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如何给一部小成本影片制定宣发方案?

如何给一部小成本影片制定宣发方案?

不得不承认,即便在全世界范围内,电影行业都是一个“仗势欺人、恃强凌弱”的行业,很多小片实际生存空间是很卑微的,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得到份额是非常艰难的。

正所谓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当一部影片落到具体发行人员手中的时候,他们也会发出很清晰的判断,没有什么好片或者烂片,只有能够好卖片子或者难卖的片子。

​无论大片还是小片,其实都有他相应的宣传和发行方案,不同于大片豪气地一掷千金,小片实际手中能够调用的资源和资金非常有限,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资金和人力,则是他们至少能够回笼资金的根本。

如何去给一部“小片”制定较合理的宣发方案呢?

甲方乙方都要认清自己

拍之前大多数的电影人都是雄心壮志,没有一个人不是抱着拿奖拿高票房的心态,但实际上来看,小片的资金是不给你那么多的机会,现在即便是FIRST的一些参展影片也要比几年前有提升,很多人也发现通过电影节镀金后,的确对未来的票房有提升。

但大部分“小片”水准是肯定比不上影展影片,无论是片方和宣发方,其实都应该很清楚的认清这个现实。对于导演而言,拍小片可以积累经验;制片公司则是通过拍小片更好融入行业;宣发则既要解决自己生存问题,也要通过发小片来认识更多的人和公司。

甲乙双方合作的前提是都要认清自己的项目和影片,事实也证明,大部分制片方和宣发公司最终的分歧和纠纷,甚至撕破脸皮、对簿公堂,基本都是在最初双方没有清晰认识自己影片而导致的。

选定适合自己的宣发公司

中国目前每年能上映三四百部新片,加上大量的网络电影和网络剧集,观众们能够选择的范围是很多的。同样,目前提供相关服务的宣发公司也多如牛毛,和我们自己家装修新居一样,不同公司提供的报价肯定不同,电影宣发行业也存在类似蹲点在街边的闲杂劳务人员,他们的服务是不容易有保障的。

小片并不是没有找大发行公司的情况,特别是在近几年,很多中小成本的影片通过一些电影节、创投会,能够得到大发行公司的青睐,但很多这样的影片其实只能获得发行公司的支持,在宣传方面会因各种问题而无法得到顶级宣传公司的参与。

​小片未必要特别去迷信大发行公司,但必须要去找有多年行业经验公司,虽然不一定要求这些公司有完备的驻地发行,最低也要求他们能够将具体工作找到有驻地公司的朋友协助帮忙,费用可以顺利的投递下去并起到相应的作用。

掌握好费用配比

​▲低成本惊悚片《中邪》

一些小片本来制作费用就不高,像《中邪》拍摄花了不到十万,但是补拍和后期追加的费用非常高,如果按照行业惯例来计算,小片也依据成本的15-25%来制定宣发费用,这明显不合适。

那么,依据和参考一些进口批片他们的宣发费用投入,是一个较为中肯的办法,进口片除了一些额外需要支付的进出口费、译制费用、以及所有影片都需要的做硬盘和宣传品费用之外,额外投入的一些费用会根据影片以及购片方自我对市场的判定来投入。

一些品质好质量高的小片,他们其实是有可能突破变成黑马,但这样的影片仅仅依靠自来水是肯定不足的,更多仍然需要在宣发环节投入费用,这个费用的配比,通常还是依照中等成本影片来计算,这也是很多小片突破变为黑马的基础。

点映看片首映礼,是相对经济的手段

FIRST青年电影展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平台,近些年也有很多影片通过他成为黑马,影展期间全国各地的文青和影迷也都会奔赴西宁参与盛会,从某种角度来看,他的确是小片一个很好的上升通道。

但毕竟FIRST的空间非常有限,那么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还是要通过直接的点映和媒体看片,这也是影片能够迅速收获口碑和获得行业信赖度的策略。

