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无极》:哲理性的说教弥补不了故事讲述上的华而不实

《无极》:哲理性的说教弥补不了故事讲述上的华而不实

如果说《霸王别姬》将陈凯歌导演推向了神坛,那么将陈凯歌拉下神坛的一定是《无极》,口碑回升后的豆瓣评分也只有5.3而已。这是陈凯歌所有作品中评分最低的,无出其右。尽管现在众多的影评作者还在孜孜不倦的深挖《无极》的艺术价值,但依旧难掩其与观众之间审美上的巨大差距。

罗伯特·麦基是美国顶尖的编剧大师,他在《故事》一书中写道:“一部电影如若不了解观众的反应和期待,必将行之不远。你必须以一种既能表达自己的想象,又能满足观众的欲望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故事形态。观众和其他诸多要素一样,是设计故事的决定力量,因为没有观众,这种创作行为便失去了意义。”

由此可见,电影的意义就是供观众欣赏,观众的喜好与态度永远是决定电影优劣的第一要素,《无极》当年被戏称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正是彰显了观众对它的鄙薄。那么,《无极》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在我看来,无非就是其哲理性的说教没有弥补故事讲述上的华而不实。《无极》的故事是单调乏味的,承载的东西太少了,品不出什么东西。但任何电影故事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和内涵,为了强行让电影迸发出思想的火光,电影加入了满神这一个角色。她讲,我们听,强行帮助观众理解电影的“深刻”内涵。观众都是不喜欢说教的,但是离开这个说教,电影的故事本身又讲不出个所以然来。

电影《无极》的思想表达是非常直白的,没有渗透到一个接一个的事件当中去,没办法让观众感同身受。

对于无欢来讲,被骗掉一个馒头,竟铭记一生进而大肆报复倾城,这种“小题大作”式的荒诞使无欢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对于光明大将军而言,用恬不知耻的谎言和心计攫取自己的权利和胜利,最后因“谎言”经历了得而复失的爱情,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光明大将军最后被无欢杀死,也是因为自己自以为得逞的谎言,只是被光明骗了一次的无欢并没有选择相信。

对于倾城来讲,与满神做交易,用“一生得不到真爱,就算得到也会马上失去”为代价换取自己的美貌与荣华,结果却悔不当初。

电影讲的就是一个爱与谎言的故事。真爱比馒头和“倾国倾城”都要弥足珍贵(参照倾城);诚实是对的,说谎是不对的(参照光明大将军和昆仑奴);别人骗你,你得宽容,不能津津计较(参照无欢)。

不能再进行更深的解读,再往深了去就是对电影的曲解。去除掉电影里漂亮的脸蛋、华美的衣服、酷炫的打斗和特效场面,将它脱得只剩故事本身的时候,你会发现,电影《无极》讲的是一个异常简单的故事,它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悟到任何人生真谛。为了让它能够承载思想,满神的角色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纯说教的角色,为的就是弥补故事本身的无营养。

但是这牵扯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观众不喜欢说教。

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去引导观众从外在行为来解析其内在生活,而不能利用画外解说词或人物的自我旁白。即如约翰·卡 彭特所说的:“电影就是将无形的精神变为有形的物质。”

由于你把艺术误用和滥用于说教,你的剧本将会变成一部论文电影。

——罗伯特·麦基《故事》

对倾城来说,美貌和真爱是对立的关系,二者选其一,并在满神的承诺下化为终生的诅咒。接下来,在倾城的身上就一直应验着这个诅咒。

而满神也对光明大将军说,当他流下伤心的泪水时,就是他的死期。接下来,在光明大将军的身上也在应验着这句话。

所以,电影更像是一篇论文,而满神的话就是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而其它故事情节只是枯燥乏味、没有说服力的论据,只是这论据被包裹上了华美的外衣。

除此之外,电影的结尾,昆仑奴带着倾城打破时间的壁垒,对电影的立意来说非常不利。因为前面写了个论文,一个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局将之前的所有论据都毁了。尽管那些论据着实是简单了些,但如果以一个相对悲观的低落结局来结束电影的话,可能会更激发观众的思考力,来思考故事本身的寓意。

从观众的期待来看,可能也并不需要一个浪漫主义的结尾。

当观众坐在电影院里的时候,他们比电影本身还要聪明,他们总能预知人物的下一步动作,预测到大部分情节的发展走向,也更期待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享受正义战胜邪恶的快感。

在《无极》这部电影里,最能发挥移情作用的是昆仑奴,但是他在故事高潮中并没有发挥绝佳的作用。一方面,在光明大将军死之后,倾城即便知道真相还是依偎在光明大将军的怀里,昆仑奴有没有得到倾城的爱尚且存在疑问;另一方面,昆仑奴和大反派无欢之间缺少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一招就同归于尽了,观众期待的大战并没有呈现出来。而同归于尽的结局,并不能带来正义惩罚邪恶的畅快感。

如果非要安排一个打破时间壁垒的浪漫主义结局,我建议最后濒死的不应该是昆仑奴,而应该是倾城,否则看起来更像是昆仑奴的一场自救!

结语

《无极》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篇论文,满神的话是主题思想,其它的故事情节就像是论据,只是这论据略显单薄和无力。而最后的结局更是对论据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破坏,在我看来,与其导向浪漫主义的结局,不如安排一个振奋人心、满足观众期待且合情合理的结局。

直白的说教并不能带来启迪,主题思想必须渗透进电影中的各个事件中,让观众感同身受进而发现人生的真谛才是最行之有效的电影表达手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9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