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以《血战钢锯岭》为例,解读战争片对于人性和信仰的思考

以《血战钢锯岭》为例,解读战争片对于人性和信仰的思考

《血战钢锯岭》是 2016 年 上映的影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是继《勇敢的心》之后的又一部以“二战”为题材的佳作。延续了梅尔·吉布一贯的风格,在融合真实美学和暴力美学的基础上,重现战争场景。影片荣获第 89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最佳电影剪辑,被称为是继《拯救大兵瑞恩》后最伟大、最震撼的战争片。

影片由冲绳战役中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二战时期美国青年戴斯蒙德·道斯受到召唤自愿参军,立志成为军医,阴差阳错被安排到作战部队。因为基于信仰不愿持枪而遭到同期战友的排挤,甚至被送上军事法庭,却在“钢锯岭一役”中凭一己之力救下 75 个士兵的真实故事。

作为一部以“二战”为题材的电影,影片传达出强烈的反战情怀,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坚定信仰的歌颂。既有气势磅礴的视觉画面,又有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极具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镜头语言、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分析这部反战电影所呈现的艺术魅力及价值。

1.突破好莱坞大片一贯的超级英雄形象,塑造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平民英雄,更具亲和力

对于战争题材的影片来说,在相对充斥大量暴力色彩的叙事中,人物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在二战中,美军与日军的冲绳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上规模最大、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数10万人在这场战役中牺牲,战场遍布被被炸得面目全非、七零八落的人体残骸、老鼠到处啃食尸体,炼狱也不过如此。这场为期82天的战役,彻底消灭了日本海上和空中的力量,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影片并没有选择这场战争中的上将、指挥官这些运筹帷幄的大人物,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从未杀敌一人,却徒手救下75名士兵生命的医疗兵,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来呈现这场战争的残酷,引发观众的反战思绪。

①宗教信仰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主人公尊重生命、坚定信仰的性格特征

人物的性格特征,通常在人物的成长经历中体现,对于主人公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和行为形成铺垫。《血战钢锯岭》通过递进式的叙事脉络,将主人公道斯人的成长经历与传奇历程相结合,提升了故事的可信度,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平民英雄形象。

道斯的父亲酗酒暴力,年少时期的道斯受父亲的影响也崇尚暴力。一次在和哥哥的玩耍中,因为意见不合,小道斯用砖头把哥哥砸的头破血流。当父亲喝醉酒虐待母亲时,道斯从父亲手中夺下枪,将枪口对准父亲,险些弑父。

家庭环境对人的性格影响是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的,暴力会衍生更多的暴力。面对鲜活的生命险些死在自己面前的事实,道斯第一次体会到生命的脆弱。

面对失手伤害哥哥,母亲并没有直接责罚他,只是将他带到耶稣的画像前,旁边挂着一幅画,画中两个人似乎在争斗,一个人在流血,十分触目惊心。母亲告诉他杀人在《圣经》中是不被允许的,会成为上帝眼中的罪人。母亲还告诉道斯父亲原本是个很好的人,只是从战场回来后,才变得酗酒、暴力。

在母亲的影响下,奠定了道斯基督教的信仰。房间中的那幅画像是警示牌一样提醒着道斯所犯下的罪行。父亲的变化也让他意识到战争的可怕,形成了他对战争的初步认知。

亲身的经历、母亲的教育和父亲的暴力,对他最初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让他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以及战争对人的影响,这为他在参军后拒绝拿起武器和极力拯救他人的生命形成了铺垫,道斯的人物形象在这种叙事安排下,逐渐变得充实和丰满。

②平民英雄的形象更具亲和力,深入人心

影片突破了好莱坞战争片中一贯的超级英雄形象,道斯既没有超强的力量,也没有在战场中杀敌无数、战功赫赫,甚至是个“不合格”的士兵。

因为不愿持枪,道斯遭到战友和军官的一致抵制。和小时候对哥哥的狠戾完全不同,面对战友的欺辱和排挤,他也不反抗也不逃避。此时,道斯看起来是一个有些“懦弱”和固执的士兵,相对其他人并没有特殊之处。

这个战友眼中的“懦夫”在所有人都撤下战场后,独自在战场搜救可能还活着的人,承诺他们“带他们回去”。他用曾经被战友嘲笑为“胸罩”的捆绑法,将100多个伤员送回阵地。

影片通过道斯救人的过程展,反映数以千万的生命在战火的中脆弱,比大人物的间接表达更加直观、更具代表性。

在第二次进攻时,是道斯的祈祷日。按照规定,他可以不上战场的。但士兵们坚决要等到道斯祈祷完后才上战场,军官也请求道斯随军出发,给士兵们鼓舞。

道斯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相信这个看起来并不强大的人,会是那个在战场上拯救自己生命的人。

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做到了超级英雄才能完成的伟业,拯救了数百人的生命。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杀敌记录却获得美军最高荣誉:荣誉勋章的士兵道斯的出现颠覆了观众对战争中一贯的英雄形象的认知,战争中的英雄无论是杀敌报国,还是为信仰而战,都充满着人心的光辉和昂扬的激情。

2.用客观镜头语言讲述战争背景下的故事,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电影中的故事主要以镜头和场景来呈现镜头,即可以客观的记录真实,也可以主观地记录,通过转换视角设计画面,有所选择的去表达观点和态度。《血战钢锯岭》以写实的风格和不带预设角度的记录,最大化呈现战争的真实性。

①“纯实拍”的方法真实地等比例还原了钢锯岭战场,没有过度虚构人物的传奇色彩

钢锯岭之战,发生地是在二战中太平洋战场。影片的选址在澳洲,导演炸掉郊区一整个农场,模拟钢锯岭的地形地貌,还原了钢锯岭战场上的沟壑。而且对于戴斯蒙德·道斯的主要经历也可以说是“无缝”还原,他不肯拿武器,徒手救下75人的情节都是真实发生的。

