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脱胎于话剧的好电影,《驴得水》会让人发笑,却是实打实的悲剧

脱胎于话剧的好电影,《驴得水》会让人发笑,却是实打实的悲剧

周星驰曾经说过:"喜剧最大的一个功能就是讽刺"。2016年,由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极尽讽刺之能事,使这部"让你哭"的喜剧成为当年的黑马之作。

作为开心麻花出品的经典之作,《驴得水》抛弃了开心麻花所擅长的喜剧绝活,喜剧内核中更深层次的悲剧放大,取得了不俗的口碑。

脱胎于话剧的好电影,有缺陷但瑕不掩瑜

作为一部由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有着强烈的故事性。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原作话剧的成功。话剧版《驴得水》自2012年上演以来,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豆瓣更是给出了8.5分的剧评高分。剧评人东东枪称赞这出戏:"规矩、成熟、扎实。不洒狗血,不无厘头,不瞎煽情,在我看过的舞台剧中,这样的戏实在不多。"

好的话剧都是千锤百炼后的完美呈现,或许是打磨的力量,电影一个矛盾接着一个矛盾,笑点与泪点就会让观众产生共鸣。忠厚、透着长者睿智的校长、过于刚直的周铁男、笑声爽朗精明世故的裴魁山、眼角眉梢流露风情的张一曼,脱胎于小剧场的《驴得水》,每个人物都活色生鲜,这种丰富的群像呈现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在剧情方面,《驴得水》利用一刻都不停歇的冲突来渲染全片情节紧凑的情节。从开篇的情节中,偏远山区的教师为"养驴打水"骗取拨款开始,该片的核心冲突——为了美好的目的而做错的事便已经开始发酵了。

当然,《驴得水》作为电影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比如:表演太过用力,台词表情比较刻意;人物性格转变太过生硬,人物特色展现一览无遗;功能性人物和情节略显符号化,需要借助巧合设定突出主题……这些也都是话剧改编电影容易出现的问题,但它们也不足以否定电影版《驴得水》存在的合理性。室内镜头太多,室内镜头调度单一,中近景多,摄影构图一般,这也是《驴得水》的毛病。但大部分场景中,无论是摄影还是构图,《驴得水》都站到了合格线之上。

作为电影登上大银幕的《驴得水》还是有话剧的感觉和印迹,但故事足够好看,主创有足够的诚意。它没有很多国产电影中常用的种种取巧,更多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朴拙,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新鲜的气息。

放荡的女主角,成了全剧最纯洁的人物

任素汐塑造的张一曼是本片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她身着旗袍,身姿曼妙,笑声爽朗,自由散漫,没有功利性,所谓利益和美好未来对他来说只是一张废纸。放荡,大概是张一曼一开始给人的印象。张力十足、无所畏惧,张一曼放荡得不做作、放荡得让人觉得真诚。

张一曼是一个反叛的角色,她反叛的是传统旧制度对女性的物化,她用一种自由主义的方式去对抗守旧的制度。她自由地散播自己的美丽,满足自己身体的欲望,这种天然的充满积极女性特质的吸引力十分迷人。

影片挖掘了这个一心向往自由的女人身上独特的诗意,自恋的"我以我的美貌担保",迷离的灯光中挽着校长旋转的舞步……她没伤害过别人,陶醉于生活中的每一点美,她只是不愿意被束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关键时刻她比男人有担当,比那些成天满嘴大道理的人更能够坚持道德底线。

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经不起考验的东西,无耻之人也曾有过人性闪烁的时刻,铁骨之人也会因现实而堕落不堪。影片通过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男人的"小",衬托出张一曼的"好"。

校长性格软弱,在捉襟见肘中局促和狼狈不堪着,最终向自己女儿下跪,求女儿假扮铜匠未婚妻得到一万美元抚恤金。裴魁山小心谨慎,出事必先自保,是"你凭什么用你的情怀来绑架我的利益呀"的利己主义者。周铁男是个愤青,充满反抗精神,几次撸胳膊挽袖子要揭开骗局,却在一枪过去后,立刻趴在地上乞求饶命,成为奴性十足的黑暗帮凶。