组织业务看片的费用几乎忽略不计,点映还可以适当的收回到票房收益,同时也可以用各个地区观影团和媒体有效的控制口碑扩散,这些都是要比直接在大平台投入高额费用要经济划算一些。

避实就虚 避重就轻

小片肯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这些问题在宣发环节已经是无法做改变,但好在于制片方和宣发方,他们对于项目是更熟悉,大家肯定要比普通观众有更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这也使得制片方和宣发方会存在绝对的信息不对等,这种差异和鸿沟其实是有利于影片的宣发,毕竟小片能够展现出的优势点很有限,演员不知名、拍摄成本低,多多少少有一些“小众”的奖项加持自然要更多利用,加以扩大。

​今年12月内地也将上映多部风格迥异的“小片”,其实很多影片本身并不具备绝对的市场号召力,他们如果按照常规方式去宣传,基本上是没有太多可提供给影迷了解。

路演还得做,更多要下探到新兴票房城市

小片想要硬砸钱去和大片竞争,其实从理论上是非常不可行的,要知道即便是非黄金档期,一些影片的票补、影城抢票活动的投入都是百万级别的,但这百万级别的投入,在单个区域也是需要驻地发行人员精心去协调。

这样看来,路演反而能用较小的资源来得到新闻媒体和影迷的关注,同时路演也是可以作为演员出演影片所必须要签订的一个协议,大部分演员也都会默认制片方在后续宣传期内给自己留有路演的行程。

因大部分驻地发行和宣传公司都会和媒体保持较好的关系,这也使得看来大动干戈的路演,实际在资金耗费上没有那么的夸张,只不过这需要提前协调好导演和演员的行程,但这些并不会大举增加影片的投入和费用,对于资金不充裕的小片很有效果。

新媒体仍然需要投入,漂亮的物料肯定会加分

很多片方会觉得,现在的新媒体和一些宣传公司的费用实在太高了,但这些媒体和宣传公司是直接能够面对和掌握观众的倾向和消费欲望的,甚至会根据自己的分析以及判断做到最有效的投递,一个好的新媒体宣传公司,他才是真正能够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太阳照常升起》海报大神黄海首秀

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和一些软性广告,他们的费用并没有那么夸张,只不过对于很多小片而言,他们会觉得这部分费用投递出之后,能够见到的实际成效并不明显,但这种投入是特别有利于打开影片的口碑第一步,同时也会收获到业内外的关注和认可。

当然,这一部分的费用可大可小,弹性空间极大,也是小片在宣发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的侧重点,没有一点点亮色十足的方案,大部分小片可能泯然如众人了。

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合围态势

现在中国电影有一个好的发展苗头,我们已经很少会真正埋没一部优秀的电影,每年的遗珠和缺憾越来越少,这也中国电影近些年所取得的最大进步,无论是大片还是小片,仍然最终是需要靠质量来取胜。

较为特殊的一个问题在于,一二三四线仍然很大的审美差异,不同地域对于影片的接受程度又有很大不同,大部分的小片恰巧都会存在一定的区域性,毕竟中国这么大,这种差异注定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对于大部分小片而言,大家很难将所有资金完全平摊到所有区域,影片的类型、题材等,都会有较强的限制性,这一点尤其在小片身上格外的突出,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小片可以做到更好的广泛性(暨展现较强的社会性问题)。

​好在于目前中国一二线的城市均有配备完善的区域发行,他们也对各个区域的观众情况和发行态势很熟悉,影片适合不适合在该区域投入费用,并能够产生实际成效,都应该是非常清楚。

无论是要从一二优质影迷那获得先期的口碑,还是要从二三线做起,利用更适合的影迷去推动前期口碑,(目前已经有很多影片开始先从二三线的点映和看片做起),这些都比全国不分地区做更有直接的效果。

其实无论是大片还是小片,大家所要做得事情都差不多,小片则更多需要合理的调节费用配比,做一些需要的舍弃、做一些应该有的冒险,但如何去平衡这些问题,还是要看影片本身的特性来决定,但想完全空手套白狼,这种项目最终基本全是一日游的命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3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