正如影片开始的介绍一样:“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非强调影片是由真人真事改编的。

影片力求真实,鲜少有特效和合成。钢锯岭的场景全部都是实景拍摄,影片的美术团队在不使用三D技术、三维动画软件的情况下,用粘土制作三维模型,由置景团队等比还原战场地形。战场上的硝烟、沟壑、账户,纷飞的战火,全部都是还原实景经过置景团队处理后拍摄。

导演用正面、直接的方法去拍摄战争场面,将战争场面的暴力美学发挥到淋漓尽致。战争的残酷和暴力以及人类生命和肉体的脆弱和渺小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营造出辉煌蓬勃的气势的同时,道斯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冒险救人的高尚精神的以展现,使观众领略到视觉艺术的超凡魅力。

②镜头的客观记录,将话语权交给观众

在战争片中,为了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以及情绪带入感,通常会采用手持摄影的拍摄方式,在人物的侧面或后面跟随人物移动。导演梅尔吉布森采用了非常老式的战争片拍法选择固定机位的方式,用固定的镜头、客观的视觉记录和叙事。

影片镜头很少采用传统的英雄视觉角度,有很多暴力和血腥的场面都很少使用慢镜头和特写。比如士兵被炸飞的身体,流弹穿过士兵的胸膛,战场中的鲜血,炮火纷飞等等。大部分都是用在场士兵的镜头高度和视角观察周围,以及少量的俯拍,冷静客观的记录着一切。

导演梅尔吉布森用客观的镜头语言讲述故事,还原了真实的历史,重塑了戴斯蒙德·道斯的传奇形象, 实现了从故事内容到视觉形式的和谐统一。这种不带预设角度的记录的好处在于,能够最大化呈现一个故事的真实性。将镜头语言的话语权交给观众,让观众对主人公的行为自行做出判断。

3.影片不仅仅是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通过主人公道斯的经历,表达反战、信仰以及和平的主题

影片通过对真人真事的改变,塑造了道斯这样一个平民英雄的形象。但是影片并不旨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信仰的笃定以及和平的向往,这才是导演想要传递给观众的。

①道斯的传奇经历体现了信仰的力量

作为一个平民英雄,男主人公道斯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有坚持的信仰以及他对信仰的坚守。信仰的力量让他毅然选择参军,让他得以实现自己最初的愿望,只救人不拿武器,这份力量也同样感化了身边的亲人和战友。

道斯的父亲是一位退役的军官,他亲眼见过战争的残酷,当得知儿子要去参军的时候愤怒不已。认为儿子是头脑发热,诅咒他死在战场上。但是当他得知道斯坚守不拿武器的誓言而被送上军事法庭时。道斯的父亲被他的决心和信仰所折服,走出了战争的阴影,开始直面生活,以老兵的身份保住了道斯。

作为一个不肯拿枪的战队士兵,道斯是战友眼中的异类和胆小鬼。影片没有过多的表现道斯被战友欺辱的画面,但是早上起来时被子上的血和脸上的伤却暗指出他所处的状况。连道斯的新婚妻子为了他的安全着想,让他装模作样的拿一下,即使这样他也没有者和其他人一样拿起武器或放弃参军。

战争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将一个原本开朗、平和的人同化成一个暴力残忍的杀人机器。当周围的人都告诉你应该怎么做,都这么做时,我们如何分辨什么是对的,这时信仰就尤为重要。如何在社会和同辈的压力下坚守自己的底线,也是影片要探讨的问题。

②影片通过主人公厌恶战争却投身战场表达了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

明天一直在强调主人公“救人”,救人”这条线索贯穿始终,首先是道斯在枪口下住下了母亲,接着他无意间救了被汽车碾轧过的人,到后面参军,也是立志要做一个拯救伤员的军医。“救人”并不仅仅是指拯救生命,而是在暗含需要拯救在战争中被扭曲的人性。

道斯的父亲作为战争的幸存者,因为战争而变得暴力酗酒,萎靡不振,险些毁掉了整个家庭。少年的道斯耳濡目也沾染了父亲的暴力倾向,这让他险些失手杀死哥哥,道斯通过这些经历看到了战争对人的摧残。因此他参军是为了想要对抗这种事实,证明战争不能改变自己。

道斯在加入军队后,陷入了可怕的集体意识。军队的每个人都在拿枪杀人。虽说作为士兵在战场杀敌是为了保家卫国。但是他们却将拳头对准了自己的战友,只是因为他跟自己不一样。道斯在救人的过程中一直在祈祷“再多救一个”,这里暗指的是成千上万在战争中受到心理创伤的人们,虽然在战争中幸存,但他们的心灵也已经千疮百孔,又该如何修复呢?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影片并没有表现出军队的所向披靡和无坚不摧,也没有直接质问战争的意义,而是将战争带来的伤害一点点揉碎了融进电影镜头里呈现给观众,引发人们对于战争的思考。

结语:

《血战钢锯岭》作为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电影的情节基本还原了戴斯蒙德·道斯的传奇经历,但本人的经历其实更加传奇。据日本俘虏兵回忆,他看到了这个穿梭在战场的医疗兵,但每当想对这个卫生兵开抢的时候,子弹就会卡住。而且他独自救下的人也不止75个,光营长统计有100多,但道斯只说记得有50人,最终就折中取75个。其中有一个士兵双腿被炸断,胸腔中弹,道斯坚持救回去,这个士兵最后以73岁的高龄平静的死去。

导演用传统老牌的拍摄手法,在客观呈现战争残酷的同时,又表达了反战思想,深化了人性与信仰主题,实现了视觉呈现到精神表述的高度统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49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