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别告诉她》:东西方文化交融与海外华裔的情感共鸣

《别告诉她》:东西方文化交融与海外华裔的情感共鸣


1993年,由美国华裔导演王颖执导的《喜福会》在北美上映,一定意义上标志着美国华裔影片开始步入美国影坛,成为西方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余年后的2018年8月,《摘金奇缘》夺得美国票房冠军,再次将美国华裔影片推至关注热点。该片是继1993年 《喜福会》后好莱坞拍摄的又一部全亚裔出演、讲述亚裔生活的影片。而与《摘金奇缘》中亚裔群体“炫富式”地寻求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不同,2019年7月在北美上映的《别告诉她》则要接地气得多。故事改编自华裔女导演王子逸自己的家庭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华人家庭的奶奶被诊断罹癌,但家人选择隐瞒奶奶,假借一场婚礼的名义让所有家人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的故事。影片通过“双城”空间设置,将中国长春与美国纽约两座城市人们的生活与价值选择相勾连,围绕奶奶生病真相的 “说”与“不说”,揭示了东西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并通过主人公比莉的寻根经历,展示了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普通华裔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与矛盾,也反映了当前海外华裔族群的寻根诉求及现实意义。


“寻根”: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认同

“寻根”是海外华裔文化中的重要主题。影片将海外游子聚集于中国长春的一个普通家庭中,本就有着浓厚的寻根意味。尤其是对于第二代移民的比莉来说,其身上的寻根意识尤为明显。比莉从小生长在纽约,却说着一口不流利的普通话,這种中西混合的语言方式,既巧妙地将其“双重文化身份”勾勒出来,也预示着寻根之必要性。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家住中国长春的奶奶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大儿子和二儿子带着家人分别从日本和美国回来,以参加婚礼的名义,只为了见奶奶最后一面。在这个融合了中、美、日的家庭大聚会上,各自文化和价值观的矛盾冲突由此而生。

首先体现的文化冲突是对奶奶疾病真相“说”与“不说”的争论。用比莉母亲的话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对癌症的恐惧”,因此“善意的谎言”致使比莉的父亲、大伯、姑姑都劝诫比莉要对奶奶的病保持沉默;而在美国长大的比莉则认为,知道自己的病况是奶奶的人权。第二处文化冲突则体现在比莉的大伯和父亲关于自己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的身份探讨上。大伯一家虽然生活在日本,但依旧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他直言“自己不管拿着哪国护照,都是中国人”;而生活在美国的比莉一家却秉承着美国的价值体系,其父认为自己拿着美国护照就是美国人;此时,旁边姑姑的一句“还是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不仅反讽式地展示了海外华人的自居状态,也戳开了每个跨国家庭的疮疤。面对儿女各执一词的争论,奶奶定力十足地说:“我们当然都是中国人。”这不仅对儿女们的身份给予了明确的认定,也点名了影片的“寻根”主题。对于比莉父母这一代移民而言,一方面他们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他们又置身海外,在海外生活、打拼。正是这种“间性”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认知,影响了比莉内心对于“善意谎言”的纠结以及对中华“根”文化的多重思考。同理,影片中比莉的母亲与姑姑关于中美教育的探讨,以及对于中国传统婚宴、丧仪的展现,在揭示了这种文化冲突的同时,也多层面展现了比莉在寻根过程中对自我身份的一种重构。


但影片并没有一味地描写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并没有直观地呈现出中西文化 “孰好孰坏”的观念,而是在冲突中寻找二者之间相互交融的契合点。在这个跨国大家庭中,大家在经历矛盾冲突之后,都逐渐趋于对共同身份及文化的认同,他们一起祭祖,一起感受中国的婚丧礼仪,一起适应中国的酒桌文化等等,逐渐从冲突走向融合。影片对于寻耳环的场景设置尤为精彩,也最能体现他们的身份认同感:日本的儿媳丢了耳环,在苍白的灯光下,一家人趴在地上帮忙寻找,看似方向不同,却有着殊途同归之意,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镜头。而这种文化认同又非单纯的文化趋同性,而是带有强烈的“他者理解”的意味。正如NPR主播史蒂芬·汤普森描述自己的观影体验时说:“一开始还抵触家人瞒着奶奶的做法,到了结尾却理解了他们的决定,这真是电影叙事的巨大成功。”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荣的价值体系中,少数族裔对于各自文化的认同及其方式的多样性,不仅是影片探讨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寻根之深意。

“寻根之喜”

《别告诉她》的出品方将该片定义为喜剧,但实际上探讨的是令人深思的关于“死亡”与“谎言”的话题。纵观全剧,“喜剧”之“喜”大致有三层意蕴:一是对奶奶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展现;二是对中国的宴席、酒桌文化等风俗场景生动而不乏幽默的描述;三是对故事“开放式”结尾的设定。影片虽然围绕一个即将离世的人物命运而展开,但却未见哀痛,这便是影片最为精妙之处。导演正是以一种具有张力的艺术表现技巧,通过比莉的寻根之旅,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柔敦厚之意,以温情打动人心。


