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四个春天》:一首“种在春天里的散文诗”

《四个春天》:一首“种在春天里的散文诗”

电影《四个春天》是一部平静的家庭纪录片。15岁离家,在异乡漂泊多年的导演以自己南方小城里的父母为主角,在四年光阴里,以一己之力记录了他们的美丽日常。

看完它就觉得它像是一首散文诗,收敛但又直击心灵,这首诗种在了春天里,但长在了每个平凡而又普通人的心里。

在如诗的乐活慢生活图景中,影像缓缓雕刻出一个幸福家庭近二十年的温柔变迁,以及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流转的时间、人生的得失起落。

每次看完这部电影都有不同的感受,对其中的电影和剪辑技巧,叙事手法,浪漫主义情怀以及生活的现实思考都有不同的理解。

这首长在春天的诗,注定有很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浪漫与细节。

一、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手法是电影中一种常用的连接手法,电影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都有结构,如何将这些结构自然连接起来?那就需要用到蒙太奇手法,所以它也时常用在电影叙事和电影剪辑中。

说到底,蒙太奇就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手段。

以至于电影艺术家们都深信:“没有蒙太奇,就没有电影。”

而蒙太奇下面又分十三种,平行蒙太奇、叙事蒙太奇、抒情蒙太奇、积累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声音蒙太奇等。

在这部电影中也大量用到这些蒙太奇手法。而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四个春天》里的声音蒙太奇和抒情蒙太奇

1.声音蒙太奇

简单来说,声音蒙太奇就是在画面蒙太奇的基础上,进行声音与画面、声音与声音的各种形式的连接。

声音蒙太奇如何体现在《四个春天》这部电影中?在这部电影中声音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比如鸡叫、狗吠、虫鸣时常作为这部电影的背景声音,我们虽未见其物,但却闻其声。

再比如,影片一开始,黑场出字幕的同时就将鸡声和独山民歌的配乐也都剪辑进去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比较准确地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和地域特色。

因为住在小县城,居住的地方不可能绝对安静,导演就主要利用声音来突出县城生活的烟火气和市井声。

这部电影中最反复使用都就是声音蒙太奇,最典型的有八次,用声音做背景,或交代时间地点,或表达人物情感。其中有三次是将鸡叫狗吠鸟叫当作电影的背景声交代生活地点,有三次是陆庆屹父母反复吟唱的《青年友谊圆舞曲》,这首歌既是贯穿全片的主题曲,也是陆庆屹一家人喜乐生活的见证,有一次是独山民歌点名地域特色,一次是哀乐奏起,既交代事件又表达人物心情。

每次导演使用声音蒙太奇都有他的用意在,表面看就是声音的切入切出,一个很普通的元素,但每处声音都用得有深意。

2.抒情蒙太奇

抒情蒙太奇,是一种在保证叙事和描写的连贯性的同时,表现超越剧情之上的思想和情感。

在第四个春天的时候,父母冒着雪去看病逝的姐姐,这时候电影想起生平姐姐最喜欢哼的那几句歌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两老口在坟前叹着气凝视远方。没过几秒,镜头又切到了“炕腊肉”这个镜头,电影尾声,父母再次来到坟前,母亲嘴里说着:“姐姐生前最爱跳舞啰”,然后老两口开始唱跳起《青年友谊圆舞曲》……

这几个镜头的积累主要运用了抒情蒙太奇。一方面,几个镜头并没有连贯的情节,也没有比较明确的叙事任务,只起到串联情节、升华人物感情的作用。

女儿去世,老两口虽然嘴上没说,但内心一直压抑着,这种沉痛的情感影片虽没有明确交代,但在这几个镜头的串联下,观众已然体会到了。

另一方面,这几个镜头不单单是为了突出老两口对女儿的思念以及悲痛之情,最后两个人跳的《青年友谊圆舞曲》,也是老人的一种释怀。情感表达看似与之前无益,但导演在通过对跳舞镜头、山、云、草、风、牛等镜头的不断捕捉,再加上母亲越唱越响亮的歌声,来呈现父母前后的情感变化。从最开始的压抑,到后来慢慢接受。

抒情蒙太奇手法,不仅在电影中最后有体现,姐姐陆庆伟刚去世不久,对她过去照片和事情的并列呈现的那个长镜头也运用了该手法。

在一部电影中,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蒙太奇手法,很多电影还是多种蒙太奇手法并用,共同呈现电影主题。

就像电影大师艾森斯坦说的那样: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像二数之积。

电影《四个春天》中不同的蒙太奇手法,才让这部成本仅1500元的电影看起来朴实又有质感,欢快而厚重。让人们能跟着电影中人物的情绪一起喜,一起忧,再到最后的压抑中又带了点轻松。

