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豆瓣9.1《天堂回信》:国产佳作,献给每一个在爷爷身边长大的人

豆瓣9.1《天堂回信》:国产佳作,献给每一个在爷爷身边长大的人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个深秋,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女导演王君正拿到了一个剧本。

她拿到剧本后认认真真地看了好几遍,当即联系上了编剧贺国甫,两人来来回回改了好几稿,等到剧本最后定下来的时候,北京已经入了冬。

北风料峭,冬寒深重,就是在这样寒冷的北京城,一部温言软语描绘生活的小制作电影《天堂回信》,静悄悄地上映了。

或许很多人对王君正这个名字都感到陌生,但对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电影略有了解的人想必对她的作品都略有耳闻。

1980年,讲述人民教师与孩子之间的相处的《苗苗》,凭借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和朴素清雅的艺术风格,广受欢迎,还获得了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和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两年后,王君正再次作为导演(兼编剧之一),执导儿童故事片《应声阿哥》,并凭借精巧的构思和温和的叙事,再次获得当年的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又五年,王君正执导《山林中头一个女人》,一改之前温和细腻又不失精巧的拍摄风格,在讲述戏剧学院女学生林楠到东北大兴安岭林区深入生活搜集创作素材时的过程中,展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和感情色彩,荣获当年的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最佳录音提名。

至此,王君正的执导风格几乎已经成型:风格可细腻可博大,巧用镜头语言展现导演意图所指,尤其擅长挖掘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精巧的主题构思赋予每一段寻常的生活以回味悠长的温暖和感动。

这种风格在《天堂回信》中更是被展现地淋漓尽致。凭借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多元的生活化表达,影片在次年斩获了国内外如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青少年儿童影视中心奖、第十届芝加哥儿童电影节-儿童故事片奖、第五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故事片等12个奖项,也成了王君正职业生涯中获奖最多的一部作品

看过《天堂回信》的人很少,在豆瓣也只不到两万人给出了评分,评分却高达9.1分,被认定为“好于98%的剧情片和儿童片”。

一部小制作的“老”片子,何以在二十多年后依然广受推崇?

原《文艺报》副主编钟艺兵是这样归纳《天堂回信》的成功的:“该片的成功,不是因为故事曲折、人物显贵、场面宏大,而是由于编导者专心致志地写情、写得深、写得巧,写得动人,以情感的起伏变化来推动人物和故事的发展。”

在一部电影的制作还没有具备高端的拍摄器材和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特效的九十年代,《天堂回信》剧组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剧本上,也正是这种“讲好故事”的精神,成就了电影并不曾被岁月蒙尘的魅力。写情极深,写事精巧,运镜舒缓,一部讲述祖孙三代家庭生活的《天堂回信》,至今仍让人潸然落泪。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北京。男孩晨晨的父母在他出生几个月后就前往国外工作,只留下爷爷一个人在家里照顾他,祖孙俩相依为命。爷爷是一个退休的邮递员,但有时候依然会出去帮忙送信,闲暇时会带晨晨去公园里放自己制作的风筝,祖孙俩往往一玩就是半天,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则是晨晨童真快乐的笑声。

年迈的爷爷看着小孙子的笑脸,觉得生活里的一切不舒坦都随着不见了。

爷爷有心脏病,晨晨始终记得这一点,总是像个小大人儿似的叮嘱爷爷:“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儿。”对于曾经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来说,这句话几乎成了泪腺的开关,只是无意中听到就让人忍不住眼眶发酸。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现在,我们每一个家庭的生存选择其实都不尽相同。为了给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未来,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老一代,父母这一辈几乎都会选择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外出挣钱,尚有生活能力的爷爷奶奶和毫无生存能力的孙辈,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相依为命。所谓“隔代亲”,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我们或许深有体会。

爷爷的慈爱和晨晨的懂事,和天下每一对祖孙如出一辙。但影片在用舒缓的长镜头营造出家长里短般的琐碎与细腻的同时,也不仅仅只是囿于展现祖孙感情的深厚,而是通过恰当的情节进展不动声色地展现着导演和编剧试图诠释的内容,如生老病死的常态、不同教育观念的冲突、和孩子相处的适当方式等。

正是因为这种细腻柔和又不失理性的表现方式,让《天堂回信》成了一部以儿童的视角看到的关于生活和生命的善意之作,这份简单到纯粹的善意,则让它在多项儿童影片评选大奖上备受瞩目。

与其让孩子接受死亡的冷漠真相,不如给他们留下一份心怀善意的期望。

晨晨缠着要陪爷爷去送信,两人跑到地方却发现电梯坏了。晨晨有些泄气,爷爷弯下腰问他,如果你收到信会不会高兴呀?晨晨低头想了会,抬头告诉爷爷,“咱们爬楼梯上去吧!”爷爷看着孙子稚嫩而又坚定的小脸,抿起嘴笑了。

到了楼上,两人却发现收信人已经去世了。年幼的晨晨还不能理解死亡是什么,爷爷却脸色黯然,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小孙子在自己离开后一定会十分伤心,想着想着,自己就觉得心疼起来。他带着晨晨去放风筝,把那封再也不会有人收到的信绑在了线上,告诉晨晨把信送到天堂去,对方就可以收到了。

在一次爷爷出院后,两人第一次谈到了死亡。爷爷是这样解释死亡的:“人老了都得死,要是都不死,人越来越多,地球上就站不下了,是不是?”