影片故事取材于导演王子逸的真实生活经历,其整体叙事节奏与情感表达都较为沉稳、克制。如比莉去见奶奶时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她的母亲谈及自己曾经回家料理父亲的丧事时,也在克制自己的情感,甚至电影的结尾也是一种克制、内敛的表达——并没有直接将奶奶的结局呈现出来,而是写到各自回家便戛然而止。影片在克制中展现人性至情,不失为一种“欢喜”的结局。而从拍摄技巧来看,导演运用两个时空来揭示人物的价值取向与选择,也颇有深意,尤其是在结尾处,比莉行走在美国人潮涌动的街头,面临失业、亲人离世等积蓄已久的负面情绪,她想起奶奶曾经教给她的晨练方法:通过大吼来将体内的浊气喊出来。当她大吼一声时,对应着中国奶奶家楼下的树林飞起一群小鸟。这一镜头巧妙地将长春与纽约两个空间衔接起来:海外游子在美国街头一声吼,惊动的却是远在中国家乡的小鸟的离散,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置效果,正寓意了海外游子与“家”之间的灵犀相通。一方面表达了比莉从奶奶旺盛的生命状态里汲取力量而继续前行,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人生哲学之深邃。比莉通过奶奶的传统方法,逐渐排解心中浊气,走向新生,也是影片对“寻根之喜”的另类表达。虽然表面上看,《别告诉她》似乎延续了好莱坞一贯的欢喜结局的套路,但却是以一种开放式的设计构建了一种中西文化价值观冲突之后的共赢,也可谓一种“寻根之大喜”。


海外华裔的情感共鸣

《别告诉她》甫一上映便备受关注,成为“2019北美年度黑马”,这首先与北美浓厚的亚裔文化市场氛围密不可分。美国是一个多族裔文化的交汇地,亚裔群体是美国重要的少数族裔群体之一,主要包括华裔、菲律宾裔、印度裔、韩国裔、越南裔和日本裔六大亚裔族群,以及少数其他亚裔族群。据联邦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止2017年,美国亚裔人口2141.92万,其中华人以508.17万居首。所以,影片虽然主打亚裔标签,实则将焦点集中在了华裔族群身上。不同于之前的影片对旅居国外游子的生活状态进行详尽描绘,本片将场景和故事情节都设置在中国本土,让海外游子回家,这其中蕴含的“寻根”文化内涵自然不言而喻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别告诉她》走入好莱坞主流影视圈儿一定程度上也与美国华裔整体地位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在美国,亚裔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实力都居较高水平,这除了受到自身特定族裔文化的影响之外,还与“亚裔移民的‘超高端’筛选性与移居国社会结构的互动而引发的文化和族裔资本的再生产”相关。所谓“超高端”筛选,“是指移民群体的平均教育水平既高于祖籍国的平均水平,也高于移居国的平均水平。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包括族群在社会流动中的起点优势、族裔社区资源丰富程度以及移居国社会对该族群的正面刻板印象的期望等”。这种“超高端”的筛选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华裔群体对于自身民族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迫切被认同感的提升。而 《别告诉她》无疑是一部应景之作,为生活在白人群体中的华裔认同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影片以“中国故事及中国价值观”为出发点,从比莉的视角去追溯其童年的生活经历,并对中国普通城市发生的变化(如长春的高楼大廈、温馨小屋、洗浴中心等)给予了较为真实的展现,这不仅改变了西方对于中国曾经的想象,也反映了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并且为海外游子的寻根提供了信心与保障。


影片对于“寻根”主题的设定,更是满足了美国华裔浓厚的思乡心绪。影片中的比莉是一个在美国学业、事业都受挫的女孩儿,虽然在中国的奶奶眼里,她独立、自主、上进、有能力,但她在美国的真实状态却是:工作被拒,面临着失业、房租等压力。她之所以回国,一方面是为了看望生病的奶奶,另一方面也是给处于失落期的自己放个假。她在堂哥婚礼上的讲话——“在美国没有很多人,在中国大家可以坐在一起”,展现了身处异乡的海外华裔的真实处境以及寻根诉求。同时,与以往的影片相比,《别告诉她》在场景设置上更为真实简单、“接地气”:普通小公寓、戴着老花镜看报的爷爷、翻着馅饼的奶奶……这种普通中国人家的日常生活,更能引发海外游子的乡愁,使他们寻得一种族群的认同感,也在一定意义上释放了来自族裔、文化、身份等方面的压力。

总体来看,《别告诉她》作为一部由华裔导演、华裔演员担纲并在北美创下较高票房纪录的电影,在好莱坞电影中独树一帜,其所蕴含的文化、政治、经济、族裔等内涵无疑是多元且深厚的,对于华裔群体的身份认同、自信心的提升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0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