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成就再高也逃不掉晚年被骂“渣子”,冯小刚的活法比谁都不择手段

成就再高也逃不掉晚年被骂“渣子”,冯小刚的活法比谁都不择手段

对于冯小刚,人们对他的标签往往是导演,而后是演员,再往后是个编剧。在工作的时候他可以是任何角色,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只想做自己,所以他“不择手段”。


2015年,冯小刚凭借剧情片《老炮儿》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领奖当天冯小刚并未亲自出面,因为他在开演唱会。

人总是对于一些特定的人和事有某些刻板印象,对于冯小刚,大家总以为他只是个导演,直到他拿了最佳男主角奖。

而只有冯小刚知道自己真正是什么,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像《老炮儿》中的六爷,永远有自己的原则。

01. 与大多数科班出身的人不一样,冯小刚前期的路,异常艰难。

冯小刚的出生家庭可以说是有些困难,父母从小离异,他和自己的姐姐以及母亲一起生活。

冯小刚在自传中提到,母亲35岁时离婚,45岁时身患癌症,47岁患脑血栓,此后便瘫痪在床,这一躺,就是16年。

冯小刚的母亲曾经在病痛中对冯小刚说:“儿子,你将来会顺顺利利的,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人尝尽了,只要你有了出息,妈妈的罪就没有白受!”

这一句“只要你有出息”,成为了冯小刚的人生目标。

但是现实很残酷,冯小刚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参军进入部队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后部队精简整编,冯小刚被迫提前退伍转业。

退伍后冯小刚到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做工会文体干事,正是这个时候,他结识了人生中第一个贵人:郑晓龙,就是现在电视剧《甄嬛传》的导演。

郑晓龙是冯小刚羡慕的“大院子弟”,当时,郑晓龙在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主抓生产,谁想进中心,都要通过他,冯小刚对他非常恭敬,整天跟在他后面跑,最后,总算调到了电视剧中心当美工。

说是美工,其实就是打杂的,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场记、剧务,有时候给美工打打下手,如果需要群众演员时,他也可以上阵。

当时很多人调侃他“尖嘴猴腮,一口参差不齐的大门牙,天天拍马屁”,当时冯小刚还是个小角色,不敢吱声。

那时候有一部电视剧叫《凯旋在子夜》,里面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反派,一上场就被击毙的越南军官。剧组里的人跟冯小刚开玩笑说,看您长得特像越南坏人,瘦小干瘪、獐头鼠目,外加一排大门牙,你不演这个太可惜了。于是冯小刚义不容辞地上阵了。

02 从冯裤子到冯大导演,进圈子靠的也是套近乎

1985年的某天,郑晓龙在片场空隙时,翻到一本杂志,正好看到里面刊登了王朔的小说《浮出海面》,就看了起来,他边看边笑,冯小刚在他旁边,也跟着边看边笑。

冯小刚问,这人你认识吗?

郑晓龙说:认识啊,是我很好的朋友。

王朔和郑晓龙出生在一个大院里,虽然比郑晓龙小几岁,但两人玩得挺好的。

冯小刚央求郑晓龙,一定要带他认识王朔。

后来,就由冯小刚做东,请郑晓龙和王朔一块儿在燕京饭店吃了顿饭。

从那以后,还在美工试用期的冯小刚,就改跟在王朔后头了。

王朔一开始不喜欢冯小刚,但是冯小刚很厉害,他天天王老师长王老师短的,显得自己特弱。王朔虽然痞,但是有个原则,不欺负弱者。于是也拉不下脸来赶他走,渐渐地,就混在一起了,甚至还带他进了自己的朋友圈。

冯小刚特会做人,见着这个圈子里的谁都老师长老师短的,因为他知道,这个圈里,都是有点头脸的,跟这帮人套近乎,总不会错。

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个聪明的机会主义者。

在策划《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冯小刚靠着王朔进了编辑组,该剧一共25集,冯小刚大概写了7、8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王朔写的,其他人写的都被毙了,是王朔帮着改稿,署上哥几个的名字。

而冯小刚自己写的呢,也都是在模仿王朔的语言风格。

到了拍摄《北京人在纽约》时,本来也没冯小刚的份儿,但是郑晓龙顶不住王朔的说情,让他参与了导演。

包括冯小刚后期及现在都还合作的刘震云,也是王朔引荐的。

冯小刚还通过王朔认识了叶京,拍《甲方乙方》时,通过叶京无偿调到了一个营的坦克。

冯小刚那段时间是真爱王朔,能把王朔的小说一个字儿都不差地背下来;而且,除了精神上的指路明灯外,他也的确从王朔身边得到了很多实际的好处。他常常不由自主地就吹捧起王朔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经常把王朔夸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03 曾经的贵人如今彻底撕破脸皮,但冯小刚的职业生涯,却异常光明起来

