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海边的曼彻斯特》:并不是所有的绝望都可以被治愈

《海边的曼彻斯特》:并不是所有的绝望都可以被治愈

如今是一个"丧文化"流行的时代:卷福的新剧《梅尔罗斯》的残忍、年度丧剧《去他妈的世界》的孤独;动画《马男波杰克》的致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最残忍的方式来告诉你最真实的道理。同样的,有这样一部丧丧的片子,它没有跌宕的剧情,仅仅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不被治愈的痛苦,却获得了奥斯卡原创剧本奖;主角没有传奇的身份也没有炸裂式的表演,只有麻木的静静叙述,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今天笔者要介绍的就是这部电影——由肯尼斯·罗纳根执导,卡西·阿弗莱克、米歇尔·威廉姆斯等主演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平静的表面下有绝望的暗流涌动

由肯尼斯·罗纳根自编自导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个关于不幸与心碎的故事——无论一个人如何努力填补被忽略的感情创伤,它总是会重新浮出水面。回望罗纳根2000年那部得到奥斯卡提名的《你可以信赖我》,《海边的曼彻斯特》更加收敛含蓄,当然也更加绝望。它有多丧?主角的哥哥本·阿弗莱克在奥斯卡典礼上开玩笑说要是你在亚马逊商店里搜索《海边的曼彻斯特》,上面会写着购买本片的顾客同时也会购买郁复乐(一种抗抑郁药),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不得否认它绝对不是一部让人看了心情舒畅的电影。

电影使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展示了主角李的日常生活:机械的铲雪与日常维修的琐事剪辑在一起;酒吧里他人的谈笑风生与李几近静止的喝酒画面交叉;幸福欢快的过去回忆与如今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形成对比。时而寂静无声,配上曼彻斯特冬天难以消弭的白雪和一望无际的海水;时而响起一段充满着生命仪式感的弦乐或咏叹调,配上蓝天上翱翔的海鸥似乎想将人生命的冰雪消融,致郁而不治愈,安静而不平静。影中大量的镜头对准了波士顿以北的靠海小镇冬天背景下绝望阴冷的基调,灰蓝的配色,阴冷的海面,不散的雾气,分镜不加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人感受到沉重的真实,衬托出来主角"哀莫大于心死"的漠然。

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穿插闪回的线索层层揭开了往日的伤疤。世界上最难做到的就是感同身受。影片随着男主的回忆慢慢展开缘由:如果那天李不想着和朋友狂欢,如果李当时不体贴的在壁炉了生了火,如果他当时能够记得放上防火板,如果他选择开车而不是走路去商店,如果……现实没有这么多的如果。这部电影最明显的特点就在于真实:通过大量的白描式的镜头,从细节处直接还原生活中的噪点与不和谐音:突如其来的争吵,不同于电影语言的艺术性,李和侄子在车上因为关门的争吵、李和其他人交谈中尴尬的空白,对话里频频被打断,都是真实生活中出现的。

现实永远比戏剧更加荒诞,因为它的突如其来根本无迹可寻

真实隐忍的这种痛苦比放声大哭一场来得更加压抑,更加百爪挠心。很多影片中有个情绪的临界点,会爆发出来,可导演偏偏就要堵住这个出口,一切似乎都浸润在曼彻斯特的冬天,永远得不到救赎。爵士乐大师Duke Ellington说过一句话:"你要想办法用不说话的方式把话说出来。"而本片把这句话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用隐忍而克制的演技演绎深入骨髓的痛苦

导演肯尼斯·罗纳根擅长展现角色和与其他人发生交集的瞬间。他喜欢塑造情感受到伤害的角色,他们挣扎在自我完善的困扰中,这些形象也出现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卡西·阿弗莱克的表演注重极简主义,他的角色很少有亮眼的台词:在电影《鬼魅浮生》中他更是挑战性的饰演了一个用床单来扮演的鬼,没有任何台词,却无不具有感染力。而在这部电影中,他的表演更是印证了那句老话——少就是多。无论是男主角自始至终写在脸上的失落压抑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来越沉重。面对哥哥尸体的情感爆发、警局里的崩溃、与前妻撕开旧疤的重逢和最后面对侄子的崩溃,无一不能体现演员的精妙演技。