在晨晨接受了老了和死亡之间的某种关系之后,爷爷告诉他,如果想自己了把信寄到天堂,自己会收到的。这个时候的他想到了爷爷将来会老会死,虽然难免伤感,但却因为可以把信送到天堂给爷爷而有了不再害怕的勇气。

“死亡”,这个沉重而又绝望的话题,对于孩子来说自然难以承受,可因了爷爷这个善意的谎言,世界上无数个“晨晨”将会在幼年时光中免于被这种分别的残忍和痛苦所纠缠,也拥有了一份善意的温暖。

②教育焦虑的时代主题下,无论多么不同的观念也只有一个终点:为了所爱的孩子

晨晨的妈妈辞去了国外的工作,回来照顾父亲和儿子。然而最初团聚的喜悦过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却又让双方摩擦不断,譬如中西餐的喜好不同,家庭装修的风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其中最瞩目也是冲突最大的,则是对晨晨的教育态度方面。

妈妈从国外回来,崇尚的是精英教育,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生存能力,因此屡次逼迫晨晨学习英语、钢琴等。然而对于爷爷来说,他只希望晨晨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加上自身并不具备相应的眼界学识,因此落在了妈妈眼中,就成了对晨晨的娇惯。

两代人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屡次交锋,最终爷爷由于担心晨晨因为自己而对母亲心怀不满,选择了回到自己的老房子。临走前,爷爷和妈妈有过一次令人心酸的谈话。对爷爷来说,自己老了,晨晨将来总是要跟母亲生活的,再加上自己确实不是很懂教育,难免让晨晨任性了点,为了晨晨的成长和家庭关系的融洽,他选择搬回老房子。而妈妈一直搓着手,想要说服父亲跟自己住在一起,但也心知肚明,为了晨晨的教育,这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教育的焦虑,已经不仅仅只是那个年代的“新潮事物”,而是现实里的每一对父母都会面对的问题。然而时代不同,不同辈的人观念自然也诸多不同,然而无论多么摩擦不断,我们依然需要正视,他们的出发点依然是对孩子不计付出的爱,终点也同样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未来罢了。

③做长辈和孩子,不如做朋友,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成长

如果要在晨晨心中划个线的话,毫无疑问,妈妈是妈妈,但爷爷会是朋友。爷爷会带着他去放风筝去送信,妈妈却只会抛开爷爷带着他单独去拍照,哪怕他说自己希望带爷爷一起,妈妈也只是告诉他自己需要和他单独相处的时间;爷爷会帮他照顾养了多年的老朋友(两只荷兰猪),妈妈却不喜欢自己的老朋友;爷爷会陪他一起看动画片跟他闹成一团,妈妈却逼着他去学钢琴,一点都不想让他玩耍。

诚然,爷爷的爱带着些许的溺爱成分,但毫无疑问他得到了晨晨的信赖,而这份信赖则会让晨晨在成长过程中用朋友的身份,学会关心照顾爷爷,也慢慢长成了一个小大人。可妈妈的行为却只能遭到晨晨的抵触,毕竟,谁愿意喜欢一个不理解自己、处处逼自己做不喜欢的事的人呢?

在两只荷兰猪被妈妈无意间摔下楼之后,晨晨一度怨恨妈妈,可所有的怨恨和不满,却又在妈妈跟着自己一起给空空的箱子放食物的瞬间烟消云散。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妈妈的理解和支持更让他满意了。

而在得到儿子的原谅之后,妈妈也终于找到了和孩子相处的正确方式。毕竟,平等的交流和设身处地的思考,才是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最甘甜的雨露。

影片之所以叫做《天堂回信》,其实恰是出于这种让人心生温暖的象征意味。世界上本没有天堂,但因为那份善意,孩子们的心中有了美好的期盼。天堂里本来不能收到信件,但因为那个充满善意的谎言,孩子们在成长中增添了许多的念想。

这是一段再寻常不过的生活,却有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温暖。影片虽然看的人不多,却能够得到极高的评价,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它细腻又真实地还原了我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份温暖、每一个苦恼和每一段离别吧。

当年影片在参加柏林电影节展映时,很多人哭得一塌糊涂。德国墨尼黑的一个医院院长问王君正,“你有这样一个爷爷吗?”

事实上,她没有这样一个爷爷,但有这样一个养父。可惜的是她的养父在她十五岁时就离开了,在改编和拍摄过程中,她把自己对养父的情感倾注其间,后来接受采访时,她还表示如果当时能打字幕,她一定要写上:“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养父。 ”

那么,就谨以这样一封泪水和欢笑交织的《天堂回信》,献给每一个在爷爷身边长大的你我,也献给每一个用老去的年华陪着我们长大的爷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