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2个关键词看懂《小丑》,1个理由让它不可能在中国上映

2个关键词看懂《小丑》,1个理由让它不可能在中国上映

提要:

这是一部讲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与社会群体关系的独立电影。

小丑是主角的主要人格,具反社会人格障碍;亚瑟是主角的衍生人格,作用是压抑本性,尝试融入这个社会,当无法抑制主要人格时,亚瑟人格又衍生出妄想性障碍。

——能理解以上两点的,有人吗?

一、独立电影

在托德·菲利普斯来之前,“小丑”已经是漫改电影届的反派总冠军了。

操盘这样一个超级IP,没有多方掣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看到了DC认准托德·菲利普斯、托德·菲利普斯认准杰昆·菲尼克斯、华纳想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替换杰昆·菲尼克斯,而杰瑞德·莱托想尽办法替代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成华纳首选的有趣局面。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10亿美金票房、威尼斯电影节大获全胜的《小丑》,让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加冕MVP、主角杰昆·菲尼克斯拿下得分王、摄影劳伦斯·谢尔拿下最佳第六人、配乐希尔杜·古纳多蒂尔拿下助攻王。

OK,这些名字有点绕,接下来我们将获得金蛙奖的摄影和获得格莱美奖的配乐先放一放,主要聊一聊菲利普斯和菲尼克斯。华纳为了“劝退”菲利普斯,只开出了5500万美元的预算;菲利普斯因为缺预算,给菲尼克斯也只开出了450万美元的片酬——被“摆了一道”的哥俩还是毅然接受了挑战,你说除了“梦想”,还能有其他解释吗?

“同一个梦想”绝非空穴来风。

漫改电影是新兴的潮流,据说在2015年,菲利普斯就透露出了想执导一部漫改电影的想法,但他执拗于绝对的创作空间,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去展现别人设计好的世界观,因而拒掉颇多邀请。比他更早一年,菲尼克斯在2014年就想主演一部漫改电影了,但他先后推掉了漫威绿巨人和奇异博士的角色,原因和菲利普斯相似:他想靠自己的想法和演技来发展一个角色,而非去迎合官方人设及观众喜好。

DC搭线,两“杠精”一拍即合,立马决定拍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的本质是独立思想,所以华纳提议将《小丑》纳入DCEU(DC扩展宇宙)的想法被菲利普斯无情拒绝了;自然而然,希望延续《自杀小队》中小丑形象的杰瑞德·莱托,听说菲利普斯执导成定局后,也知难而退了。菲利普斯本人面对媒体时发表的“独立宣言”则更为直白:“我们没有从漫画中汲取任何灵感,这会让大家抓狂吧?我们创作了自己的版本,讲述像小丑这样的人可能来自哪里——这就是我感兴趣的地方——我们甚至不是在拍小丑,而是拍成为小丑的故事。”

菲尼克斯何尝不一样“亢奋”?除了提前6个月就开始和导演沟通剧本、商讨角色、打磨表演,他为了“内外兼修”、更像小丑,愣是减掉了约52磅(46斤)体重!片酬少拿一大半,体重减掉一小半,这样的菲尼克斯难怪业界都称之为“戏痴”!

很多影评人认为“漫改”两个字让“独立电影”跌份,但《小丑》打破了这种偏见,菲利普斯和菲尼克斯坚定的梦想、不妥协的精神和卓绝的努力,无疑是获此成功的不二法门。所以,看完《小丑》后来搜影评的朋友们,请暂时忘掉先前DC漫画、电影里塑造的小丑形象,以一个“独立”的姿态去听听菲利普斯、菲尼克斯想说什么吧!如果你们还企图以DC创造的经典小丑形象去解读这部新电影,无疑是南辕北辙。

二、社会性边缘人物

社会边缘人物常指社会底层小人物,他们从事卑微的职业以养家糊口,在时代的巨轮中身不由己、无力靠自身改变命运。虽然《小丑》主角符合这种形象,但他更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他是社会性边缘人物。

人活在世,群体性、社会性是必需品,无法正常融入任何群体社会的人,我们称之为社会性边缘人物(社会边缘人物却可能在相应阶层人群里如鱼得水);他们感受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的孤独。

在东亚,尤以日本社会为代表,人的价值链接成价值链条,每个人的自身价值,是链条上某个位置和其他人的评价赋值的。有些人困惑为何日本人最怕失信、视企业过重以至于失业会自杀、长幼尊卑观念如此传统等等,其实是不明白,日本人失去了价值链条上的“位置”和“他人评价”,个人价值将荡然无存。

在欧美,尤以美国社会为代表,人的价值早就由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所赋值,所以我们常称之为“物质社会”、“拜金社会”。在这种社会,人们天然崇拜、期待成为富有者;一旦富有,你将被视为成功,你说的就是成功学,你的言行都将被认为有研究价值,财富将成为你个人价值感的源泉。政治立场、个人品行甚至是黑人还是白人,都不能决定一个美国人是否有机会成为总统,唯独贫穷,才是美国人最怕的“疾病”。

(现在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是兼具以上两种的,不过各有偏重;比如我们中国,一度以肉眼可见、大步流星的速度向第二种社会靠拢。)

基于以上,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小丑》主角是社会性边缘人物,为什么说他很难融入任何社会性群体。

