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消失的古代战争电影

消失的古代战争电影

其实是这类题材本身到现在就不是很受“待见”,一个是制作成本问题,另一个是平衡“战争”和“文戏”,即“娱乐”和“深度”,其实就是很难拍好,另外拍好了也不一定有市场。

先看日本,黑泽明和小林正树等人将日本的武士电影(也叫剑戟片)发扬光大,黑泽明的《七武士》《蜘蛛巢城》《影子武士》《乱》、小林正树的《夺命剑》《切腹》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特别是黑泽明,他在这类电影中还赋予了区别于他人的史诗气质,把大场面和深度挖掘人性精彩结合,既是精彩的武士电影,更是了不起的战争大片,为他自己和整个日本电影在国际上赢得了斐然的声誉。如果说之前的日本武士电影还是双线并进,既有英雄主义的个人也有大叙事,但现在日本很少有武士题材电影,像《影子武士》《乱》中波澜壮阔的场面已经不复存在,转而向类似北野武的《座头市》这样“小格局”的个人英雄主义归流。而剩下的只有电视剧当中关于战国时代的各种魔改和演绎,风光不再。如果细心留意近年的日本年度票房前10,可以看到他们一种十分求稳的心理,固定的消费和观影习惯已经集中于好莱坞电影和本国的动画动漫电影,而像之前大预算的战争电影或者武士电影都已经不被制作公司所考虑,因为风险太大。

就以50年代的《七武士》为例,别看只有一个小村庄和匪盗进行巷战的布局设置,但《七武士》是东宝映画拍摄的最昂贵的影片,因为拍摄时间是原计划的四倍,黑泽明不得不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其中一个选择就是接拍一组日本威士忌酒的广告,拍摄地点就在他在日本的住所附近,他亲自执导,并且还在其中客串了角色,电影仍旧使东宝映画濒临破产的边缘。

而像欧美就更是如此,近年来盛行的超级英雄电影基本统治了银幕,在这之前的话就是类似《指环王》《哈利波特》以及《纳尼亚传奇》这样的魔幻题材和各种续集电影,只看新世纪以来,能够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古代战争电影,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角斗士》《特洛伊》《天国王朝》《斯巴达300勇士》,即使是最近的《斯巴达300》,距离现在也已经有14年的时间。这其中《角斗士》《天国王朝》两部都出自于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之手,而他本人也特别擅长并热衷于拍摄此类题材,但很遗憾的是除了《角斗士》在口碑和票房双丰收之外,之后2005年的《天国王朝》投资高达1.3亿美元,但北美票房4700多万,全球票房最后累计只有2.1亿,可算亏到了家。与此类似的就是,前一年奥利弗斯通拍摄的亚历山大大帝,这部片子的制作成本是1.5亿,结果票房只有1.6亿,更是把底裤都赔光了,成了新世纪以后华纳最大的笑话之一。但这两部片子之后都被导演剪辑版拯救了口碑,尤其是《天国王朝》193分钟的完整版被认为是神作,但这与他们144分钟的上映版相差了近一个小时,所以从这个事件中也反映出此类电影存在的困境之一平衡“娱乐”和“深度”时往往要靠时长来凑,而这与市场又存在格格不入的矛盾。之后雷德利斯科特按照5年左右一部的速度拍摄此类片子,像2010年的《罗宾汉》和2014年的《法老与众神》,也相当于把钱扔进水里听个响,所以近年来老爷子基本上都是打磨原本的题材和续集,新的一集普罗米修斯据说又在制作当中。

《角斗士》和《特洛伊》在新世纪的战争史诗领域刚刚翻起一点后波澜,《天国王朝》《亚历山大大帝》的接连扑街导致这类题材在好莱坞也渐渐失去市场,更少有大公司会投入大投资去制作类似的电影,像极了在以前《割喉岛》失败之后,好莱坞海盗电影的沉寂,直到《加勒比海盗》之后才有起色。在全球范围内这一类描述古代战争场面的,其实类似的套路都被讲透了,就比如前面提到的雷德利斯科特在2014年邀请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法老与众神》,场面看起来赏心悦目令人称赞,但是剧情太过中规中矩,同样无法受到观众的认可。

所以我想说的是:优秀的战争场面并不等价于优秀的战争电影。特别是在如今特效满天飞的时代,精彩的场面设计已经不足为奇。

目前来看,我们讨论的例子也基本上是以前的电影,因为无论是日本还是欧美因为现在的创作环境和观众的观影习惯,这类电影如果无法在深度上取得新的突破,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变得永远只是在场面上叮铃哐啷的布局。这也是为什么1954年的《七武士》到现在看起来还那么令人意犹未尽,1959年的《宾虚》现在看起来还令人感觉激情澎湃。

