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你的脸》:一次关于现象学的思考

《你的脸》:一次关于现象学的思考

前言:在对蔡明亮电影的讨论中,有人会把他的电影看作是“平民化”的,因为蔡明亮电影中的影像常常是简单而又纯粹的,它往往依靠空间和调度所形成的氛围,直接将某种情绪作用于人的感知。因此,观看他的电影无需依赖任何经验层面的知识作为基础,他的电影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平等”的。然而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并认为尽管蔡明亮电影中的元素极为简单,内容通常是日常化的影像,但创作者对其所带有的“慎思”态度却是精英化的,而对观众来说,必须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或经验积累作为基础,才能够享有和创作者共同的视角(或是站在同一高度),才能产生更为准确的观影体验。

依我来看,两种观点之间并非是绝对冲突且不可调和的,它们本身便指出了蔡明亮电影中所能产生的多样性体验。无论对普通观众还是“精英”观众来说,蔡明亮电影都是一个提供感知的窗口,对前者来说,这种感受可能脱离了常规类型片带来的共情体验,但这一种抽离于自身情绪的体验对普通观众来说一定是独特且难忘的。



海德格尔认为,长久以来,我们对于艺术的思考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之中,即我们对艺术或者艺术品的认识,总是先于认识对象本身,并常常将认识对象安放到一个固有的、已存在的形而上学思维框架中,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本质存在“。艺术似乎只有成为一个客体,帮助人类满足了审美这一需求才能实现其本身的意义。在这种传统的艺术观念中,艺术自身的独立意义是被忽略的。

海德格尔还以水壶为例,具体论证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只关心器具的“有用性”,这使得我们并不会具体去思考壶真正是什么、意味着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在水壶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工具性的存在,它因其自身的“有用性”而使我们忽略了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客体性,即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器皿的物性被逐渐被遮蔽了。

由此,为了让艺术作品本身的意义得以显现,海德格尔利用了现象学中的“悬置”概念,并用“现象学的悬置”这一方式来打破强加在艺术品身上的各种观念性的枷锁,将艺术品从传统的观念中释放出来,从而获得独立存在的意义。只有在艺术作品中,被有用性遮蔽的“物性”才能得以显现,在此,他又以梵高的《农鞋》为例,说明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了器具的真正本质,而艺术创作的目的便是使存在者从遮蔽之中挣脱出来,从而显现自身存在的意义。

蔡明亮在《你的脸》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拍摄方式就和海德格尔提出的这种创作理念非常类似,蔡明亮在采访中说道:“我们平时很少仔细看着某个人的脸。每个人的一生,可能会有两次机会认真去看一个人的脸,一次是婴儿出生的时候,一次是家人走的时候”。可以看出,蔡明亮想唤起我们对人脸这一特殊部位的观察,并希望通过这种观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脸(以及其代表着的个体的人)发现其背后所代表的真正意义(当然,究竟是何种意义,这也正是蔡明亮想让我们主动去思考和挖掘的)。我们可以将人脸对位于上文所提到的艺术品,在日常生活中,人脸仅仅因为其“有用性”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脸常常被当作是用来辨认朋友、亲人、名人的重要中介,在此时,人脸发挥了“可辨认性”的作用;其次,我们对于好看的脸(如明星、偶像的脸)会本能地产生一种迷恋或是欣赏的态度,而在此时,人脸则又因其“审美性”而成为了具备功能性的客体。当然,这两种作用常常有所重合,但无论何种方式,人脸都因其“有用性”而沦为了一种主客体关系中的客体存在,却使我们忽略了它自身和我们有着同等存在地位的本质意义。

在电影里,蔡明亮利用固定机位+近景和特写的拍摄方式,同时将画面背景进行了虚焦化的处理,将人脸置于画面中绝对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方式,人脸不再承担日常生活中的“可辨认性”(我们并不认识电影中出现的大部分人,电影中也并未提示身份信息)以及“审美性”(电影中的人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由此,银幕或者屏幕中的一张张人脸,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变得陌生了。而在此时,人脸也作为独立存在的意义似乎也开始显现,蔡明亮通过捕捉不同拍摄人物在被“凝视“状态下的表情和反应,尽可能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感知体验,促使观众在这种感知中去发现个体被”遮蔽“的意义。


当然,和艺术品不同的是,人脸,或者说作为个体的人,并不是完全独立于其他因素的存在,相反,他需要通过与社会的联系才能真正确认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蔡明亮当然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完全采取单向的“凝视”角度来进行拍摄,而是选择与拍摄对象进行对话的方式来引导出个体与社会的联结,也让观众对主人公在心理上有了更多的认同,从而拉近作为被拍摄的客体对象与我们自身的距离,让我们在这种平等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思考。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电影的最后,它是一个长达七分钟的固定机位空镜头。乍一看让人十分困惑,但如果你了解蔡明亮的电影就知道,他常常喜欢在电影中探讨关于时间的问题(例如《不散》,而电影通常用运动的方式来呈现时间的流逝,这种运动可以是画面内空间的运动,也可以是摄影机的运动。总之,电影在时间的流逝中展示空间,在空间的变换中呈现时间。然而在电影中最后这个镜头中,我们既没有看到空间内任何物体的运动,也没有看到摄影机有任何移动,那么这种十分平面而凝滞化的呈现方式有何寓意呢?

我认为,这仍是一种展现时间的方式,不过它不再依靠具象的运动,而是依赖的时间流逝而带来的光线变化:


第二张截图是不是比第一张暗了许多呢?

这种呈现方式十分类似安迪沃霍尔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拍摄的一系列实验电影,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帝国大厦》,电影中的时间从晚上8点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半,期间的拍摄对象至始至终都只有帝国大厦一个目标,电影以此呈现了帝国大厦以及背景中天空的光线变化。安迪·沃霍尔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让人看到和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样子,因为他喜欢用完整而大段时间的堆积来表现他所认为的真实空间,而非是那种经过精心选择的场景和时间的拼接。

由此,《你的脸》所带来的意义似乎又多了一层,它不仅使人脸从遮蔽中显现出来,从而揭示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将这种意义置身于时间的流逝之中,从而为我们带来了更为丰富又难以道明的观影体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