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从烂片到神作,《银翼杀手》经历了什么?

从烂片到神作,《银翼杀手》经历了什么?

《银翼杀手》

1982年6月,美国的电影院中正上映着三部科幻电影,它们分别是《星际迷航2:可汗怒吼》、《外星人E.T.》以及《银翼杀手》,后者在前两部作品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最终以2800万美元的投资,换来了可怜的3300万美元票房。不仅如此,影片的评分也逐渐走低,甚至一度被评为烂片。

时任《新共和》杂志影评人的斯坦利·考夫曼这样评论《银翼杀手》:“这部作品不过是一个关于人类受到类人非人生物威胁的老生常谈罢了。

考夫曼的言论反映了当时评论界的主流态度,影片对观众们的吸引力也只停留在了视觉上,因其出自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之手,加之哈里森·福特这样咖位的演员,又让更多人大失所望。

《银翼杀手》

不过,我们现在再去评论《银翼杀手》这部作品,它身上的标签则变成了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背后的哲学内涵和艺术价值都被人们所追捧。

多数人将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1992年导演剪辑版以及2007年终极剪辑版的推出。诚然,多个版本的出现让《银翼杀手》有机会重新被审视和评估,但通过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口中我们能得知,无论创作者和制片厂怎样修改,影片原本的主题与内涵是无法被改变的。

终极剪辑版封面

近40年过去了,作为观众的你又是看的哪一个版本呢?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

显然,《银翼杀手》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时代的局限性让当时的人们无法真正看清作品的原本面貌,而如今的我们能够懂得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本文我们就从时代的角度出发,通过人工智能、类人智能题材的发展来看一看曾经被评为平庸之作的《银翼杀手》是如何逐渐被捧为神作的。

逐渐被重视的人工智能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尤其是在2017年AlphaGo完胜世界排名第一的人类围棋手柯洁后,更掀起了一段人工智能的热潮。而在另一方面上,人类正不断的意识到这一科技创新的威胁性。

通过科幻电影我们就能察觉到上述的问题,例如2004年的《机械公敌》、2015年的《机械姬》,再或是从2016年开始播出的剧集《西部世界》,它们都在影像中设计了一种强人工智能的角色形象,这些角色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并且能够胜任人类需要做出的任何事情。

但是上述这些例子都是本世纪的产物,作为上世纪的《银翼杀手》显得更加“古老”

2004年的《机械公敌》

抛开赛博朋克、黑色电影这些《银翼杀手》身上的标签,追溯其本源其实是对人工智能的反思与探索,这一内涵来自于影片原著小说《仿生人想要电子羊吗?》

在书中,菲利普·K·迪克利用20世纪60年代的分析哲学描述了一种测试逻辑,那便是通过复制人对于真实世界某些概念的经验缺失来判断其身份。

菲利普·K·迪克《仿生人想要电子羊吗?》

我们可以简单的将某些概念理解为一种符号,例如在小说以及电影的背景设置中,动物已经在现实世界绝迹,而对这种符号的记忆只停留在之前那个时代的人类脑中。

但我们去思考,假如下一代的人自出生就没有动物的概念,那他们和被创造出来的复制人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而且这里的动物可以被很多事物所代替,例如BB机、诺基亚等等,当不同时代的人对这些符号化的概念作出反应时,我们就可以分析出他们所在的时代。

因此,菲利普·K·迪克设计的这种测试方法有着很大的缺陷,并且与大名鼎鼎的图灵测试根本不同。图灵测试的意义在于判断这一人工智能是否达到标准,而前者则是判断威胁,并排除威胁,即杀死复制人。

所以,《银翼杀手》其实是对像复制人这种强人工智能威胁性的反思,围绕着这一条线,延伸出了自我身份判断、人工智能觉醒等各种方向。

可这种反思与探索在20世纪80年代真的会有人关注么?

现实告诉我们:几乎没有。

复制人罗伊

当时,人工智能才刚刚进入以知识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即通过学习、推理等方法来模拟智能,并创造出更适合商用的产品,而这与人工智能理念的提出已经过去了近30年,发展速度之缓慢显而易见。

在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于1968年拍摄的影片《2001太空漫游》中,“哈尔9000”就代表了这一阶段的最高应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无法创造出这样的产品。

《2001太空漫游》哈尔9000

因此,《银翼杀手》探讨强人工智能威胁性的主题未免显得过于超前,而人类世界甚至还未迎来全方面的弱人工智能 *时代。

* 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在于创造性,AlphaGo这样的弱人工智能仅仅是在单一计算方面超越了人类,而《银翼杀手》中的复制人则可以在不消耗人类世界资源的情况下,像人类一样创造事物。

AlphaGo是一种典型的弱人工智能

同时,我们经常会提到科学幻想类的艺术作品常常会先于现实世界几十年之久,而《银翼杀手》和其原著小说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的现实世界正处在一个开始广泛运用弱人工智能的时代,它们开始逐渐进入人类的生活,例如手机中的语音助手等等,所以我们难免的会去思考:当下一个阶段来临时,人类会遭遇什么?