战争电影的本质和深度是什么?以我粗浅的见识来说,战争就是反战,战争就是正义打败非正义。

这类电影很考验结合历史人文以及民族情绪等各种因素,古代的制度与现代制度之间的鸿沟都是以现代人的角度和思想观念来填充,做重新的解读和解构,不然也无法上映。就比如前面说过的《特洛伊》,在好莱坞的重新演绎一下变成古代偶像剧和英雄野史,而像《蜘蛛巢城》和《乱》分别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和《李尔王》,用英国式西方悲剧的核心理念和日本的传统人文主义精神嫁接,所以说这些并不真正是古代的价值,而属于现代演绎,所以说现代人接受程度如何是左右这些影片发展出路的关键因素。

我们回头来看看中国到底有没有类似比较优秀的战争电影,我觉得肯定有,数量还不少。就从新千年以后来说,令我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有《英雄》《墨攻》《赤壁》和《投名状》。张艺谋的《英雄》和吴宇森毁誉参半的赤壁,其实现在回头来看至少没有当时评价的如此之低。而像张艺谋此后还陆续指导《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近期的《影》,你会发现拍这类片子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其中最优秀的当属陈可辛的《投名状》,在这部电影中陈可辛对清末的百姓状态、政治生态和战争方式做到了面面俱到,功夫之王李连杰不玩武术玩计谋,用一种“伪写实”的方式讲农民战争的局限性,其实骨子里还是香港黑帮片的套路,但为什么深得人心,因为易懂、好看和起伏,跟我们的经历有呼应,跟我们学的某段历史有共鸣。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时韩国拍了一部《鸣梁海战》,讲的古代朝鲜,历史上也就是我国明朝后期,名将李舜臣的故事,当时创造了韩国的观影人次纪录和票房纪录,评价也很高,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荣誉感,但是其实你看过本片之后会有一种很强的落差,感觉名不副实,场面也就那样。因为他本来就是一种类似激起民族情绪带有政治宣传意味的作品,而我们没有这样的代入感和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也就不能体会他们觉得本片如何如何好。而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美国的《宾虚》,日本的《七武士》能够激起共鸣,在于他们是放到一个大历史角度去讲问题,抛开单个时代背景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但对我们来说,架空的现实就会被批判,这是因为由我们的观影习惯和历史观所决定的,但凡我们对于历史稍有了解,我们都有一个固定的历史观去看问题,去对号入座。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英雄》,真的很差吗?我觉得不仅不差,如果单以场面来说还是极致震撼——箭阵、兵团和旌旗猎猎,美学意义和视觉感官刺激都很棒。在以后近20年的电影发展,他在此类型中其实是更是一个标杆式的作品,里面有武侠的外形,囊括大国战乱、统一六国时的历史磅礴,还弥漫着一股人文主义气息。最大的问题在哪?虚构的无名和印象的历史相碰撞,禅意的陈道明和伟帝秦始皇的碰撞,让人太过出戏,当然里面情节和对话设置确实过于吊诡,国师形式主义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改过来,但也说明形式主义和战争场面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缺乏延伸。

说回《投名状》,陈可辛最牛逼的地方就在于无论是古代、现代还是当代,他都能很好的把握每个特有社会环境下的脉搏,他在大陆和在香港以及在西方拍片时,都很能结合当地的特色,这是他有别于其他北上的香港导演最令人称道的地方,而作为他徒弟的曾国祥近年来也有类似的趋势,无论是《七月与安生》还是去年大火的《少年的你》,都可以看出他们这个制作团队对于文化隔膜的有效消化。投名状其实讲的就是一个人吃人、社会吃人的故事,只不过放到了一个古代的背景,加上复古的描写,里面的几场战斗也很精彩,那他是不是就很贴近当时的史实呢?不然,更多的肯定还是演绎成分,当时洋枪搭土炮的战争方式,明朝就已经开始,主要还是强调满、汉对立,穷、富之间的异化,这样的作品有超越时代的思考,才能打动人心。

所以说还是回到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场面永远是为剧情服务。这一帮立投名状的兄弟出生入死、装备不断打怪升级、身份不断的显赫、最终走向终点,强化这种讽刺感。还有一部《墨攻》,其实他也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古代战争电影,各种奇绝精巧,有人戏称就类似古代的地道战或者地雷战,什么水、火、器全部整上,好不热闹,但原本所要表达的中国古代墨家的思想就很弱化,因为过分强调的场面。但你要知道他本出自漫画改编,所以说呈现的最终效果就是如此,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

吴宇森拍摄的赤壁场面也不差,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一句“站起来,萌萌”肯定首先映入你的脑海,就是因为吴宇森本来就不以文戏见长。可以横向做一个对比,在指环王第2部的圣盔谷之战当中,其实打斗场面并无任何花哨之处,但为什么对圣盔谷战斗还是令人如此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在战争之前半兽人给人类联军造成的那种压迫感和绝望感,经过导演的渲染渲染,再渲染,已经到达了一个极致,最后其实还是甘道夫带领援兵过来一波秒推。

所以我们觉得要思考的问题并不是我们古代的战争拍的有多不好,而是基于我们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如何充分挖掘历史的深度内涵并与现代做一个嫁接的问题。中国人说“望文生义”,那你拍这个战争场面到底是讲什么想表达什么,回看历史、展望今朝,中国观众可想的太多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6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