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透过《搜索》下的乌合之众,浅析为何我们易被"流量思维"操纵

透过《搜索》下的乌合之众,浅析为何我们易被"流量思维"操纵


《搜索》是著名导演陈凯歌于2012年拍摄的、由高圆圆、姚晨、赵又廷等人主演的悬疑类电影。这部豆瓣评分高达7.4,长达1小时57分钟的电影,描述了以网络时代的"人肉"搜索为突破口,在一场残酷的网络暴力中展现人文关怀的故事。

《搜索》海报

由高圆圆扮演的董事长秘书叶蓝秋,坐在在公交车上。因为罹患不治之症而心情低落的她,拒绝给一位态度恶劣的老大爷让座 。这本是一件小事,结果被报社记者拍下,又被新闻主编陈若兮恶意剪辑,结果导致全网对叶蓝秋进行"人肉搜索"。网友们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她,污蔑她是老板的小三,逼得她一度试图自杀,最终在男友的帮助下得到挽回。

有人说,这是陈凯歌导演放下身段,踏踏实实讲的故事;有人说这是导演在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我,只想从"流量思维"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面对某些媒体人或者营销号的恶意炒作,我们总是容易轻信、甚而丧失理智,沦为谣言之下的乌合之众。

01 什么是流量思维

如果你打算开个快餐店,有两个地址可供选择。

第一个在市中心商业圈,地铁口;第二个在城乡结合部,最近的公交车站在2公里以外。我相信没有人会选第二个,因为路过的人少,注定门可罗雀。

在商业圈开店,竞争压力肯定很大。如果周围五步一个沙县小吃,六步一个凉皮凉面,你再去跟风,生意自然也不会太好。你要选择的,是新颖但又不和当地人口味发生冲突的餐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流量思维。

流量思维本是经济学的概念。在新媒体盛行、内容高度同质化的年代,谁最先占据有利地形,谁能够降低用户的搜索成本,谁就能最快地获取流量。

就像《搜索》中报社主编为这条新闻定下的标题"神秘女子公交车上拒绝让座引公愤",其实就是在借用"神秘女子"这四个字来激发人们好奇心,吸引流量

同时不顾前因后果,直接从视频中截取叶蓝秋指着自己大腿说"要坐坐这"的一句话,大做文章,成功地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所有的新媒体人都想利用流量思维替自己赢得更多的粉丝和阅读量。

但是当大量的信息已经公布于众,再去随波逐流已经没有太大价值时,有些人就不惜捏造事实,或者截取部分能够刺激到大众感官的"真相"来煽风点火,大做文章。

无辜的读者和用户,在不经意中沦为了谣言的支持者和传播者。

02 人性的弱点,是流量思维最忠实的帮凶

人性的弱点是亘古不变的。

部分长袖善舞的媒体人和营销号,巧妙地将这些弱点逐一击破,从而达到利用流量思维愚弄大众的目的。

如下4个人性的弱点,是流量思维最忠实的帮凶。

1. 仇富心理

公交车上的叶蓝秋,衣着华丽,气质优雅,戴着一副阿玛尼墨镜,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经过"人肉搜索"后,人们又发现她是大公司董事长助理,工资待遇定然非常人可比。普通人的没素质或许是"有情可原",有钱人的没素质必然是"千夫所指"。

其实,不光是电影中,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人。

在《中国人物志》中,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腰间无意中露出的"爱马仕"皮带,晃疼了不少人的眼。

这群人,和在明星帖子下面高呼:"降低明星片酬,提高科学家待遇"的人,实际上是同一种人。和往邻居家扔垃圾的,也是同一种人。

仇富,是全人类都无法避免的古老话题。几千年前老祖宗们为了领地争来斗去,也无非是抢一块富饶的地界儿罢了。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张鸣先生在《中国人的心绞痛》中直言:"所谓的仇富,无非是人们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对自己所处位置的一种感慨,对前面的人的一种嫉妒。"

同时,也囊括了对先富起来的人,其财富正当性的一种质疑。

被这种心理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会忽略对方辛苦付出的客观事实,脑海里不断闪现的也只是3个字——"凭什么?"

2. 善妒且自卑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螃蟹心理":

渔民在捕捉螃蟹的时候,总是把螃蟹丢在蟹篓里。蟹篓上并没有盖子,渔民们却并不担心螃蟹会逃走。因为爬到上边的螃蟹总会被下边的螃蟹拽下来!