张一曼却用一个纯洁的荡妇形象逼视出身边这些男人身上的虚伪和怯懦。被剪去一头长发,她不以为意;被曾经的爱慕者诋毁,她不以为意。风波后周围人际环境的骤变,反而是把张一曼身上不屈服的一面显现了出来。

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追求自由,都是一件沉重的事。这么沉重的意象,又偏偏让一个浪漫轻盈的女子来背负,难免就显得更加沉重。她实在背负不了这么沉重的自由,何况连周铁男都跪下了。所谓的疯了,不过是曾经义气保护她的周铁男早已没有了灵魂,曾经包容理解她的校长妥协了,这些最终一步步毁灭了张一曼想要的自由。她万念俱灰,也便如同疯了。

如同羊脂球和安娜一样,张一曼用把自己豁出去了的方式毁灭了自己,她的悲剧,也和她们一样如出一辙羊脂球所遇到的那些贵族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他们心里,只有"两个凡是"——凡是可以增加自己的财富,凡是有利于自己仕途的事情,都可以去做。在他们看来,道德与良知也可以有,但都只是成就个人的工具和手段。

而张一曼遇到的校长、裴魁山、周铁男也是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他们相信自己只要向往光明,即使内心是黑暗的,他们也象征着光明,也有权利批判看上去不及自己的人。但是他们想不到的是,即使现在他们看上去是成功的、正义的,但是这种情况是不可能一直持续的,正所谓粉刷乌鸦白不坚,他们的言语无论多么高尚,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只可惜蒜叶终究不是雪花,自由地散播自己美丽的张一曼破碎了。和羊脂球一样,在那个男权当道的社会,女人们总要承担所有的罪。

《驴得水》会让你发笑,但它确确实实是场悲剧

观众都喜欢喜剧,不仅仅是因为喜剧可以博人一笑,更是因为大多数电影借助了喜剧的壳来讽刺现实《驴得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的故事简而言之是一个关于互相欺骗的故事。但这也是一部人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电影,几个心怀有美好理想的西部支教教师,立志要改变当时中国农村落后的文化教育,想要挽救、教化愚昧无知的农民,最后却在一个又一个谎言、利益、现实中,抛弃了最初的自己。他们所有人都在自我妥协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无能为力地变成了令我们、令自己讨厌的样子。

影片中不断出现的一句话是:干大事者不拘小节。但如果一件大事是要靠着欺骗、背叛、出卖去完成的,这件事是否还是一件大事,而这样的一群人又是否能够扪心无愧地教孩子们"学做人"。

导演周申曾说:"我们就想把《驴得水》拍成一部从扫地大婶到大学教授都能看的电影,首先让大家都觉得好看、好笑、好玩,其次才是希望人们能从中得到一些触动。然而不触动也没关系,观众只要笑了惊了叹了,也就对得起买这张电影票的钱了。"实际上,凭借着电影本身的跌宕,加上通过强烈的风格感和创作者的个人表达,观看者很难不被触动

如今的观众对无脑搞笑的喜剧早已审美疲劳,前几年《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的大热,更从不同层面说明观众对于新式反讽喜剧的审美程度越来越高。大家不再将喜剧电影局限于发泄解压的娱乐项目,而更希望从欢笑中汲取营养,甚至眼泪

《驴得水》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影片中使用的讽刺手法。纵观影片,导演利用不同人物的内心独白,不同形式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鲜明的对比,讽刺了这群不肯认错的人们。

电影披着外在荒诞的外衣,却有内在的精细和准确。像多米诺骨牌,层层推进的每一环节,都妥帖地符合着生活的逻辑。电影中说谎、贪心、懦弱、不自由的他们,又像极了某时的我们。每个人所珍视的东西会因为现实的黑暗或是周遭的压力所剥夺和摧毁。最后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去安慰、去弥补早已千疮百孔的人心。不禁让人想问:究竟我们是如何变成自己最不喜欢的那一种人的?

不得不说,《驴得水》是一部好电影,它用最直观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是怎样堕落的。只希望,为了适应改变而磨去棱角,或是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一类人,能够越来越少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