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2008年,王晶的神助攻

2008年,王晶的神助攻

电影这位女神,时而华丽,时而朴素。

为了挣钱,她绝大多数时间打扮得纷华靡丽。

某些时候,她会以朴实无华的状貌出现,令到观众一下子无从适应,又惊喜交集。

《天水围的日与夜》, 就是电影女神素颜时的样子。

①王晶的神助攻

从好莱坞编剧的角度看,这是一部再糟糕不过的电影。

没有角色的成长,没有悬念的设置,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只有无趣和琐碎的生活片段。

这样的剧本能得到投资,简直是个奇迹。

在香港电影产业资本萎缩的大环境下,连成名的大导演都难以拿到足够的资金拍片,不得不选择北上。

已经拍出《女人四十》等佳作,金像、金马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都拿到过的许鞍华也不例外,她拿着几乎没有商业元素的剧本,自然是到处碰壁,无法成事。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等。

从1999年收到学生吕筱华的剧本,到确认启动拍摄,许鞍华等了足足有8年。

能够奇迹般地等来投资,并非是香港电影的大环境变好了,而是刚好有了一个社会热点可以切入。

2004年,香港天水围社区发生一宗惨绝人寰的命案。仅仅三年后,同样的地点,相似的惨案再度发生,震惊全港。周润发在接受采访时就提议说,“天水围”的地名应该改一改。

天水围远离香港的市区,交通非常不便,里面的居民一般都难有体面的收入。说不好听一点,这里就是香港的贫民窟。

许鞍华觉得应该拍一部相关的电影,来探讨天水围的悲剧。

于是她去到天水围实地调查,没想到当地的居民完全不像媒体渲染地那么凄凉,反倒是很祥和安乐。

这时她想起了吕筱华的那个平淡无奇的剧本。

如果把故事背景变成天水围,那电影就多了一个卖点,有了引发更多人关注的条件,从而有了拉到投资的可能。

可能许鞍华自己都没想到,愿意援助之手的人,居然是王晶。

没错,就是那个被很多人认为是烂片王的王晶。

他的影王朝影业拿出了100万给许鞍华。一个一向注重电影商业性的导演,却成为了文艺片的投资人,送上了一次神助攻。

只是100万的成本只能算是“低保”,许鞍华放弃了她一贯使用的胶片,转用数字影机。

电影的定位也变成了电视电影,片长是规整的90分钟。

如果用胶片,《天水围的日与夜》肯定会更加有味道。许鞍华在影片中插入的老照片,就非常有韵味。

但许鞍华却表示,即便有钱,她也不会用胶片去拍。

在看懂电影之后,大概就能明白她并不是为了宣传,强行尬吹数字技术。

这次她索性是彻底抛开了胶片所带来“电影感”,丢掉了那些花哨的电影技法,用极其精简的方式呈现故事。

结果,《天水围的日与夜》就成了一部和现实生活一模一样的电影。

《一一》有句台词说,如果电影和生活一样,那人们为什么还要看电影啊?

确实,《天水围的日与夜》上映的时候没什么人看,票房几乎为零。

直到电影在香港金像奖6提4中,拿下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重要大奖,才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有着口碑上的成功,许鞍华才得以实现原本的想法,把反映天水围惨案的电影拍了出来。

那就是任达华和张静初主演的《天水围的夜与雾》。这部电影的投资比《天水围的日与夜》多了10倍,投资人依然是王晶。

②传统邻里文化的伟大胜利

《夜与雾》直击社会的残酷,《日与夜》洞悉生活的温情。

与其说许鞍华是在讲述故事,不如说她是在记录故事。

记录天水围居民,乃至是整个香港低收入人群的日常。

序幕中,简单的几个动作,观众都会倍感熟悉。

工作。

在家看电视。

吃饭。

晾衣服。

正如英文片名“The Way We Are”,生活就是这样的。

没有了电影语言的修饰,生活的细节被极限放大。

在买牛肉的时候,跟老板说的是10块,而不是多少斤多少两,因为几斤几两还要算价格,又担心老板切多了,超过了预算,还不如干脆报个价格直接。

在超市买粮油的时候,为了区区三块钱而犹豫不决。

在经济拮据的时候,别说三块了,一块钱也会影响购买的决定。

甚至不用1块,一包纸巾,一个塑料袋就可以了。

他们就这样在天水围度过每一个日和夜,没有太多的起伏,就连参加丧礼的部分也是波澜不惊。

唯一比较煽情的,是贵姐回忆起了痛失丈夫的那一天。

没有了丈夫的贵姐和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她到超市工作,凭借一己之力支撑起全家。

她的母亲和弟弟住在电影中提及多次,却始终没有出现的匡湖居。

那是香港著名的“富人区”,基本都是洋房别墅,与天水围的密集高楼是完全不同的光景。很多香港明星都在这里居住。

生病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喊着要吃燕窝,弟弟有意资助张家安到外国读书,弟弟的女儿,也就是张家安的表姐让菲佣煮饭,种种情节都说明了这个弟弟非富即贵。

但她怎么却住在天水围?