在警察局的那一场中,男主平静的叙述完过程后却发现不用受到任何处罚时他转而抢了桌子上的手枪渴望开枪自尽,对于他来说让他这样不用负任何责任的活着是足以让他窒息的枷锁。最后他对着警察说:

"Please."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用"演技炸裂"来赞赏一个演员,通过绝望的嘶吼,流泪充血的双眼,癫狂的状态来表达极端的痛苦,而这次卡西用实力向我们证明隐忍克制的演技也能使人共情,而这次的表演也为他赢来了一个奥斯卡小金人。

笔者最喜欢的电影片段是李与前妻的见面对话,米歇尔·威廉姆斯这段的表演完全值得一个奥斯卡女配角的奖杯。电影画面的语言,中间的墙明显的构成了一条分界线。两个人仿佛两个世界。回忆越是甜,越是留下密密麻麻的伤痕,你的伤口从不肯完全的愈合,我站在你左侧,却是两个世界

"我的心已经支离破碎,永远都无法愈合,我知道你的心也碎了,"

"这样我就不用背负……我爱你。"

"你不能就这样沉沦下去……"

"我的心已经空了。"

一次次地打断,泪水没有征兆的流下,颤抖的音调,快要出口却又哽咽在了喉咙里。这是笔者认为最感动的对话,演员哽咽的话语不禁让人想到《最爱》中章子怡含着糖说出的结婚誓言,只是一者是因为幸福,另一者是因为痛苦。

此外剧中的另一个角色李的侄子也是个十分值得玩味的人物。他是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叛逆孩子,在得知父亲死讯的晚上,他与三五好友讨论《星际迷航》,晚上留女友过夜,他看一眼父亲的遗体掉头就走。但其实他不是不痛苦的:他会想留下父亲的邮轮,他不愿离开曼彻斯特,他因为父亲要到春天才能下葬和叔叔争吵。在一个晚上,他打开冰箱时看到冰箱的冻肉想到了在太平间里父亲冷冻的遗体时终于情绪崩溃。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通常不会使人感到悲伤,而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是打开冰箱的那半盒牛奶、那窗台上随风微曳的绿箩、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

接受最真实的生活,然后好好的活着

现在的社会我们总希望看到正能量充满希望的电影:我们希望看到有人身陷囹圄最后还能绝地反击,所以有了《肖申克的救赎》;我们希望看到就算是普普通通的人在职场上也能大放异彩,所以有了小妞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我们希望看到即使我万念俱灰一心求死,总有一个不速之客会在关键时刻带给我温暖,所以有了《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这些都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而今天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一部常规的电影:它安排了主角与前妻的偶遇,虽然彼此爱着对方当时最终却破镜难圆;侄子帕特里克虽然与心心念念的母亲见面却没有我们常见的温情画面,只有紧张和尴尬;最后虽然李渐渐打开心扉,当时痛苦却仍然难以治愈,他仍然要离开曼彻斯特。导演仿佛在提醒我们:人生不是一部电影,它只有血淋淋的真相

关于影片的主旨,很难总结,它将生活中真实的细碎片段组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示曼彻斯特的海边,这个地方总是阴雨连绵,加利福尼亚的阳光一个永远不会再这里降临。有一个男人和世界上无数沉默着、痛苦着的灵魂一样,得不到救赎,一个破碎的灵魂就算拼了回来也不完整了,它告诉我们痛苦并不会成就一个人,痛苦只会打败人。

叶芝说:"要想重生,就得先死。"

是这样,但也不仅是这样。影片中李习惯于将原来孩子的照片小心翼翼的包好再放在自己的床头;结尾李和侄子一起出海时,他终于展现了久违的笑容;李说要找一间有两个房间的房子,这样放假的时候侄子就能来看他……片中不时从海岸线透过的金光暗示着其实,也不是并无希望。在痛苦面前,我们可能没法打败它,能做的只有活下去,等待和缅怀。其实没有什么需要救赎,也没有什么需要打败。活着,其实是一种习惯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象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刘亮程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生活有很多的不如意,我们所能做的是熬过寒风吹彻的冬季,在春天努力向上的生活,在温暖的时刻不要闭上眼睛却想痛苦的回忆我们领略过生活的凶悍,却也有感受生活温暖的能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