渴望成功之士身败名裂的人,总是恨人有笑人无的典范。

在公司里,平时叶蓝秋是他们的上司,是领导,是同事。一旦叶蓝秋出了事,他们自然可以扬眉吐气,戳破叶蓝秋平日"道貌岸然"的嘴脸,从而扬眉吐气了。

说到底,还是他们内心太过自卑。自知能力不如人,学历不如人,实力不如人,唯一能做到的只有在嘴上讨便宜。这样的蝼蚁多了,也能形成溃堤之势。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王安石在900多年前说的话,放到今日依旧是毋需辩驳的真理。

3.对优越感的渴求

为什么八卦总是传得这么快?因为当你比别人知道的更多时,就能有一种心理上高人一等的满足。

公司同事在网上看到新闻的主人公是自己同事时,第一时间发布帖子:"这个不让座的墨镜姐叫叶蓝秋,是思拓公司董事长的一秘"……她不仅没有帮忙辟谣,而是第一时间透露叶蓝秋的隐私,在火上又浇了些油。

人都是这样,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换取更多的优越感。在人人都对成功者的事迹如数家珍时,他渴望掌握另一套秘辛逸史。在人人都为成功者歌功颂德的时,他渴望敏锐地探知其背后丑陋的一面。别有用心者杜撰的故事,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满足他们的精神优越感。

之后,当然是把这个消息告诉身边更多的人了。以如此廉价的方式,就能够让身边人知道他的博闻强识,何乐而不为呢?

谣言因之肆起。

4.对未知风险的恐惧

虽说电影中没有涉及到这一点,但是我们身边不少这样的事。

疫情期间,单是 "超市、菜市场关门一周"的消息就在各地盛行,辟谣的速度根本赶不上人们哄抢的脚步。

不光是我国,国外也有不少人疯抢卫生纸、花岗岩的消息。

人们之所以会丧失理智,不顾"宅在家里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这种劝告,一窝蜂地涌上街头,实际上是人们不确定现有的生活用品是否能够保证基本生活,谁也不敢打包票现有的物资一定不会告罄。

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揭露了其中的原因:越是不确定,越是恐慌。


他在耶鲁大学找了两组志愿者:第一组明确知道自己将会被电击20次,每次强度都一样;第二组不知道会被电击多少次,也不知道每次强度多大;而且执行的时候,第二组强度其实是比第一组弱的。


但是,电击结束,搜集两组人的感受时,第二组明显觉得更痛苦。

因此,人们看到这些谣言表现出的疯狂举措,多半是由恐惧引起的。为了规避风险,自然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以至于丧失了理智,让谣言散布者坐收渔利。

03 认知水平越低,越容易被流量思维带偏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像"墨镜姐"这样越是故事情节生动形象,越是语言表达出言不逊的谣言,越能得到广泛的传播。

再加上媒体人一副义愤填膺、言之凿凿的样子,让人不得不信服。

《乌合之众》里有一段话让人陷入深思:

"群体永远在无意识的边缘徘徊,会随时屈从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判断能力,除了极端轻信之外再无别的可能。"

越是认知水平低的人,头脑越简单。在"流量思维"的操控者面前,越无招架之力。

他们并不是没有辨别能力,而是头脑里可供辨识的证据太过单薄。

头脑稍微转一转,就又回到了原点。

不幸的事,我们的同胞们都是些自尊心极强的生物,他们不肯在人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只好随之附和,一声高过一声。

对方设了圈套,他们就忙不迭地送上脖颈,生怕晚了一步。

04越是偏执的人,越相信"看到的"而不是"真实的"

尽管叶蓝秋及时的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表示当天自己不是故意的,只是心情不好;尽管叶蓝秋在网络上澄清,她并不是小三,没有破坏老板的家庭;尽管叶蓝秋的朋友们帮她解释、辩白……

但是,有些"睿智"的人们总是选择性地失明、失聪。或许,他们的双目已经被阿玛尼的标志灼伤,他们的双耳也没自己的怒吼震聋。总之,你解释的再多他们也看不到,听不见。

越是偏执的人,越相信"看到的"而不是"真实的"。它可以让人肆无忌惮地仇视别人,以至于和自己毫无瓜葛的人。

你越是苦口婆心地解释真相,他越是觉得你别有用心。即便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同样执拗地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处。

