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安徽金寨竟是如此美丽:金刚台下的余家大院 ,大山深处的世外庄园

安徽金寨竟是如此美丽:金刚台下的余家大院 ,大山深处的世外庄园

金寨县汤家汇镇美丽的金刚台山脚下有一座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古村落,历经200余年的风雨雪霜,依然保留着皖西山区建筑风格,这就是岳林村的余家大院。村落周围青山绿水,绿树红花,古木参天。大院住着当初建村者余姓后人。

余家大院历经百年续建

75岁老人余科炎说,先人原居湖北省罗田县胜利村,由于家族人口发展较快,耕地面积少,满足不了生存发展需要,迫于生计,清康熙年间,先人余道洪率长子和次子家人外迁,三子留守罗田,如果在外找不到合适生存地,以便返回原籍。

“没有自断后路”的余道洪一家人跋山涉水来到大别山北麓金刚台梅梓河,当时金刚台一带荒无人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余道洪带领家人开山种地,伐树建房,由于过度劳累,余道洪68岁时就过世。留守在湖北罗田的三儿子余再圣独门独户难以支撑那边的家业,便一路乞讨寻到金刚台投靠胞兄,但两个哥哥生活也很艰难,余再圣一家老小在附近找了一处没人的山洼待了下来。

余再圣一家除了在山中开荒种地,还给山下地主做活挣钱,为了省钱,农闲时,余再圣带领家人动手盖房子,砖瓦自己立窑烧制,木料自己上山砍伐。余再圣用了十几年完成余家大院的雏形,当时只有200多平方米。之后余再圣嘱咐后代“有钱就置业”,遵嘱的子孙不断扩建大院,现在世人所看到的气势恢宏的余家大院,是余再圣死后一百多年,余家人百年接力与拼搏的见证,清朝中后期各个时代的兴衰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


“鼎盛时期余家大院有近两百间房子,外人从庄口进了大院,根本走不出去,跟陷进迷魂阵样。”余科炎老人笑着说。村中其他姓氏的老年人也说,余家大院的中心是当年余再圣盖的祖屋,后来盖的屋子都是以祖屋为圆心点,以年轮状向外扩张,一圈套一圈,始终是一个整体。邻村的张老先生曾听老辈们说起余家大院最多时住有2000人,还是一个大家庭,余家究竟多少世同堂,外人根本说不清,每年正月祭祖时,2000人出场,再加上亲戚朋友,那阵势比庙会还热闹,队伍从头望不到尾。

“大院的衰败,从上世纪初开始显现的。”余家后人、72岁的余弟其老人说,清朝末期,余家人丁兴旺,大院不堪重负,小辈们开始向外迁移,大院人气渐淡,颓废败落也随之而来,从此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今日,余家大院已成大山深处被遗忘的角落。

过目不忘的神童官至翰林

“我们余家虽然世代为农,但也出过翰林,只是死的太早。”余科炎老人指着大院后山上一处坟头说。相传,光绪年间余家出了一个过目不忘的神童,十几岁便高中进士,被光绪帝钦点翰林,但一直没有得到任用。袁世凯掌权后,一次袁世凯上朝时提到自己用了一个星期看完了一本通常人要一个月才能看完、看懂的书时,自得之情状溢于言表;余翰林不以为然,与袁世凯打赌自己可以看得更快;一天后余翰林便差人约袁世凯,经过半天好几个小时的探讨,余翰林一天时间看的居然比袁世凯一个星期看的还要透。聪明盖过袁世凯,惹上杀身之祸。为掩人耳目,袁世凯买通了余翰林家的佣人,在余翰林每日喝的茶水中加入慢性毒药,半年后余翰林不治身亡。袁世凯是否杀过余翰林,没有史料可考,有待考证,但余家大院出个翰林在余氏族谱有明确记载,余翰林也确实英年早逝。

关于余家大院的衰败,余弟其老人说是“风水”被破后的结果。余家大院风光时远近闻名,不少风水大师前来研究其日,一位外地的风水先生路过余家大院,见此处风水极佳便与余家的长辈们商量可否在后山上买处“宝地”,待自己百年后“薄葬”在“宝地”,福荫后人。余家人死活不愿意,并将风水先生“轰”出大院。被赶出大院的风水大师很是气愤,为泄愤风水大师买通县衙,将余家大院所在地命名为岳林,当地方言岳和药同音,鱼(余)在药里怎能长久,自此余家大院开始衰败。自然,余家人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但村落被青山绿水碧树红花围绕,十分优美。


大山深处的世外庄园

余弟其老人是目前仍住在大院中屈指可数的几个余家人之一,他从族谱中了解到,余再圣于清代康熙年间始建大院,依山傍水,融合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理念,传承“忠厚传家”、“耕读绵延”的家声和风情。建筑以木结构栻架为主,一幢三进,两边各有两套厢房,后余家人丁兴旺,在其东侧另建一幢两进、两厢的旁舍,但与主体建筑相通相连。整个建筑群有13个院落,回廊相连,分割庭院和起居房屋,结构严密,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木结构上有各式圆雕和浮雕,山水、草木、人物、珍禽异兽。木雕为油漆彩绘,华贵古朴,古色古香。

整个建筑青砖瓦顶,上有寿头、龙凤呈祥、砖雕,下有石柱、石制门框、石鼓、石凳、石碾等石雕制品。各种石雕形态相异,纹络精细,体现着当时工匠的精湛技巧。古村落背靠金刚台,座北朝南,内分东西,中分三进和二进,两边配以厢房,回廊相连,有“走马转楼不湿脚”之效果和意境。主要建筑的厅廊均是穹形顶棚与飞檐相呼应,整个厅房、书房及公共场所地平和回廊均用方形釉面青砖镶嵌而成。门厅为青石雕花,两旁有雕花石鼓,门框为双石套扣,将木门镶在其中,既坚固又美观,古朴大方。一进门厅;二进客厅、客厅上有清朝翰林院赠匾“五世同堂”,至今字迹清晰,保存完好;三进祖堂,堂前有戏亭,每进廊柱间有木制花雕屏风相嵌。


古村落三面环山,前方有一泻山溪绕过,尤其背靠风景秀丽的金刚台,更增添其神奇和美观。村落背后有葱绿的松林,其中有几株百年黄梨树。村落前有空旷的场地,既作晒场又为休闲之所,其东侧有阡陌良田,是当地居民的粮仓。整个建筑采光充沛,冬暖夏凉,屋面排水、地面排水系统严密完美,雨天庄内农户往来不湿脚。青砖条石修成的明沟暗道,由各院落通向外界自然排水。同时,该建筑结构还具备防火防盗的功能。整个村庄对外仅留3道门,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宅院。整个村落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建筑核心部分精致美观,雕梁画栋,有较高的古建筑保护和旅游价值。

更多金寨资讯趣事请关注头条号(视觉金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0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