《银翼杀手》

正如上文我们提到的那些21世纪被创作出来的电影作品,它们都在朝着和《银翼杀手》相同的方向去思考,并或多或少的受到其影响,甚至衍生出了像《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这样探讨超人工智能的作品。

自步入21世纪后,《银翼杀手》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并变得格外重要,它不仅是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还启发了一系列有关人工智能题材的作品。

超人工智能:AI的计算和思维能力已经远超人脑,此时的AI已经不是人类可以理解和想象的。

类人智能题材的复苏

正如上文提到的,人工智能通常被划分为了超强弱三种不同的类别。

而围绕着强人工智能,延伸出了类人智能的说法,即创造一种类似于人类形体的人工智能

显然,《银翼杀手》以及一众把人工智能形象描述为人类样貌的作品都满足类人智能题材的概念,但这种被划分在科幻电影其中的亚类型在上世纪80年代的北美电影市场并不受欢迎。

《机械姬》

以《银翼杀手》的同期竞争对手来讲,《星际迷航2:可汗怒吼》是与《星球大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太空歌剧,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外星人E.T.》则是人类对外星生物的探索,两种类型都是当时科幻电影的主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简单,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保守主义破灭,借贷之风刚起,人民更乐意接受通俗易懂且脑洞大开的科幻作品,而成本较低的《银翼杀手》很容易被观众认定为B级片。

《外星人E.T.》

就像斯坦利·考夫曼在当时认为《银翼杀手》只是《天外魔花》的衍生品一样,其背后的问题就是类人智能题材一直被观众所误解。

这种误解自从1931年的《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便开始了,其本源也是来自于作家之笔,当玛丽·雪莱在19世纪创作出科幻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类人智能角色时,它就不可避免的被奉为经典。

不过,当人们再次提起这部作品时,往往只会谈到哥特风恐怖电影,其科幻的本质被忽略了,就像是《银翼杀手》身上的赛博朋克标签大于科幻一样。

1931年的《弗兰肯斯坦》往往被大众认定为哥特式恐怖电影

而造成这种观众辨识上的错位,往往是对于类人智能题材在影片制作上的无奈。

《银翼杀手》在制作时,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就没有过多的预算,反而需要降低画面亮度,添加阴雨或雾化的方法来减少成本,却意外出现了赛博朋克黑色电影的风格。

为了用低成本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雷德利·斯科特在使用模型的前提下,还需要将画面调黑、雾化

那么,《银翼杀手》这种类人智能题材为什么会在如今被重视呢?

通俗来讲,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类人的觉醒。比如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类人智能题材作品中,经常会注意到故事的走向其实是类人的觉醒之路。

补充知识:1981年,希拉里·普特南就提出了著名的“钵中之脑”:我们不能设想一种完全受控的对象拥有我们满意的智能程度。或者反过来说,一种令人满意的人工智能必然要冲破行为控制的束缚,必须要具有行为控制阈限之外的“生活世界”。

《银翼杀手》

观众从类人觉醒上看到了真实世界的问题,即当人们逐渐迷失自我身份时,和类人寻求自我思考没有什么两样。

因此,我们会永远记得《银翼杀手》中的那段罗伊自白:

“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失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刻到了。”

《银翼杀手》罗伊

而在近期热播的《西部世界》第三季的最新一集中,一直生活在人类世界的凯勒向接待员德洛丽丝说:“你是我很久以来唯一碰到的真实事物。

当人类慢慢发现自己被科技社会吞噬时,类人的觉醒仿佛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而其中的残酷与无奈也展露无疑。

《西部世界》第三季

随着科技热潮带来的自我思考,让类人智能题材在近些年来不断被重视。

在2016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机械姬》打败了《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火星救援》、《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拿下最佳视觉效果这项代表着科幻电影最重要的奖项。

但在其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影片围绕着图灵测试、类人觉醒等一系列的主题内涵,它仿佛替多年前的《银翼杀手》击败了那些主流的科幻类型。

《机械姬》

《银翼杀手》从最初被漠视,到如今被评为科幻电影经典,经历了起起伏伏近四十年。但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让我们看到了诸多被忽略的问题,又给未来的很多科幻作品带来了启发。

或许在未来我们还能够看到更多人工智能、类人智能题材的电影,但不要忘记那部开辟前路的《银翼杀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