很快,王朔遭到了全国性的行政打压,冯小刚发现自己和王朔合作的电影都被毙了,王朔只好去国外避风头,临走前他告诉冯小刚: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于是,冯小刚开始“单飞”。

《甲方乙方》上映时,原著王朔的名字被去掉了。电影顺利上映,票房空前爆炸,冯小刚很激动,托人去给王朔送了5万块钱。

王朔当场把5万块扔了出来,从此俩人彻底闹掰。

其实很好理解,你拿我的作品去拍电影还不写我名字,现在又要给我钱,什么意思?

王朔早就知道冯小刚是个功利的人,但是不可否认,他被冯小刚的赞美冲昏了判断力。简单那来说,就是拍马屁。

之后冯小刚筹备电影《一声叹息》,这也是根据王朔的小说改的,当时这部电影是冯小刚第一次和王中军、王中磊合作,他既想讨好王中军王中磊,又想讨好王朔,托了所有的关系,总算是跟王朔把《一声叹息》的合同签了。

王朔最看不惯冯小刚的,就是他这个样子。

电影出来后,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也不错,还得了埃及一个电影节的奖项,冯小刚很是得意。

有记者问过王朔的意见,王朔说:“在我的印象中,埃及电影节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企业奖。”

冯小刚哭了,因为他现在想超越王朔。

叶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十年后,他创作、导演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中的冯裤子被认为是以冯小刚为原型:长相丑陋、性格猥琐、欺软怕硬,又爱哭、爱占小便宜,最后做了导演。

这部电视剧里的其他人物,据说是以王中磊、王中军、海岩等那帮朋友为原型的,但叶京都不承认。

唯有冯裤子,叶京很肯定地说:就是以冯小刚为原型的。

04 为了成功可以放下尊严,那成功之后又能得到什么?

有人说叶京和王朔是嫉妒冯小刚,看不惯他的作风。

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冯小刚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为了给片子争取过审的机会,他请高级干部吃饭,席间不断地拍马屁:“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北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我觉得冯小刚自己也不想这样,但是为了“有出息”,尊严都放下了。

混到了主流艺术家位置的冯小刚,开始有了自己的“态度”。

王朔之前评价冯小刚:欺下必定媚上,事实也确实如此。电影圈里都知道,冯小刚在影片审查上有金手指。不仅冯小刚有办法让自己的作品都过关,别人的电影多次修改还是不过审时,冯小刚指点一二,再过审多半是八九不离十了。

因为冯导很知道“上头”要什么。

《唐山大地震》上映时,孙海英称拿着冯小刚送的票都没去看,彻底惹毛了冯小刚。连发三条微博,指孙海英被激情烧坏了脑子。

《一九四二》票房惨败,他撕观众,说观众根本不懂什么叫好电影。

《私人订制》口碑仆街,他撕影评人,称跟影评人势不两立。

《老炮儿》上映时,他撕排片不够多,撕同期上映的《恶棍天使》,撕和他同台接受采访的邓超只会说些无聊的私生活。

如今的冯小刚算是彻底跟“炮轰”挂上了钩。

05 是导演?演员?还是编剧?只有冯小刚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

成名之后不用顾忌太多,年纪大了也没有时间去妥协,终于冯小刚活成了自己“有出息”的样子。

对于冯小刚而言,可能演员比导演更适合他。非科班出身的冯小刚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有过镜头,连当时的老戏骨都没能压得住。

《让子弹飞》里面的汤师爷,虽然镜头很短,可是溜须拍马演的那是惟妙惟肖。在《冤家父子》里饰演的马林生,简直跟原著一模一样。

而《老炮》更是让他拿到了影帝,当时冯小刚还让导演代替发言,说不好意思,抢了各位演员的饭碗。

没有人怀疑冯小刚的演技,就凭影帝这个称号。也许是他一辈子都在演戏吧,所以即使不是科班出身,也能知道别人要什么,并且表现出来。

临老了,很多人看不惯冯小刚,因为他不再演了,他想做自己,很多人骂他“渣子”,他也会骂回去。

如果以前他不演,就没有现在的冯小刚,更没有电影里的冯小刚。

可以说他的演技,从认识郑晓龙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打磨了。

一辈子好像都在演戏,真实却又不择手段。

#我心中的的老戏骨##冯小刚##头条热搜##头条星闻官创作营##娱乐时间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2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