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4位院士的4个正确决定,足可用“力挽狂澜”形容

4位院士的4个正确决定,足可用“力挽狂澜”形容

钟南山,84岁再战防疫最前线

李兰娟,年过古稀仍奔波一线

王辰,SARS之后再抗疫情

张伯礼,大年初三就奔赴武汉

……

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

这些院士

对于这次疫情来说

足可用“功德无量、力挽狂澜”来形容

当国难来临的时候

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

百姓的主心骨

●钟南山:现在可以说,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

2020年1月18日晚,腊月二十四,钟南山赶到了人山人海的广州高铁站。正当春运,去武汉的高铁票早已卖光,事情紧急,颇费周折他才挤上了G1102次车,在餐车找了一个座位。

他走得非常匆忙,羽绒服都没有带,只穿了一件咖啡色格子西装。接到请他紧急赶到武汉的通知,他就感觉此行不同寻常。尽管疲惫,他打开电脑,开始仔细研究每个材料和文件。

这一天,武汉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增加到了59例。这种原因不明的病出现在新闻中,给这个漫长的暖冬带来一丝隐忧与不安。但人们不以为意,南来北往的人流正在向着家的方向聚集。人们奔波忙碌了一年,都在筹划着怎样过大年。谁也想不到,一个潘多拉魔盒正在打开。这个庚子鼠年注定因此而进入中国历史。

钟南山不时看一看手表,实在困了,他在低矮的靠背上仰头睡一下。这张打盹的照片后来迅速在网上传开。照片里,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他几乎是唯一的老年人。4个多小时后,他在深夜时分抵达武汉。

武汉一夜,钟南山难以入眠。国家又一次面临考验,人民又一次受到瘟疫的威胁。他辗转反侧,等来了天亮。他实地调查研究,今天与昨天、昨天与前天,情况都在变化,两天内确诊了139例,出现了人传人的情况,还有医务人员被感染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历史似乎在重复,他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又出现了。当年央视王志的《面对面》新闻节目,钟南山面对观众说出了真相。同样是央视,白岩松的《新闻1+1》节目,他再一次说出了真相,郑重公布:“现在可以说,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

此言一出,惊醒了国人,人们匆忙的脚步停了下来,迎大年的节奏打乱了。

当钟南山在武汉考察之前,在一些人的意识里还停留在“不存在人传人现象”的争议,如果不是钟南山直言,后果真是不可想象。

1月20日下午,他答新华社记者问,提出了对武汉防控的主张,即武汉减少输出,要对火车站、机场等口岸实行严格的检测措施,首先是测体温,有症状特别是体温不正常的须强制隔离;除非极为重要的事情,外地人一般不要去武汉。

他提醒疫情预防和控制最有效的办法是早发现、早诊断,还有治疗、隔离。对已经诊断,或者将要确诊的病人要进行有效的隔离,这是极为重要的!目前没有特效药,戴口罩很重要……

钟家墙壁上挂着一幅字:“敢医敢言”。这是四年前别人送他的,四个字道出了屋主人的风骨。敢医敢言是他的天性,是“一个人要说真话,做实事”的钟南山用一生践行的家风。他推崇讲真话。科学追求真理,如果连讲真话都做不到,谈何真理。对待科学,钟南山那股岭南人的耿介劲就像一头蛮牛——他只认真理不认权威。

中国有个钟南山,这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李兰娟:疫情已经刻不容缓,武汉必须封城

1月19日,钟南山赴武汉考察疫情的照片刷了屏。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身旁有一位女专家的身影,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

早在1月18日,就与钟南山院士等6位专家前往武汉。掌握疫情第一手资料后,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之所以有这个建议,李兰娟说:“我非常关注武汉的感染以及全国各个省的感染情况,从各个省感染的情况看来,武汉出来的人导致了各个省感染,不仅是一代(感染),可能有的省都已经产生了第二代的感染,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再继续扩大感染,如果其他的省没有控制,也像武汉那样蔓延,那可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损失会很惨重的,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保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国务院很快地把这个传染病设定为乙类传染病,但必须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就是按传染病法认可的这种方法,只有严格地控制传染源,才能让传染病不发生大流行。其实,如果要厉害一点,估计早几天就封城了。”

第二天,即1月23日,国家就采取了这一措施:从1月23日10时起,武汉市和周边的鄂州市、仙桃市、潜江市、黄冈市、荆门市等相续宣布暂停运营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时关闭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等离开通道,严防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散。

现在想一想,如果再迟几天封城,春运高峰时期和春节双重因素组合,其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

平日里,我们常说医者仁心,而在李兰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曾有记者向李兰娟提出三个问题:

一问:“幸福是什么?”

