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剧透!携手冲百亿,国庆档“三巨头”如何各自奔跑?

剧透!携手冲百亿,国庆档“三巨头”如何各自奔跑?

《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请迎接激动人心的国庆档!


9月30日零点,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预售破2亿的成绩,在2019年内地电影市场最为“隆重”的档期——国庆档抢先领跑。

(数据统计截至9月30日20时)

《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影片,同样取材于真实事件,不同叙事类型,不同影片气质,在电影还没上映之前,观众早已在9月中旬就开始的宣传对垒中,被一波波燃情又感人的预告片激起了观影期待。

《我和我的祖国》,7位导演携众明星献上短片集,一幕幕“回忆杀”让观众不由得在影院跟着哼唱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中国机长》,这场惊心动魄的民航史奇迹,在影片的类型化叙事中张弛有度、精彩纷呈,一个字——爽。

《攀登者》,灾难、勇气、爱情、浪漫,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电影在一个个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脚印中,书写值得国人铭记的攀登精神。

三部影片各自都有啥特色?看点又有哪些?在上映当天,小编要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些。

1、《我和我的祖国》,哪个短片最好看?

整体上看,7个短片构成的《我和我的祖国》大多从平民视角出发,以普通人生活的故事,见证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电影串联起民族记忆和国人骄傲,让人看时忍不住为之鼓掌。155分钟的时长,此片绝对值回票价,也是国庆档首推影片。

而7位名导短片汇的形式,正如此前预测的那样,几位导演的业务能力,在此也必然会受到一番比较。(从国庆档“三巨头”看主旋律影片叙事策略)

按照时间来说,管虎导演的《前夜》聚焦于1949年9月30日开国大典前夜,主人公为负责电动升旗装置的林致远。短片通过银幕上不断出现的验收倒计时营造紧张感,并呈现出那时全民在大典前的激动心情。

情绪到位,故事动人,这个开场,就让《我和我的祖国》稳了。

接着是张一白导演的《相遇》,围绕“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张一白拍摄了他最擅长的爱情故事。

短片就像是这位必须隐藏身份的研发工作人员短暂的“青春之歌”,公交车上一气呵成的长镜头,细腻又动人地展现出恋人相遇又错过的深情和遗憾。

徐峥导演的《夺冠》是个有笑有泪的喜剧短片,谁曾想,这泪点还是来源于故事中的一个孩子。

短片主体反映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的故事,这无疑与当下中国女排以11战连胜、第五次夺取世界杯冠军的傲人成绩形成呼应。

借助爬屋顶、举天线为邻里送直播信号的孩子的视角,《夺冠》的喜剧化处理和超高完成度收获了观众颇多的掌声。

女性导演薛晓路执导的《回归》聚焦1997年香港回归,比起其他短片的“大格局小故事”,《回归》在散点叙事中多方位呈现“一秒都不能有误差”的主题,着重体现了国人对于民族尊严捍卫的态度。

从这个角度看,《回归》的立意其实颇高,但比起其他短片在讲故事方面的“巧劲”,全景视角的《回归》在艺术表现上就显得缺少了“气场”的凝聚力。

宁浩导演的《北京你好》,把故事一下子拉到了十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并通过葛优喜感又温情的演绎方式,将奥运会的大喜和汶川地震的大悲融合在一起,时代风貌,人文精神在短片都有体现。

接着是电影里最受争议的一个短片——陈凯歌导演的《白昼流星》,脱贫与航天如何嫁接?《白昼流星》就像是一则寓言,被陈凯歌赋予了个体与家国交融的浪漫想象。

正如短片说的那样——小羊,要自己站起来才算长大,你不能扶着它。在《白昼流星》里,两个傻小子“闯”入了2016年11月18号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现场。

目睹眼前“白昼流星”的壮观之景,二人将其与民族寓言联想在一起,这片土地的命运将会改变,而叛逆少年也在此获得了精神上的觉醒。对纯良品性的呼唤和对未来的寄托,带着诗意的《白昼流星》其实也正是第五代导演一贯大胆又具有个人特色的表达,不写实不商业不类型,这份浪漫的承载,足够为《白昼流星》正名。

