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解读历史上真实的锦衣卫

解读历史上真实的锦衣卫

《解读历史上真实的锦衣卫》文/历史的溪流

2010年初的历史题材电影名“锦衣卫”,想必很多人对甄子丹的武打表演所折服。这部电影大概是想艺术地再现锦衣卫的本身。其实不然,导演并不想讲历史,而是借此作为幌子,演绎了一个武打加爱情的故事而已。

其实《锦衣卫》大概可以算作连一分真实历史真相都没有的片子。影片编导随意编造了一个与历史毫不相干的“锦衣卫”,来搪塞观众。以至于观众看了电影之后,会提出小朋友看抗战片一样的问题:锦衣卫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傻傻分不清。

电影《锦衣卫》引申出来的问题的:锦衣卫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到底“好人”还是“坏人”?它在明朝宫廷与官场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当时人一提起锦衣卫就毛骨悚然,唯恐避不到之不及?

历史上锦衣卫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大发明,贯穿整个明朝历史。明朝在刑法方面独创的有三样:一是廷杖(在宫廷之上杖责官员,让当官的颜面无存),二是建立由宦官掌控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制造白色恐怖),三是建立军事特务机构锦衣卫以及它所附属的镇抚司诏狱(直接刑罚)。这三样之中,廷杖、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明,东厂是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的发明,西厂则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发明。此外,明武宗朱厚照还发明了凌驾于东厂、西厂之上的内厂(内行厂)。不过西厂、内厂(内行厂)存在的时间很短,东厂、锦衣卫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它们互相配合,二位一体,当时人称为“厂卫”。

为什么说锦衣卫是一大发明呢?明朝的军队编制不同于前朝,称为“卫所”。五千六百人为一个卫,下辖若干个所,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个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个百户所。卫的长官是指挥使(正三品),所的长官是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

在诸多“卫”中,有号称“上二十二卫”的亲军,它的职掌与其他各卫不同,地位很高,其中的锦衣卫地位更高。

锦衣卫出现以前有“仪銮司”“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1382),废除仪銮司、亲军都尉府,建立锦衣卫。它的职掌与其他卫有所不同,简单说来就是两大任务:一是“直驾侍卫”,一是“巡察缉捕”。

所谓“直驾侍卫”,就是承担皇帝与皇宫的警卫保驾任务,这是它的日常勤务。凡遇大朝会,皇帝上朝升殿,锦衣卫指挥使一员,身穿大红蟒衣,头戴乌纱帽,身俱銮带,悬挂金牌,在御座前面偏西的地方站立侍卫,另有千户六员身穿青绿锦绣服,在殿前“侍班”(听候召唤)。

所谓“巡察缉捕”,就是“缉捕京城内外盗贼”。锦衣卫专设“镇抚司”,直接承办皇帝交付的重案、要案,提拿人犯,审判关押,特设“诏狱”,意思是遵照皇帝的诏令查处人犯的监狱。镇抚司诏狱的司法权力,来自皇帝,凌驾于政府的司法部门之上。政府的司法部门“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不得干预锦衣卫镇抚司。也就是说,镇抚司诏狱可以越过三法司,行使特殊的司法权力。这样说,似乎太过于抬高了锦衣卫的身价,因为它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目中根本没有三法司,视法律如草芥。这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法外用刑”的结果。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以及它的附属机构镇抚司呢?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回答道:“这一批并肩作战,骁悍不驯的将军们,这群出身豪室的文臣,有地方势力,有社会声望,主意多,要是自己一咽气,忠厚柔仁的皇太子怎么对付得了?到太子死后,太孙不但年轻,还比他父亲更不中用,成天和腐儒们读古书,讲三王道理,断不是制驭枭雄的角色。他要替儿孙斩除荆棘,要保证自己死后安心,便有目的地大动杀手,犯法的杀,不犯法的也杀,无理的杀,有理的也杀。锦衣卫的建立,为的是便于有计划地栽赃告密,有系统地诬告攀连,有目标地灵活运用,更方便地在法外用刑。各地犯重罪的都解到京师下北镇抚司狱,备有诸般刑具,罪状早已安排好,口供也已预备好,不容分析,不许申诉,犯人唯一的权利是受苦刑后画押招认。不管是谁,进了这头门,是不会有活着出来的奇迹的。”分析得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锦衣卫的职能:有计划地栽赃告密,有系统地诬告攀连,有目标地灵活运用,更方便地法外用刑。锦衣卫是个什么东西,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明朝著名文人王世贞的《年州史料前集》卷十七,收了他写的《锦衣志》,结论也是如此:"上(太)时时有所诛杀,或下镇抚司杂治,取诏行,得毋经法曹,其禄秩名号无以越异诸军也,乃势则奕奕,不啻过之。”锦衣卫是内廷的侦察机关,东厂则由宦官提督,最为皇帝所亲信,即使锦衣卫也受其侦察。锦衣卫初设于明太祖时,是内廷亲军,皇帝的私人卫队,不隶属于都督府(其他卫隶属于都督府)。其下有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负责本卫内部刑法,北镇抚司专门掌管诏狱,可以直接凭借皇帝诏令行事,不必经过外廷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法律手续。

