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电影《冈仁波齐》对于真实的朝圣活动的记录与再现,你知道吗?

电影《冈仁波齐》对于真实的朝圣活动的记录与再现,你知道吗?

有一部电影,名字叫做《冈仁波齐》,它是对于真实的朝圣活动的记录与再现,并且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说,影片显得十分真实。那这种真实感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一般来说,纪录片的拍摄导演只需跟随磕长头的人,静静在一旁用镜头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导演也确实对事实做到了大部分还原,但还原毕竟是还原,不是事件原本流程的记录。拍摄之初,导演就对片中的人物以及故事构架有了大体的思路。“其实故事早就在脑海中设计好了,包括影片中关于生死的故事。然后,就是找一个有意思的村子,找人拍摄而已。”在芒康村,导演找到了他所想要的几乎所有人物,并说服他们扮演。拍摄之前,剧组在村里体验生活,并将较为典型的行为事项再次演绎。虽无剧本,但已有剧本的编排在内,而非纯粹的客观记录。

导演同时也是克制的,不至于使得片子因戏剧性而失掉了纪实风格。比如导演和藏民的对话中,有一个话题是关于骑行进藏的人不幸死亡会怎么办的问题,因为感觉有些刻意而未放入成片之中。整部电影巧妙编排出的一种强烈真实感,真实的人物、事件,写实的场景、细节,通过艺术加工的方式重新讲述出来,是生活,同时也是故事,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模糊。人物与故事之间的关系不是自发对应,而是凝练、润色与叠加,导演的干预在此时,不仅是通过干预介入推动故事线的进展,而是在拍摄前就已经有了基于多个故事的杂糅预设,这个设计相较于真实电影的有主题,无大纲而言,是有主题且有故事大纲的

在保有主题的前提下,记录应当遵从实际拍摄的人与事,无论最终是否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情节起伏的故事。成败均包含在内,才是真实电影的本来面目,但是在故事真实发生的情况下,没有记录下发生的这一刻,而是将这一故事元素写入文本,编排过后再次重现,则是对真实电影中“真实”的误解,毕竟“不要事先编写剧本”这一条规则被违反。

影片中的人物其实只是村民,他们不懂表演技巧,更多的是自我表现和扮演,演员的日常多为即兴发挥,从而串联成自由展开的事件。其实电影一般很少这样来选择演员,导演的举动看似冒险,实际上成就了影片自然、质朴的气质。村民的原生形象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匹配,使影片的整体氛围和谐,如果没有长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经年累月的浸润,在喂马、劈柴、祈祷的日常中,是很难展现由内生发的态度与信仰的。另外,在语言上也保留了当地方言,因为方言便于营造纪实色彩和朴素氛围。这些都可以让故事发生即为真实存在这一点令人信服。

在画面内容和场景的选择上,导演做到了尊重场景的真实,没有一处场景是搭建出来的,全部尊重事实拍摄,甚至美术也没有下太多功夫,当地人的屋子景致本身就具有原生态魅力,刻意雕琢反倒失了灵气,添了俗气。因此影片的画面场景从生活细节着手,不急不缓,开篇近半小时都在描述砍柴、吃饭、聊天、念经、祝祷等细节琐事,慢慢将朝圣者一个个集合起来。

还需注意的是,当地服饰和装饰色彩本身鲜艳明亮,但片子的色彩却偏向沉郁、暗调,光线没有明显暗调而是日常光,这也是考虑到画面色彩太过鲜明与宗教本身的肃穆庄严不太合拍,又不想不让民俗特色抢了现实生活的风头。画面内容和场景方面尽量做减法,没有因为故事需要而刻意搭建,这一点基本遵从真实电影。

在小编看来,这部电影正是通过上述两个方法,来体现电影内容的真实性的。你们觉得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6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