李兰娟:“对一个医生来说,幸福就是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健康。”

二问:“科学家精神是什么?”

李兰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三问:“院士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李兰娟:“不断攻克科学难题,救死扶伤造福人民。”

●王辰:建“方舱医院”,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2月1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抵达武汉,当被问及武汉目前的情况时,他说:“形势严峻。大批的患者没有能够及时的收入到医院来,这个是我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压力。而这批患者在社会上的流动,在家庭中的居住,会造成更进一步的家庭和社区的感染,这个是加剧疫情的最重要的因素。”

而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市民响应号召留在家中不外出;另一方面,这又会增加家庭感染的风险。王辰认为,破题的关键在于将已经诊断的病例收治到医院中,进行集中收治和隔离,避免与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的接触。而在已经感染的患者中,轻症患者的移动性更大,在社会上造成感染的几率更大。目前对于这类患者的收治力度是不够的,有限的床位主要用于收治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大量的轻症患者未被收治的情况是存在的。

对于建立方舱医院,新华社称之为“关键时刻关键之举”。

之所以提出方舱医院,王辰说:“我们要想办法扩充收治容量,前期采用了建设定点医院的办法,但是容量十分有限。实际上现在如果我们采取一些大入的大场所,比如说会展中心、体育馆这样场所,迅速的加上一些床位,哪怕这些床位的医疗条件、医疗强度不是很大,但它的容量可以很大,比如说一个大的会展中心,一个场所就可以是几百上千张床位,这样的话就可以很快的增加收治床位,解决大量的床位不足的问题。而由于很多的病人是轻症病人,这种病人是不宜在社会上的,必须收入到医院来进行集中收治隔离。这样的话,方舱医院可以重点用于收治、确诊轻症的患者。这样的患者,既能得到医疗的照顾,又能够跟家庭和社会隔离开,这是解决现在大量的患者在社会上造成传染的重要的举措,应当说是一个关键性的举措,把病人收进来。”

王辰还说了一句“大实话”:“前一段对传染源的控制不力,是社会和专业干预不够。”

方舱医院可以被看作是“诺亚方舟”上的一个“舱位”,是用最小的社会资源,最简单的场所的改动,能够最快地达到扩大收治容量的目的。“这个是目前解决问题的非至善之法,但是没有比他更善的办法的时候,这个办法就变得可取了,是解决收治的这样一个主要矛盾的现实之策。”

就在2月2日王辰提议后,2月3日开建“方舱医院”,很快便增加了4000多张床位,是火神山医院床位的4倍还多……

●张伯礼:最早提出中西医结合,指明了治疗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危急时刻,有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率团出征,向着武汉,逆行……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在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之时,他推动中医药尽早参与病人救治,展开研究。

1月27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奔走了几十年的张伯礼院士,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 ,率团来到武汉,来到新冠肺炎患者身边。“那时候武汉的形势非常严峻、非常复杂。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分不清,患者和非患者混在一起,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这四类人都应该是被隔离的,但都没有隔离,也没条件隔离,确诊病例都住不了院,一床难求,防控形势严峻危急。1月27日晚上开会,我提出建议,根据病情进行分层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对隔离人员普遍使用中药。中央指导组采纳了这个意见,果断把‘四类人’分开。”

在一次次临床诊察和研究中,张伯礼发现中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疗效。他建议:轻中症患者中药汤剂个体化治疗,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我提出中医进方舱,并可由中医承包方舱治疗。中央指导组同意,很快筹建了江夏方舱医院。现在各方舱已经普遍使用中药了。现在看,这是关键时刻中央指导组非常正确的决策。彻底隔离,分清了轻重层次,分别给予治疗。对重危症患者要果断、及早使用中药注射剂。早用、大胆用,往往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来源:新华网 刘映/文、《光明日报》熊育群/文、央视新闻、《德州晚报》孙良玉/文、《环球人物》、澎湃新闻网、天津广播 董朗 彭俊勇 陈庆璞 杨寿清 柳桐 穆荣斌/文)


最新一期《读者报》封面欣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33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