正如张方宇在《单独中的洞见》中所说:"人们憎恨任何触犯到他优越感的东西――亦即使他们原有的优越感相形见绌的东西。"

等到事实证据都摆在眼前了,他们也会酸溜溜地说一句:"无风不起浪"。

这是他们能做出的最大的让步。

05批判性思维4法则,是对流量思维最有力的回击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思维习惯。

在批判性思维的驱使下,我们才能够发现他人观点与客观规律相悖之处,才能够发现其不合理性。从而避免人云亦云的轻信盲从。

虽然影片中"墨镜姐"不让座的事情被媒体炒作的沸沸扬扬,但是,具有批判性思维人用如下4个法则分析完这则新闻后,就会发现其中漏洞百出,看似合理的论据其实不堪一击。

1.区分"事实"和"观点"

什么是事实?

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指客观世界所直面的情况,包括、事件、事态。

而观点则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的出发点。

"墨镜姐"的新闻报道中,主持人利用夸张的语调突出"神秘的妙龄女郎 "、"充分发扬了当代人少管闲事的淡定特质"、"让人大跌眼镜"等一系列语句,很明显是借着描述客观事实的机会,在刻意"带节奏"。

所以,这则新闻实际上表现的是相关媒体人的"观点",并非事实真相。

2.警惕对立

但凡能够广为传播的虚假信息,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站在人群的一方,以维持正义的方式对另一方横加指责。

像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对叶蓝秋这一"大公司的小秘"提出质疑,就属于典型的对立观点。这个时候,叶蓝秋已经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符号",代表着"董事长的高级秘书"这一形象,甚至代表着整个公司的形象,这具有很强的煽动情绪的效果。

每当看到这种极端对立的言论时,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流量思维的操控者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着别人指指点点,抓住一小部分真相添油加醋大做文章,不明就里的读者自然跟随他们的引导,而产生"合理化"的联想了。

但是只要我们具备批判质疑精神,就能够从这些非黑即白的故事中看出破绽,最终洞察到对方的叵测居心。

3.规避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把某类人群概括化,不管成员之间存在的差异,认为他们具有同样的特征。

像那些因为叶蓝秋身穿名牌,就认定她"整容脸、小三、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的人,实际上就是对女性有着刻板印象。认为她们无法靠自己的能力获得这么高的地位,一定是利用自己的美色才能"爬"这个位置。

这实际上是很多人对女性的一大偏见,属于典型的刻板印象,是一种呆板的、概括的、笼统的看法。

生活中这种刻板印象俯拾即是。

医生就应该救死扶伤不计回报,教师就应该照亮别人牺牲自己,科学家就应该艰苦朴素、俯首甘为孺子牛……但凡这些人的生活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清贫,那就是"贪污腐败、应该严查"。

这种想法,都是没有实际支撑的主观臆测罢了。

4.核查因果

我们来看一下陈若兮说的这句话:"一个培养全球优秀人才的公司,董事长的女秘书居然这么雷,不觉得有点讽刺吗?"

言外之意,就是"因为公司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所以全部员工、尤其是董事长秘书都应该是绝对优秀的。"

任何一个理性的人,又不会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再优秀的公司,都注定鱼龙混杂,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所有员工都是优秀的。

其次,这句话还表达了另外一个因果关系:"因为叶蓝秋不让座,道德层面有问题,所以她不是人才。"

然而,道德品质并不能和"优秀人才"挂钩。像我们身边就有不少心地善良、为人友善但工作能力并不出众的人。也有工作方面雷厉风行但背地里人品不好的人。很明显,只要我们联系生活就知道,这种简单归因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只要我们碰到看似逻辑清晰地因果关系,都要有所戒备,不要掉进别人设好的圈套里。

06结语

就像主编陈若兮在电影开头中说的那样:"不同的人看到的事实是不同的。"

如果你不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你能看到的永远只是别有用心的人想让你看到的那部分"事实",你所追随的也永远只是被人烹调、加工过的"真相"。

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容易被谣言所惑,但又不知如何改正时,请按照区分事实和观点、警惕对立、规避刻板效应、核查因果这四大法则来剖析你看到的"新闻"。

除此之外,最有效且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提高自身的辨识能力。

当你再一次被谣言牵着鼻子走时,请提醒自己,批判性思维,是对流量思维最有力的回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