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天津旧事,天津消失的一条河,赤龙河旁最有名是菜桥子

天津旧事,天津消失的一条河,赤龙河旁最有名是菜桥子


  南市西边曾有条赤龙河,赤龙河上有6座跨河桥梁,从南向北依次排列为海光寺桥、炮台庄桥、自来水桥、宁家桥、杨家桥和菜桥。虽然河与桥都早不存在了,但是历史上这条河、这些桥都与南市的发展关系密切。

  天津城南一带本是一片洼地,本没有河也没有桥。随着大规划的填洼垫地工程,城市有了地基,有了路,建了房子,引入了自来水,通了电。20世纪20年代初,南市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开发,采用了方格网状道路布局,沿街建筑房屋以供租售,道路与建筑施工基本采用了较新式的市政技术。水洼面积在缩小,分成了几大块。南门对着的这条大街,最初叫南关大街,后来自南门至荣安大街段,改为南门外大街,从荣安大街至海光寺段,叫海光寺大街。在南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注意到了秽水的排泄问题。

这张图片是什么内容呢?是一些男人在水边取土,另一张类似图片的上部,站着几个人。图片背景模糊,似乎能看到一些建筑和烟筒。图片的标注为:TIENTSIN sanitation workers early 1900s。我们将2张图片放在一起,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完整故事,上世纪初天津的市政工程。

这大约是在1906年,天津西南城角蓄水池施工现场,上百的工人在那里,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建一座中国第一个雨污水处理工程,他们和那些管理者,同属于一个名为“大广”的工程公司,而这个公司的老板,则是为大清立过汗马之功的德国人——双眼花翎提督汉纳根。

蓄水池,天津人称之为四方坑,专为收集城区排沥雨污水,经过自然沉淀、净化后排入海河。

这就是赤龙河的前身之一。

▲南市平安大街。如今已在此地屹立起一座享誉全国的大型食品商城——南市食品街。

  北洋政府执政期间,曾经对于中国管辖的天津市区部分进行过一次建设项目安排规划,包括海河的裁湾取直以及开辟新马路等,当年曾有过详细的规划和设计。考证一张1919年的《天津华界规划图》,在其左上角空白处加盖了蓝字印记,上面写道:“督军到任,面谕希望整顿天津市政。嗣以承办裁湾取直机会,复蒙督办、省长提倡,拟就振兴市政办法,分别进行;其中未办各事,尚属甚多。兹谨绘成图说,即希采择施行”。地图的下面注明了九项具体任务,其中第五项为:南市、南开地势洼下,所有秽水无法宣泄,拟由南市至墙子外修秽水总沟一条,并于总沟左、右向各街尽修秽水沟,以利卫生,而免水患,此项工费用由湖业主均摊,其不足者,再按地均摊。没考证这位督军的大名,但这份振兴市政办法,应该是赤龙河形成的最原始依据。

杨柳青年画中的海光寺

  这条排水沟后来被冠名为赤龙河,冠名的理由不得而知,不知是否其形状像一条龙有关,龙首在北,龙身在南,后来的水利工程有时也叫墙子河支流。赤龙河的上游在北,下游在南,上游就是来自南市和老城里的污水。到上世纪40年代,赤龙河最北端的源头是一个大水坑,形状像一个垂向西北边的大水滴,周围是沈家台、姚家下场和鱼市西大街,它位于二马路和一纬路交口的西北部。从这个大水滴的底部,再出一细流,形成向南的勺子状水坑,水坑南邻新裕里,北邻德生里。

  赤龙河是南市所有污水的排放渠道,是南市填垫以后形成的人工河道,它的上游在南门附近,下游流经海光寺接墙子河再流入海河。在人口不多,污水排放量不大的情况下,矛盾并不突出,下游的日本界就喝海河的沉淀水,英租界的水厂也从海河里取水。但当污水量增大以后,下游的日英法等租界希望在赤龙河上建闸,以防污水下泄。这引起了南市以至南门一带商民的不满。

