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综艺 > 一档毫无意义的综艺节目,《跨界歌王》是如何把自己玩儿死的?

一档毫无意义的综艺节目,《跨界歌王》是如何把自己玩儿死的?

《跨界歌王》已经第四个年头了。虽然节目在互联网上想方设法寻找热度,但到了这一季,至少在我身边,已经没有人关注这档节目了。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展、上升、鼎盛与衰落的过程,这是再自然不过的规律。但《跨界歌王》的衰败有所不同,在我看来多半是节目作茧自缚。

这篇文章来简单聊聊,《跨界歌王》是怎么一步一步玩儿死自己的

图片来自头条号

一、精明但不明智的投机行为

娱乐行业依靠综艺而红火的幻想从2004年超女的时代就已开始。这其中的几个全民关注的高峰都是建立在节目本身的内容以及意义讨论上,也就是由节目本身而引发的全面关注度。

可《跨界歌王》恰恰相反,前些年娱乐圈刮起一阵跨界歌手的风潮,各种演员鲜肉网红主持人相声小品演员,甚至运动员都开始步入音乐圈儿。而《跨界歌王》正是利用了这股风潮而诞生的节目。这从根源上就断绝了成为现象级的可能性。就好比部分墙头草歌手一样,民谣火了唱民谣,摇滚火了唱摇滚,有一天乡村风和摇滚同时回潮,便站在万众之巅深情款款地演唱摇滚版《纤夫的爱》成功上了热搜。

二、通往成功的三道大门紧闭

如今的综艺节目想成功是很难的,其必须同时满足以下的三个条件。

1、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观看量

这很好理解,但最基本的普通大众层面往往是最难打通的。它要同时满足大众看热闹,看新鲜,还要保证节目通俗易懂,并且能让观众在节目里学到些什么。其实《跨界歌王》前两季勉强做到了这一点,这种势头在刘涛夺得歌王冠军时达到巅峰。但结果就像前几年家门口卖宫廷糕点一样,火不过一年也就关门大吉了。

2、要吸引专业粉丝组织的参与

其实大众对于粉丝群体的作用是小觑了的。这些分工明确、体系完善如微型社会般具有专业化打投能力的群体,它有着带领吃瓜群众真正参与并投入进一档节目的经验,加深群众的入戏程度,生出掌控感,与节目产生层次的黏合与互动,同时也成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然而那些真正拥有一线粉丝流量的明星,基本不会参加这个节目。

3、节目要有能引发关于阶层、文化、性别等社会层面的争议与探讨。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媒体与意见领袖跟进、讨论与争吵,扩散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甚至形成一种文化,然而这又回到了文章开头所说的,《跨界歌王》的起点就是一档投机的凑热闹节目。

图片来自头条号

三、建立在“修音”上的音乐节目

《跨界歌王》是我见过修音最严重,且虚假的节目。综艺节目要不要修音这件事众说纷纭,修音分两种,音乐节目多半修的是音场平衡,混响,这更多的是对观众负责。但还有一种是修音准以及车祸现场等大型失误。这种修音修多了会使人声部分出现些许“电音”感,极大地降低了歌曲回味性与细节表现。

而为此还引发了一场争论,几年前刘涛拿了《跨界歌王》的冠军,因为那是个修音节目,所以观众觉得唱的还不错,直到时尚芭莎晚宴上的那一曲“塑料花姐妹”版的《姐妹》一出,刘涛以一段卖力而又风趣的高音“嘿耶耶”力压全场,人们才发现这歌王的水分有多大。

图片来自头条号

四、模棱两可的节目设定

很多人看完《跨界歌王》会觉得节目很“乱”。节目第一季走的是普普通通的唱歌比赛风格,而到了后两季演变为“边唱边演”的塑料音乐剧风格。直到这一季请来了一众的专业歌手,彻底毁灭了节目的平衡。

若是“选唱”当专业歌手站在“跨界”的舞台上唱歌时,反倒会生出违和感,颇有一种“认真你就输了的尴尬场面”。若是“选演”那便失去了节目的标志性看点。于是,节目只能变为一档大型商业互吹直播现场。

五、低估观众审美能力

《跨界歌王》在某种程度上是低估了当今观众的审美能力。在经历近20年的综艺选秀节目后,大众对于音乐的认知能力就算不高也是有一些基础的。就在今天这样一个连“中国好声音”都无法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时代。《跨界歌王》试图用一些低艺术门槛的作品来俘获观众内心,还强行在节目里说这是高级的,厉害的。倒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搞笑感。

图片来自头条号

六、电视综艺的共同问题

华语音乐依靠综艺而红火的幻象从2004年至今已经十年有余。马东曾经说:娱乐业就这么几个坑,该填的基本都填上了。

而音乐综艺参与者也面临着无法避免的几个问题:一是华语乐坛资源的消耗与枯竭;二是观众对这种模式与形态的审美疲劳;三是音乐消费进一步分众化的进行瓦解着大众关注;四是受网综冲击下的电视综艺大环境的萧条;五是政策的限制与管控

电视节目出于各种问题的考量,不会像网络节目一样说放弃就放弃。而娱乐垄断的情况在互联网发展的这几年中早已不复存在。其实不止电视综艺,甚至整个电视媒介在未来都将成为历史的印记。然而撑起这最后荣光的,不该是停滞不前的吃老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87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