(1)可能性

可能性即剧情安排。

作为一个抽象典型,或许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底层人物:他因小时候受虐待而神经受损,一方面遗忘了被虐待的事实,一方面患上了哭笑症;他因性格怪癖、身染哭笑症而备受社会排挤,但他强迫自己接受现实,激励自己成为一个好儿子、一个好的脱口秀演员;他的悲惨身世被揭开、事业梦想被嘲弄和揉碎,始终,他未被主流社会群体所接纳。

他在第一种社会价值形态中处在价值链条边缘且不被任何人尊重,有可能改变价值链条中位置的脱口秀事业几乎无望,链条中的同事、父母甚至幻想中的女邻居、莫瑞等,都让他绝望;他在第二种社会价值形态中属于无产者,在阶级上处于社会鄙视链的最底端。

满足这样“戏剧性条件”的人,自然很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性边缘人物。

(2)必然性

①他患有人格分裂症,且“小丑”是他的主要人格,“亚瑟”是他的衍生人格;

②“小丑”具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亚瑟”具备妄想性障碍。

“我以前以为我的生活是一出悲剧,现在我知道我的生活是一出喜剧。”这句话最恰当的解释莫过于,以前主角认为自己的主要人格是亚瑟,后来发现,他的主要人格其实是小丑。

你很难不疑虑,缘何小丑人格的表现,总是那么自然、灵活、聪敏,而亚瑟人格的表现,又是那么生硬、笨拙、丧气?如果你从亚瑟为主人格推导,会发现转变为小丑的过程不过是主角抗压能力不够,并且最终完全放弃“理想”走到对立面显得破罐子破摔、转变未免有些强行戏剧化和突兀;但是你从小丑为主人格推导,会发现所谓的激情犯罪只是本能反应,而转变的过程只不过是“释放”真实自我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全剧变得顺理成章。

亚瑟具备妄想性障碍是无需多作说明的,我们可以相对轻松地认识到,亚瑟人格有明显的关系妄想和继发性妄想的特征。这个“爱妄想”的亚瑟,无疑曾靠不断的幻想延碍了小丑的自我释放,如果不是一系列阴差阳错的遭遇,可能还会延阻更久。

不过,主角的主要人格小丑具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才是主角只可能是一名社会性边缘人物的必然原因。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攻击性、无羞愧感、无计划性等在小丑身上是深有刻画的,但《小丑》这部新片中,着重去渲染的是他无法感知他人情感这一点。

现实中具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很多并未走向犯罪,反而像亚瑟一样,在积极模仿他人情感。比如谈恋爱时,对方付出多少你是大概能明白的,但你体会不到;比如群体活动时,群体情绪你从感官上能体会到变化,但是你不能浸入。你会模仿,让恋爱对象以为你爱TA,让群体以为你完全融入其中——就像《小丑》电影里的主角,他听脱口秀时并不能get笑点,但他会稍显滞后地模仿群体反应;为了融入群体,他愿意生硬地记下“性笑话保证好笑”,然而最终上场却模仿得四不像……

具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小丑,注定了不可能融入任何社会群体,他是“当之无愧”的社会性边缘人物——这也是为什么正常人格的观众观看小丑,总是说不出来地诡异的原因。

补充一条,小丑即便看似成为“反派图腾”,也不代表他可以融入反派集体或者非主流人群中,他自己在片中也交代了,他并不感兴趣。

所以,看完《小丑》你还以“社会边缘人物遭社会压迫而异化”这套来分析,就显得浅了,因为用这套来讲,《小丑》这电影顶多算二流,(叙述能力虽超过但)剧情深度还不如《HELLO!树先生》,更别说《活着》等文艺作品。你需要细细思索一下何谓“社会性边缘人物”,体会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士在文明社会中亲情、爱情、日常生活的压抑、痛苦和孤独,然后才能理解何为小丑,何为小丑起源。

三、R级片

电影《小丑》未予引进国内市场,并非“汉东不允许这么牛逼的存在”,而是暂时不适合引入,且应当禁止向未成年人传播网络资源。

电影《小丑》菲利普斯导演本人在剧情上持开放态度,且在电影语言中并未作任何价值审判,从艺术传播角度来讲,《小丑》应该推荐给所有人格独立、健全、拥有辩证思考能力的朋友欣赏,因为它能让我们从社会性边缘人物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秩序和社会现状;熟悉DC蝙蝠侠角色的理智影迷更能以此辨别真正的善恶,以及何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但考虑到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以及我们中国观众的整体审美能力和审丑嗜好,可能未予引进是广电总局的一项明智之举。

了解中国影迷的朋友应该能体会到,前有《V字仇杀队》这种囿于说教的政治童话电影,尚能在中国网民中被神话,几部《古惑仔》的青春热血,便能蛊惑一整代中国青少年,那么深度压抑、具备一定黑色情绪解读向的《小丑》,怎不会对部分心智不成熟的人起到“有害作用”呢?且看某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网络论坛上网友的发帖:

类似的论调还有很多。你说,在“北快手、南抖音”统治下的中国,暂时适合引进《小丑》及类似的R级电影吗?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关注与评论!在“大片会议室”,总有独立视角的深度影评献给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0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