好的电影不仅仅注重的是故事的内核,还有讲故事的方式,只有把一帧都当成一个故事片段来呈现的电影,才能给人无限的回味和余韵。

二、诗性叙事

《四个春天》这部电影被很多人评价为是一首“诗意的散文诗”

它的诗意体现在哪里?在我看来就是体现于它的诗性叙述中。

电影围绕父母晚年生活来进行拍摄和剪辑的。父母居住的不是大城市,而是依山傍水的小县城。

有鸟语,也有花香;有烤肠,也有花椒;有山,也有水。这样的田园生活题材本身就给这部电影赋予了“诗意”。

这部电影最诗性的地方在于对父母生活方式的呈现。

父亲是一个高知识分子,年轻时候是一名物理老师,写了一手好的毛笔字,精通乐器。他与母亲的生活,就是爬爬山,跳跳舞,唱唱歌,演奏一下乐器,或一起做美食。

这部电影有很多诗性叙事的片段,其中最经典的一个片段——

老父亲在一间屋子(画右)开着电脑放着歌打着节拍,自己在那自娱自乐唱着《朋友》,母亲则在另一间屋子(画左)踏着缝纫机,转动的缝纫机就像拨浪鼓一样,随着父亲房间内的音乐也跟着欢舞起来。

这时候的父母是有情趣的,同时也带了点年轻时候的少年感。

这个地方,导演用的是一个分割画面的长镜头,将父母各自在做的事情平行呈现出来,让观众体会父母生活的惬意。

在平凡生活中体会温情,在琐碎中探寻生活的浪漫因子。

而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用了好几个镜头刻画父母爬山时的场景,两个人伴着鸟鸣,和着微风,一边唱,一边跳,喜乐地爬山,或锻炼身体,或打野菜,眼前是诗意的景色——有蓝天,有白云,有青草,有潺潺流水,脚下是诗意的生活——有烤香肠的烟熏,有磨豆子的甜糯香气,有蜜蜂、有燕子做伴,有歌舞,有乐器,还有自己的小花园。

导演通过对这些镜头的积累和拼组,将父母如诗一般的生活刻画了出来。让观众觉得既平凡,又浪漫。

在这样一个诗性叙事的过程中,呈现的是一个家庭的平凡小事,这些由细节拼凑起来的温情,与虚无的的浪漫无关,那些被忽视的美景,那些被虚掷的平凡时光,那些被柴米油盐堆砌起来的生活,才能将这部片子的诗意表现得足够彻底。

这部电影的叙述,以诗意的日常展开,表达的主题足够简单,又足够深刻,每一个观众在这平静而诗意的叙述中,都开始思考自己的家庭和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三、现实思考

再美丽的外壳,其中都有一个悲伤的内核。

这部电影没有刻意流露悲伤的情感,就连姐姐陆庆伟去世都没有用过多的篇幅去渲染,但在剪辑制作的处理中,我们也能明显感知到那股冷静而又克制的情绪。不过度渲染悲伤,但悲却从中来。

这部电影做到了真正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姐姐病故这条叙事线包容了生活的恒定和生命的无常。生命最终会走向凋零,但在面对至亲的逝去,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面对年华已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姐姐是在第三个春天去世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第四个春天,陆庆屹的父母老了。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有一天不在了,对方应该如何生活?

虽然,电影中没有刻意去描述死亡,但在姐姐去世后,他们都在思考死亡。

死亡与老去是生活的恒定。这个叙事点增加了电影主题的深度与厚度。

《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也许是这样的。但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知道,即使对死亡没有准备,我们依旧能够乐观、坚韧地去面对,会害怕也会悲痛,但同时也会对生命多一分敬畏。

父母最后选择从逝去爱女的悲痛中走出来,他们选择高声歌唱,他们选择尽情舞蹈,他们选择从容应对,不是忘记了她,而是为了更好地往前生活。

老人对日常的情趣,对生活的乐观,对生命的豁达,都是我们对抗现实很好的借鉴范本。

四、结语

生活不确定的意外太多,悲或喜是暂时的,而死亡与老去是恒定的,有些东西不能强求,那何不“热爱生活,彼此相爱!”

《四个春天》让我们看到了“诗意生活”背后的残酷,也让我们看到残酷之下的乐观与温情。看过影片,让我们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也让更能体味当下的珍贵。哪怕它平凡,哪怕它琐碎,但也千金不换。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们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一种平静而坚韧是力量。难怪有那么多人为这部电影着迷,尽管没有多么华丽的场景,没有多高超的讲故事的技巧,但它就是那么用力地击中了普通观众的心

这部“种在春天里的散文诗”,用它的宁静与温柔,用它的克制与收敛吸引着观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0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