当时令人禁若寒蝉的"胡惟庸党案”,“李善长党案”、“蓝玉党案”,先后杀戮四万多人,就是锦衣卫一手操办的。后来这位太祖高皇帝大概意识到“法外用刑“并非守成之君所用法,下令撤销镇抚司诏狱,烧毁刑具,囚犯移送刑部处理。(大明朝第一勋臣李善长的跌宕人生

但是,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军事政变 把建文帝赶下台,自己当上皇帝,由于名不正言不顺,遭到建文旧臣的强烈反对。为了肃清政敌,钳制舆论、他恢复了镇抚司诏狱。永乐初年,再度重现洪武年间的恐怖气氛,由“诛九族”发展到“珠十族”受株连而处死的不仅有直系亲属、旁系亲属,还外加朋友门生一门。

而且出现了“瓜蔓抄”,把案犯家乡的村庄化作废墟,没有一人得以幸免。 这些都是锦衣卫的杰作。迁都北京以后朱棣另外建立了一个由亲信太监掌控的东厂,目的是“刺臣民隐事”,并且负有监督锦衣卫的使命。燕王朱棣“清君侧”获胜后建文旧臣的命运如何?

关于锦衣卫或者厂卫的班班劣迹,可以说贯穿于整个明朝,而且愈演愈烈。到了熹宗宗天启年间,厂卫横行达于巅峰,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兼任东厂总督,利用明熹宗朱由校的昏庸,专权乱政,他手下的十员干将,号称“五虎”、“五彪”。所谓“五虎”,是中央政府的文职高官崔呈秀、田吉、吴浮夫、李夔龙、倪文焕,为魏忠贤出谋划策。所谓“五彪”,是具有军职的高官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充当魏忠贤的打手与屠夫。

当时人描写的镇抚司诏狱的酷刑,令人毛骨悚然,进入诏狱,首先就是“拷问”,分三个档次:轻的叫做“打着问”,重的叫做“好生打着问”,更重的叫做“好生着实打着问”。接下来是用酷刑逼取口供,每次用刑“一套”,包括十八种,如械、镣、棍、拶(夹手指)、夹棍等。 六君子之一的魏大中说,他进入镇抚司诏狱,许显纯迎合魏忠贤的心意,严刑逼供,“一拶敲一百,穿梭一夹 ,敲五十杠子,打四十棍,惨酷备至”。一套刑用下来 ,无不血肉溃烂,凄厉的呼号声一阵紧似一阵。“诏狱"里面的牢房,是地下室,墙壁厚达几尺,室内鬼哭狼嚎,隔壁听不到一点声音。拘押在诏狱的顾大章,把镇抚司诏狱与刑部监狱相比,竟然有地狱与天堂的差别。大明朝猛将蓝玉的结局是咎由自取的吗?

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严惩魏忠贤及其阉党,魏忠贤畏罪自缢,他的爪牙田尔耕、许显纯等也被押上断头台。

拨乱反正之后,厂卫横行依然如故。崇祯四年(1631)宦官许国荣向皇帝上书。希望对厂卫有所制裁。他说:原先厂卫负责侦缉,对付“巨奸大逆”,偶一为之。后来演变为常例,失去立法的本意,而近于告密。

他感叹道:“告密非盛世风也!”接着他分析厂卫横行的弊端:皇上或许以为有了厂卫,“天下无遁情”,臣却以为“天下从此政多隐情”;皇上或许以为“秘访所致,得于独闻”,臣却以为厂卫“借此为招摇之榜样,纳贿之便门”。况且只有厂卫可以侦缉他人,而没有其他人可以侦缉厂卫;他们能够颠倒是非而无人敢于评判他们的是非,以致厂卫肆无忌惮、恣意妄为。

流毒泛滥至今,一些流氓无赖打着“厂卫”的幌子,敲诈勒索,谋取私利。他举例说:绸商刘文斗运货到京城,奸徒恶棍赵瞎子等口称“厂卫”,以偷税漏税相讹诈,把他绑架到崇文门东小桥庙内,搜查他的账簿,发现和他有生意往来的商户罗绍所、李德怀等十余家,并拿下拷问,总共敲诈白银二千余两。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厂卫”已成为政治毒瘤,伴随明王朝走 向末路。

以上所说不过是几个锦衣卫略迹斑斑的片段,已经足够发人深省。了解了这一些,再去看电影(锦衣卫)恐怕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他们杀人从来不问为什么,皇帝说杀谁就杀谁,他们才不管这个人到底是好是坏。只希望那些编导在不要弄这些乌烟瘴气的东西来误导小朋友的历史观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5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