在是皇帝了!现在有个一个新皇帝,他剪了鞭子,他还用汽车代替了骆驼。”

小溥仪不相信,他分明就是皇帝,这皇宫中独一无二的皇帝,为了证明他是皇帝,他让身边的小太监把桌上的墨汁全都喝光。

可当他爬上宫殿的屋顶,才发现溥杰所言非虚,此时,北洋军阀的乐队正在宫里来回演练 。

一辆老爷车开过来,里面坐着的正是当今的总统袁世凯,这时的皇宫已经一分为二,其中生活区留给皇室居住,仅仅在有限的区域保留皇室权利,由政府承担固定开销。

溥仪的世界观受到了强烈冲击,自己就是皇帝呀。从小到大,他从未质疑过。可是,外面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所在乎的东西一件件离自己而去。

03

溥仪一生是孤独的,他独自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一切,年幼的他缺少父爱,每日与宫中的宫女太监一起生活。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她的奶娘,小溥仪叫她嬷嬷。

奶娘的离去让年少的溥仪失去了心里的支柱,当老太妃下令把奶娘送走,小溥仪一边奔跑追赶一边呼喊奶娘的名字,到了宫门口却被拦了下来不让他出去,皇宫,不能离开半步。

他不懂为什么,就连宫中最亲近的人也离他而去。然而,等待他的也远远不止于此。

陈宝琛告诉溥仪,他的亲妈自杀了,于是他决定骑车出宫去看看母亲和胞弟

眼看就要走出城门

没想到守门的士兵在领队的指挥下把大门关上了。尽管溥仪命令他们甚至大哭着让他们开门,也无济于事。

悲愤交加的溥仪,将自己怀里偷养的老鼠摔死在这宫门上

爬上屋顶表示抗议,却又被众太监齐心协力把他拽了下来


04

庄士敦劝他,只要结婚了,就算成年了,很多事情就可以自己做主了。回到青年溥仪,他主动改革,要剪掉自己的辫子,太监们不敢动手,他就自己剪,这可吓坏了大臣和太妃们。

只有同样受过西方教育的皇后神情淡定,甚至露出了微笑,并捡起了断掉的辫子

溥仪表示,以前的皇帝被谋杀是因为他们要改革帝国,现在他要改革紫禁城看看是否会遇害,改革就从内务府开始,首先宣布要更换新的内务总管,下令清点皇宫的珍宝库存,这些事情由他的老师兼朋友庄士敦负责(内务府主管内部支出、盘点,当时的皇室已经有很大的亏空了)

可是,就在那晚,突然外面的火光将屋内照得通亮,太监来报,说是内务府库房着火了


大火将库房烧成了一片废墟,所有的财物还没来得及盘点就已经消失,溥仪认为,这次纵火就是太监们的监守自盗行为,他们害怕清点珠宝时会被发现偷盗财物的事实,这件事更加加深了溥仪对于太监的厌恶,于是决定遣散紫禁城里的太监们。

太监们平静下来,也纷纷跪下请愿,想拿回自己的宝贝,但溥仪仍不为所动,就这样将他们遣散了。

再后来,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也被驱逐出紫禁城皇宫,取消对皇室的一切优厚待遇。

溥仪终于迈出了故宫的城门,接触到了外面真实的世界,这是他曾经一直向往的,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

05

与每个末世的皇帝一样,他们不甘将祖辈创下的基业断送在他们的手中,溥仪也尝试改变现在的局面,他与日本人合作,创办满清国,成为日本人的傀儡皇帝,他还想要当皇帝,这天下还是他的天下。他想要婉容纹绣永远在他身边,他想要回到紫禁城,他想去欧洲,他想要他还是那个皇帝。

被共产党抓到以后,他叙述了自己所犯下的种种过错,他知道他错了,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总要有人承担”一句话道出了他的忏悔和心甘。

后来,文化大革命爆发,此时溥仪已经被特赦,当他看到当初待他不薄的狱长被游街的时候上去阻拦,告诉人们:

“你们抓错人了,他是个好人”

“你是谁”

“我...我只是个花匠”

影片的最后,溥仪用一角钱去参观故宫自己曾经的家,那个让他一生都注定在别人的牢笼的家,他一生都想摆脱,一生都让他魂牵梦绕的家。

他告诉前来阻止的小孩儿,“他是皇帝,是这大清最后一个皇帝。”

他坐在龙椅上,看着这故宫。

他的一生,在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05

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到触动的不仅仅是它的情节,还有它的场景、道具、美术甚至一些很小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处理真实得让我仿佛在看一部纪录片。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溥仪的书房,一个小房间,光线明亮,一扇窗,一张桌还有满墙的字画。不同于现在某些古装剧里豪华的尚书房,溥仪的书房简单而又真实。

老外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也是耗尽了心力的。据说为了更加贴合历史,制片方特地请来了溥仪的弟弟溥杰来担任电影的历史顾问,因此电影中的服装、礼仪也更加真实。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在溥仪的登基大典得到明显的体现,溥仪的着装,太监的唱腔,殿外大臣跪拜的位置等。为了拍摄百官朝拜这个镜头,竟动用了一万九千名群众演员。这部投入了如此众多的人力和物力的电影,它的成功也不是不无道理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67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