  1924年报纸曾报道此事,“英法日各驻津领事,在南营门设立水闸,妨害国权及人民生计,各界迭开会议,向各领事严重交涉,将该闸撤消。因为租界卫生起见,在南门旁墙子河内,设立水闸,为是阻止南市、南开流下之污水,不使流入租界。这一来不要紧,连南乡各村的饮料(原文如此),农人的灌溉园田,以及船户行船均不能行。南市、南开,跟城里关外污水,亦不能宣泄。所以南市一带,夏天时候,路上泥泞,存水没踝,居民是苦不可言,租界上一讲卫生,吾国人民,净都要死了。你听可恼不可恼?设闸的地点,就在海光寺南桥的旁边,墙子河里头。”

  自1924年2月份起,天津人民反对设闸,广发传单。一为撤闸,一为移闸。至4月份,时届季春,坚冰已融,海河潮水大涨,因设立了这个闸门,致使卫津河上下游的船只,划行不便,且水流不通,南市、南开一带的水沟,因泾流不畅,“臭味较往年尤烈,不宜于居民之卫生。孰甚?究其原因,莫非英法日设闸阻水之所致也”。经过努力和协商,最后将此闸移至卫津河,保证了赤龙河水连接墙子河流向海河的宣泄。

  当年城里及南市的街道,都没有暗管,污水就靠明渠向赤龙河自然排泄,每当雨水加上污水量多时,宣泄不及,就会造成街巷屯积,各明沟街面,均常积满污水。不但交通不便,商户受损,住户也苦不堪言。自1927年夏天起,工务局工程科购置两架大抽水机,以烧煤为动力,驱动抽水机向赤龙河内排水。但烧煤的抽水机效率太差,每天一工机需煤十余吨,连人工共计需洋500余元。受经费所限故不能常开。后来将抽水机进行改造,用电力作引擎,每日开机抽水一次,仅须工费数十元。自此,在赤龙河上,以抽水机抽秽水,就成为南市污水排泄的常态。

  赤龙河与菜桥,按现在人们理解的界限划分,不应该属于南市,因为它们都在南门外大街以西。但历史上的南市,是以赤龙河为界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南市,就没有赤龙河,至于菜桥,更没有单说的,都说成是南市菜桥子。

  菜桥子的建设年代已不可考,但一定是1919年之后。南市大洼填垫与南关大街修建,改变了原有的水循环系统,城南洼变成了西面的一条小河沟,它北面形成了一个洼淀,南面与墙子河相通,成为南市大部地区污水的排放明渠,也是西南四十八乡与城里的一条水上运输线。为了南市与西部交通的方便,分别修建了这几座桥梁。

  菜桥子在赤龙河最北端,它的西北就是一个水滴型的大水坑。当年西南四十八乡的农民,划着小船一直北上,到最后的菜桥子处靠岸,卸下菜蔬和鱼虾,贩卖给城里和南市的人们,在菜桥子周围,形成了天然的蔬菜批发贩卖市场,人们遂称其为菜桥。菜桥子,以其功用命名,在六座桥梁中规模最小,但名气最大,老天津人哪有不知道菜桥子的?

  菜桥子与其他几座桥梁一样是承梁木桥,不一样的是,菜桥自建成后,就没有进行过重大维修,所以质量最差。规模最大的是海光寺桥,1939年重建,排桩桥墩,铁管栏杆,长13.2米、宽10米,有3孔,碴石泼油路面。杨家桥和宁家桥的长度分别是6.1米和6.7米,宽度分别是15.54和15.85米,杨家桥是碴石路面,宁家桥是泼油路面。相对较窄的炮台庄桥宽度也有6米,且为碴石炒油路面。最小的菜桥子长6.1米、宽仅仅3.5米,且桥面为土路面。1937年时,该桥已破损不堪,桥栏柱缺8棵,横木缺20块。

  赤龙河上各桥的具体位置是:自赤龙河源头向南跨一纬路时建一桥为菜桥,这个桥对着南市的慎益大街(永安大街);顺着赤龙河走向东南,跨二纬路时建一桥为杨家桥,这个桥对着福安大街;再向东南,跨三纬路时建一桥为宁家桥,宁家桥对着陞安大街;再向正南走,对着多伦道位置,建一桥为自来水桥;从这里赤龙河稍向西偏,经五纬路时,建一桥为炮台庄桥。赤龙河到海光寺汇入墙子河。墙子河自西而来,在海光寺处分成两条走向,一条贴着万德庄拐向正南,是为卫津河,一条与赤龙河形成丁字交叉后,跨南门外大街向正东而去汇入海河,这座跨街桥就是海光寺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15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