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一镜到底打造战争片!《1917》展现独属电影叙事美学魅力

一镜到底打造战争片!《1917》展现独属电影叙事美学魅力

《1917》会获得奥斯卡的青睐吗?

它在英国学院奖拿下最佳影片、最佳英国本土电影、最佳导演、摄影、艺术指导、音效、视觉特效七项大奖。

第7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上,《1917》又拿下了剧情类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那么,《1917》的好到底在哪里?

如果只是说罗杰·迪金斯在这部电影中挑战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给予观众沉浸式观看体验,笔者觉得这样的“炫技”远远不够说它厉害。

它得到奖项的青睐,更多地在于《1917》创作者们对叙事的努力重构,对类型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发展的思路——借助影像本身的视听语言美学转变完成叙事,进而探讨战争中的思想性。

战争片的叙事困境

战争片从叙事手法上,分为纪实类和故事类电影。

纪实类战争片是以军事战略、战役等相关事件为真实记录的“伪纪录片”,全景展现战争。比如讲述诺曼底登陆的《最长的一天》,恢弘大气的《莫斯科保卫战》,通过宏大血腥的战争场面和紧张的对战节奏来吸引观众。

故事类战争片则是以核心人物串起核心事件,将虚拟的人物放在真实的战争背景下,有人物,有场景。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和《兵临城下》等等,多个镜头组合展现一个有情节变化的故事。

在战争片的类型框架里,可以主要以宏大的战争场面为基础,但是也需要严格遵守历史事实;也可以塑造英雄形象,但是大多会有原型,局限性较大。最终,无论是战争场面塑造,还是塑造英雄,价值观必须归于让人们记住历史悲剧,反思战争。

如今,好莱坞更倾向于拍系列电影、打造各种“宇宙”的电影,保证收益,投资拍战争片,尤其是特别依赖视觉效果的战争片,显然是不安全的商业行为,无疑是为战争片的发展创新雪上加霜。

总结下来,战争片的叙事限制较多,剧作手法禁锢不前,包括叙事节奏、戏剧冲突、战争反思等等,所以,现在能在艺术层面或商业层面叫好的战争片越来越少。

《1917》的叙事技法突破

《1917》作为战争片,首要直面的问题是如何面对已经深入人心的战争片叙事传统,同时又能够平衡观众的沉浸体验,带来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有视效,有视角,也有拷问人性,《1917》最后给出的答案是,用影像本身的美学突破叙事框架,形式放前,内容放后。

①一镜到底和故事结构相辅相成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两个英国小将被派通信给前线:1600人的一个营即将被德国伏击,为了护送这个讯息,踏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路。

这段运镜值得琢磨

萨姆·门德斯导演用真实的时间顺序,借助一镜到底的摄影手法,让观众实时体验。众所周知,“一镜到底”拍摄难度极大,不仅要求导演和剧组的场面规划、镜头的摆放、演员的走位等多个方面,还需要尽量避免NG,否则功亏一篑。

信仰一跃

这样的单线故事,也方便了导演的叙事,在跟随主人公去往前线的路上,画面的层层推进得以展现,给观众沉浸式的视觉享受。

这部电影类似完一个RPG游戏,看该怎样选择闯关,也有缓急的节奏,如和伙伴开玩笑讲笑话,节奏缓慢;遇到危险,危机张力十足,让观众由紧张到放松,放松又到紧张,进而推动故事发展。

《1917》的长镜头非常务实和平稳,追求流畅自然。比如由白天转为黑夜的画面是因为男主角磕碰楼梯晕倒,用水滴滴在男主的脸上,让观众先闻其声,紧接着男主角被光照亮,镜头开启,睁眼,巧妙隐藏了白天转变为晚上的时间痕迹,

黑屏十几秒,然后外面的炮火照亮脸庞,镜头开启

这时候,主角再走出室外,而镜头从窗户中走出,两者又一次汇聚,达到一气呵成的流畅视觉体验,

镜头平移

镜头平移,借助光影,让下移镜头不着痕迹

人物向前移动,镜头下移,顺利会师

在炮火的光芒交错下,镜头追随主角向前奔跑,形成了独特美学风格

这样的叙事让观众的沉浸感大大增加,不知道主角什么时候会遇到困难,如男二被捅了一刀,非常有戏剧性,而男一越过断桥,废弃小镇遇到法国孤独母女,然后亡命奔逃,掉落河里等等,丰富了故事性内容。

而此前的战争片需要考虑战争场面、英雄生活等等多线内容来丰富剧情,这些在长镜头下完全摒弃,前线打仗,后方决策看出是个圈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圈套引局等等内容都一概不讲,才有了这部电影的新叙事。

②电影美学形式成为主角

萨姆·门德斯说,《1917》是他爷爷讲的在战壕中所经历的悲惨故事,一点也不浪漫,也不多愁善感。

“没有任何英主义或勇敢的事迹,全是关于运气和机遇的故事。”

所以,英雄内心的挣扎比较浅薄,对于英雄的成长形象也没有过多的解读

前半段男一在后,在爆炸之后,想要回去,可是在战友的牺牲下,他又不得不担负起主要任务,挣扎也在法国孤女那稍微显露了一下,但是“美人计”的设置过于薄弱,类似于游戏中无意闯进的副线。

所见即所得。

英雄形象的成长被消解,但是最后仍然完成了反战教育。

这正是镜头所带来的震撼。

开幕时,倚着大树慢慢醒来,到接受任务,不惜命的在战壕上面奔跑,最后终于完成任务,再慢慢坐下,终于松口气,形成闭环,显示出最有味道的温柔。

在荧幕内外时间相同的一镜到底,是专属于电影的美学体验,让人们迫切想寻找到底哪里剪辑的手法,想要分析运镜、场景的交汇和安排。

独特而又纯粹的电影美学,拓宽了电影叙事和体验,也让观众感受到影像所带来的情绪。

③遗憾之处在结尾

为了让长镜头更聚焦在两位主角上,舍弃战争场面无可厚非。

可最后成功交接讯息,对于前面长官所埋下的伏笔”在有人的情况下才能说讯息“并没有凸显出来,而两三句话能够让长官下令撤退,没有剧情冲突,也没有张力,没有悬念,消解了一部分的主题思考。

沿着电影思路,在开始派两个无关轻重的小兵去的原因在于漠视这两个新丁的生命,也漠视前线打仗的生命,那么,在最后长官仍然一意孤行,男主角的无力,前线人员还要卖命打仗,在这种强烈的戏剧性中凸显了生命的价值,进而升华电影主题,或许更能深刻地从故事内容层面完成反战教育。

结语

电影美学形式放前,内容放后,无数大导都在这样努力突破战争片叙事禁锢。像之前诺兰的《敦刻尔克》上来就是第三幕的高潮部分,紧接着用港口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的多时空多场景交错非线性的叙事,革新观众观看体验;彼得·杰克逊的《他们已不再变老》,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 技术,将百年前的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一战士兵遭遇和感受制造出新电影叙事。

回到电影的美学本质,借助技术和形式革新,《1917》成为最鲜明的先锋案例,是战争片新叙事的重要参考,那么开头的问题就很容易回答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