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部教育片,背后揭露的是印度三种社会问题

《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部教育片,背后揭露的是印度三种社会问题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的一部电影。该片一经上映后红遍全亚洲,在搞笑的背后,揭露了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并引起观众的共鸣。


该影片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的故事,他们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并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彻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快乐学习,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并以其开放的思维和乐观的精神而影响着身边的人。


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是正确的”提出了疑问,但在“教育”这个大主题之外,我们更能看到印度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苏汉:拜金主义的代表


按兰彻的话来说,苏汉就是一个价格标签,他会在皮娅的姐姐婚礼上因为皮娅带了妈妈的古董手表而感到丢脸,会因为兰彻倒了一杯薄荷酱在他300美元的意大利纯手工皮鞋上而撕心裂肺地怒吼,也会因为皮娅假意弄丢了他送的限量版手表而责骂皮娅。由此可以看出,在苏汉看来金钱高于一切,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拜金主义者。


拜金主义是指把金钱作为崇拜对象的观念,它主张一切为了金钱,金钱就是一切,把自己价值的大小归结为拥有金钱的多少。事事为了钱,时时刻刻想着怎么不择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


在电影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苏汉对皮娅的喜欢特别肤浅,就拿皮娅姐姐婚礼上皮娅带的古董手表来说,苏汉责怪皮娅的第一句就是人们会怎么想自己,而自己的未婚妻,一个要结婚了的医生,竟然带着一块廉价的200块的表。苏汉没有理解皮娅为什么要带这块表,没有体谅皮娅想让逝去的妈妈看着姐姐出嫁的心情,而是先顾及到了自己的面子以及皮娅的身份。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的表现,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还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那么苏汉就是把自己和皮娅的婚姻也看做了自己金钱观的一部分,而皮娅是一名医生。印度曾长期以来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在一些方面继承了英国的特点,比如医生的地位很高,而且印度每年会有大量的学子渴望考入印度各个医学院,而医学院在选择生源上也格外挑剔,是很典型的百里挑一,所以说在电影中皮娅不仅收入高,地位也高,也是苏汉可以带出去炫耀的财富。所以苏汉选择皮娅成为自己的妻子,实则是拜金主义的深层体现。


那为什么这部电影拍出了印度人的拜金呢?因为在几十年前的全球化浪潮中,印度成功拿下了软件外包业。然而单靠这个产业链短的产业无法把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拖入现代化。作为一个十二亿人口的国家,发展制造业,是印度走向现代化的不二之选。


但是大规模的工业制造需要大量的合格劳动力,如果要满足这一点,印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种姓制度的影响,让低种姓与贱民阶级获得充足的上升空间,使之能够通过学习、工作等手段改变命运,但是当阶级层级被打破,下层百姓有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后,追逐财富的可能性就会不断增加,从而诱使人们不止境的追求和占用从而走向拜金主义。苏汉,就是这股印度走向现代化浪潮中被拜金主义同化的代表之一。


拉加:贫富差距的代表


在印度这个国家,所有人都是按照种姓划分的,印度人自古就有种姓差别之分,并延续至今。


在印度教经典《梨俱吠陀》中提到:当神创造第一个人时,由他的身体分出很多部分,婆罗门是他的嘴,刹帝利是他的手臂,吠舍是他的大腿,首陀罗从他的脚而来。而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便是印度种姓集团地位高低的排列顺序,除此之外,还有一类被排斥在种姓体制之外的人叫做“不可接触者”,也叫贱民或哈里真,这些人只能从事最卑贱的工作。


按照种姓的原则,有些人生下来就能从事很体面的工作,有些人世世代代只能从事卑贱的工作。同时,印度的私有化程度比较高,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财富阶层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大多数人却只能勉强解决温饱。


这种阶层的差距,如同拉加和真兰彻的对比。拉加有一个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还有一个因为没有钱出嫁妆导致一直未婚的姐姐,他的家中是发芽的沙发、漏雨的屋顶,更可悲的是他父亲的医药费已经花光了母亲的退休金,母亲也五年没有买过一件衣服。


但是真兰彻家是一个很有背景的地主,所以真兰彻不需要做什么就可以继承千万亩土地,每月的月收入也是拉加家的好几百倍。


拉加只能通过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工程师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当病毒校长说要开除拉杜的时候,拉杜想到了自己贫穷的家庭正等待着自己改变,如果此时被开除,那唯一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就没有了,巨大的压力让他选择了自杀,这就是贫富差距的悲哀。


在印度,大部分农民是"生于债务,活于债务,死于债务",因为利润几乎都被地主、钱庄榨走,很多苦不堪言又了无希望的农民干脆自杀,以致于印度农民自杀率极高,而债务就转移到孩子身上,代代相传,永远摆脱不了债务。


印度的贫富差距由此可见一斑,而且种姓制度相信人本来就生而不平等,既是天意,日子好的人就不会对旁人的苦难有歉疚感,也不觉得自己有义务伸出援手。所以像印度这样的社会制度,要改善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公实在任重道远。


乔伊:行为主义教育的悲剧


电影中有一个重量级的角色,也是行为主义教育者的代表人物,那就是病毒校长。


这个校长采取的是冷暴力施压的教育方式,他对于学生们不合自己心意的做法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侮辱、责骂甚至用自己的校长地位随意对待学生的去留,用打压式的教育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管理。


正是这种打压式教育催生出许多悲剧:乔伊忍受不住学习压力选择上吊自杀;校长的儿子因为受不了父亲的沉重期望选择从跳下火车自杀;拉加因为校长用开除逼迫退学还是出卖朋友选择自杀。


为何病毒校长明明希望自己的学生走上正途,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呢?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


“如果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保证能够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训练成乞丐和盗贼。”


这种行为主义的教育看上去是在为别人好,其实就是在满足自己的私欲,把别人看成一个个动物,用自己的方式去磨练他们,打压他们,让他们成为自己心目中想象的样子,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教育方式,才会让乔伊、拉加以及自己的儿子选择用自杀来反抗他的这种教育。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应该是要让学生自己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尊严感,而不是成为教育者皮鞭下的动物,做什么都要经过教育者的思考想法,这样不仅会毁损孩子的心灵,也会让孩子在心灵中投入最阴郁、最卑鄙的阴影:畏缩、怯懦、仇视人类和虚伪。


结语:

《三傻大闹宝莱坞》表面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实际上在幽默搞笑的情节背后,在披着教育的外皮之下,更是一部探讨印度社会问题的电影,如拜金主义、贫富差距、行为主义教育等等。不管是什么类型什么题材的电影,它总是从扎根的土壤滋生而出的,借着“教育”的外衣来揭露社会问题,可见这部电影的导演拉库马·希拉尼的高明之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7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