通过贵姐母亲对往事的回忆可以得知,贵姐十四岁就放弃学业,出去社会工作,供养家里兄弟们读书。

等她的兄弟都出人头地了,她自己却留守在天水围,没有让兄弟们给自己在匡湖居买套房。

打麻将时她坚决要出自己输掉的钱,月饼券的钱也想要还回去,透露出她倔强自强的性格。直接给钱她肯定是不要的,弟弟也只能是通过帮助张家安的方式来回报她当年的付出。

张家安还在上中学,刚参加完会考。

会考相当于内地的高考,在大学联招中占有决定性的影响。

出生在单亲家庭的他略显孤僻,同学叫他去玩什么,他都不怎么感兴趣,只想着早点回家。

参加学校的基督教活动时,张家安更显得与同龄人迥乎不同。

别人在探讨怎么和家里人和谐相处的时候,他仿佛是一个外人,只是应付性地回答提问。

对于家庭关系良好的他来说,这种教会的帮助是多余的。

贵姐母子的故事线反映了香港单亲家庭,以及青少年成长的一种常态。

通过他们的质朴的形象,电影无形中为天水围这个是非之地洗了白。

他们是天水围的居民。

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和贵姐住在同一栋楼的梁婆婆则反映了香港独居老人的问题。

她一个人买菜做饭,没事的时候一个人发呆,独居老人的生活,就是如此地平淡,且枯燥。

偶尔她会坐车到沙田看望女儿,只是由于天水围的地理位置,这走一趟,其实要比去深圳还要远,还要担心会迷路。

她虽然是一个神志清晰的老人,但真要从天水围搭公共交通去沙田,年轻人不拿个手机都可能会迷路,更何况是辨识能力退化的老人家。


在贵姐的帮助下,梁婆婆从一开始无时无刻面无表情,慢慢开始变得开朗。

她远在沙田的亲人没有给到她足够的关怀,但邻里间却可以补偿。

如果非要给《天水围的日与夜》确定一个主旨,一个作者观点,那应该就是要着重表现贵姐和梁婆婆之间邻里情谊的重要性。

她们两人的家庭都有着缺失的部分,两人的命运有着相似之处。

等张家安长大出去工作,或者到外国留学,贵姐就会变成像梁婆婆那样的独居老人。

她们各自的命运是容易令人同情的,不过当她们彼此连结,本来单调乏味的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温情。

最后中秋节的聚餐戏,就是香港传统邻里文化的一次伟大胜利。

反观现在家家大门紧锁,多数人不知邻居姓甚名谁的大厦,独居老人们又要如何“解围”?

《天水围的日与夜》给出了一个回答。

与其祈求亲人的关心和援助,不如像贵姐和梁婆婆互相帮助,就算生活在“天水围城”里,也可以悠然自得,至少人生的结局,不会变成一场悲剧。

③场景造就电影

从白天到夜晚,低收入人群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原封不动地放到了镜头里面。

许鞍华学到了侯孝贤的那一套,用镜头进入到了角色的生活,观众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窥视者”。

无论是《童年往事》,还是《悲情城市》,侯孝贤都没有放弃戏剧固有的矛盾冲突,主人公的家庭都因为各种因素变故不断,观众会因此关注角色的最终命运。

但许鞍华不仅是没有用太多艺术性的视听语言,而且连戏剧冲突也不设置。

所有的角色都不存在危机,观众无需为他们感到担心。

这么做很危险,没有其他电影要素支撑,不光是观众看不下去,电影还可能会变成零碎片段堆积而成的烂片。

看看韩寒的处女作《后会无期》,就由于缺少视听语言和矛盾冲突的支撑,导致他的电影感觉不像是一部电影,更像是抒情散文。

《天水围的日与夜》在数码摄影下,依旧让人感觉是一部电影,而不是高清电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场景的有效设置。

许鞍华不愧是一个“电影老手”,一方面,她的场景完全不会因为成本匮乏而显得简陋,市井,屋村,商场,菜市场这些地方很熟悉,不过被她放到电影中却不太一样。

另一方面,她的场景都在有效地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每个场景都具有两个要素:时间和地点。

这两个要素将事物固定在框架内。

一般地点分为内景和外景;

时间分为白天和晚上。

于是,场景的变换,意味着时空的变化。

贵姐开始从超市,回到家中,然后再去到酒楼,说明时间也在同步前进,“讲故事”的感觉就出来了。

每个场景都需要向观众解释必要的故事信息。

开头超市和家的两个揭示了贵姐超市员工和母亲的身份,学校揭示了张家安学生的身份等等。

随着故事的推进,贵姐所处的场景越来越多,有电器铺,医院,灵堂,巴士,而这一切都是根据故事的起承转合所进行的精心编排。

不同的场景有效连接,才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故事线。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没有必要去展示出整个场景。

贵姐和张家安的家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场景,但他们的家到底是怎样的?

观众虽然“窥探”着他们的生活,却很难直观描绘出他们家的全貌。

因为电影中的场景很少是全部都表现出来的,许鞍华适当的选择了留白,才令到这些日常的画面变成了电影。

观众和角色仍然有着“距离”,所以才会感觉到那是一部电影,而非纪录片。

《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口碑成功帮助香港电影在艰难的环境中开拓了一条新道路。

王晶的那一百万,所起到的作用,所带来的价值,​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了。

​在王晶的神助攻下,许鞍华证明了“素颜”的电影一样能够拿奖,为港片带来荣耀,引起关注。

那么,更多的大老板会看到这类电影的价值所在,进而决定投资,即便明知是亏本生意。

之后,《一念无明》,《沦落人》等作品都跟上了节奏,票房甚至要比《天水围的日与夜》青出于蓝。​

香港电影也犹如天水围的居民一样,在世界的夹缝中留有温情,继续活下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