最后亮相的短片则是凭借《我不是药神》一鸣惊人的新人导演文牧野,他执导的《护航》也最为“年轻气”。

故事大背景是在2015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短片从执行备飞任务的女飞行员切入,集体主义的烘托、个体性格的彰显,看着银幕上的飒爽英姿,这又与10月1日即将举行的国庆大阅兵形成对照。

70年的风雨征程,《护航》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人在感动之余更获得了一份情绪和视野上的开阔。

155分钟,每分钟都是对祖国真挚的敬意,看完影片,相信你也会忍不住奋起鼓掌。


2、《中国机长》vs《攀登者》,哪部大片看得更过瘾?

从类型上看,《中国机长》和《攀登者》的商业片属性十分明显:紧张的情节推进、“灾难”的刻画、高水准的特效、人类奇迹的表达……两部影片,都能让人看得十分过瘾。

先来说“博纳系”的《中国机长》

影片改编自发生在2018年5月14日的川航3U8633航班紧急备降事件,剧作结构可以分为暴风雨前的宁静——生死极速般的危机——劫后余生的大团圆。

在影片开场时欲扬先抑的铺垫中,带着上帝视角看登机前的场景,家庭的温馨、同事的嬉闹、旅客可爱的众生相……伴随着配乐的律动节奏,《中国机长》营造出的“轻松”氛围足够彰显出导演对多线叙述的调度能力。

更让人意外的是,影片有条不紊地如科普般细致呈现出一架飞机在起飞前后所涉及的工作流程:机舱内的安全检查、大后方的航线调度……

“抬轮、收轮、起飞”,一个个专业术语的出现,也让《中国机长》在开篇就以“真实感”将观众带入情境之中。紧接着,当飞机右侧的挡风玻璃突然破碎后,随着欧豪饰演的副驾驶员半个人悬挂在飞机外的镜头出现时,影片就进入了长达一个小时的“高能”时刻。

机舱内,乘务人员需要稳住几近失控的乘客的情绪,机舱外,雷电满布的恶劣云团阻挡了飞机返程的唯一路径。

云体分裂间隙,川航3U8633闯出了一条生死之道,冰雹如子弹般打着机舱。

在飞机信号消失的片刻,《中国机长》却逐渐将紧张的情绪放慢下来。

慢镜头下,童声的浅吟低唱为这些生命带去抚慰,那个瞬间,对于银幕内川航3U8633的牵挂,就像是银幕外的我们始终对于消失的马航MH370的一份祈祷。

乌云包裹着小小的机体,当信号重新连接,川航3U8633发出回应时,一直高挂的心,才在这时缓和下来。

如果说《中国机长》的“爽感”是集中且持续性的,那么《攀登者》让人感到过瘾的桥段则属于突然爆发的类型。

1960年,中国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但由于没有影像的拍摄记录,这一壮举受到国际的颇多质疑。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出发二次登顶,用脚步丈量“中国高度”。

“中国人自己的山,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攀登珠峰,并不是为了征服自然,在那时,还有着捍卫祖国领土的决心和职责。

影片中,三次登山、雪崩、十级强风、飞跃悬崖、搭人梯……《攀登者》对“灾难”的描写让人心生敬畏,其攀登精神的烘托也让人铭记属于那代人的荣耀。

拍摄的难度可想而知,在“灾难”描写的基础框架上,《攀登者》又为主人公融入了情感描写,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在这点处理上,有的观众表示认同,有的则认为由于情感戏份过多,导致影片的“爱情桥段”影响到塑造“攀登精神”的主线。但好在,几位主演在情感表现的“度”上拿捏得很是到位,其改编倒不至于让人出戏。

然而,除了视觉的“爽感”,《攀登者》在制作上还是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漏洞”,比如多处场景演员口型与配音明显对不上,后期“改戏”的成分和情节调整幅度可见之大;全片过量使用的配乐,缺少留白的处理也在听觉上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整体上看,不管是对家国记忆的描写还是对“中国骄傲”情绪的烘托,《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都以各自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侧重点赚足观众的掌声和泪水,这个国庆档,值得去支持!

-END-

作者丨彤童

编辑丨猫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3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