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撇开与翁帆的情史,讲真,你也许真的不了解杨振宁有伟大

撇开与翁帆的情史,讲真,你也许真的不了解杨振宁有伟大

文|荣伟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责编|谦钟素



人活着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是为性命苟且活着。这部分人日夜劳作,只为生计,毫无其他追求可言。


第二层境界是为虚荣活着。这部分人时常生活在大众的“比”文化中,只为过上更加体面的生活,辛苦地奔波在他人的眼光中,夜以继日,毫不放松自己。


第三层境界是为使命活着。这部分人明白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会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规划,并且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杨振宁活到了第三种境界。他活出了本色,活到了极致,活出了通透的人生。


他清楚地知道人生真谛其实可以归纳成一个字,那就是“简”。





爱情之简


越是专注学问的人,思维越是严谨,生活越是简单,对于杨振宁来说,他的感情就是简单的喜欢。


一直潜心向学的杨振宁在2004年曾引起轩然大波,82岁高龄的他娶了只有28岁的在读研究生翁帆女士。


一个是年轻貌美的知识女性,一个是迟暮之年的耄耋老人,这段爷孙恋颠覆了人们的认知,面对这场“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的婚恋,当时舆论声音之大,评判言辞之烈,大有“地动山摇”之势。

杨振宁在采访中说:“人们会认为这么大年龄差的婚姻一定会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不是很看好,但是我们两个人都很肯定是不会出问题的。因为我们对彼此有所认识,也对处理问题的办法有一些认识。所以尽量多做一些事,让问题减少一些。”


杨振宁和翁帆说过:“不管别人怎么讲,过了三十年以后,四十年以后,大家一定认为我们结合是一个美丽的浪漫史。”





当记者问杨振宁:“她爱你什么呢?”


杨振宁说:“我猜想,她觉得我这人很纯很真,我想这是她主要欣赏我的地方。”


当记者问到杨振宁:“翁帆身上哪一点最能吸引你?”


杨振宁说:“翁帆是一位非常简单的人,没有什么心机,单纯而又温柔。我喜欢她的简单。”


在对的人面前,满脸都是幸福,其实很多程度源于他们简单的内心。当简单人邂逅简单人,就会擦出神奇的火花。


十五个春秋过去了,他们携手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无畏而又洒脱。他们用事实证明,他们的忘年之恋是经得住考验的。


如今,翁帆已人到中年,杨振宁已到鲐背之年。


97岁高龄的杨振宁虽然走路有些吃力,但在翁帆的细心搀扶下,他的出行还是十分顺畅的,走哪两人都笑容满面。有网友说两人越来越有夫妻相了,从他们的眼神中传达给我们的都是满满的爱意。




2006年,杨振宁在接受台湾《联合报》采访时,说到自己的真实感受:“人到80岁后,不可能不想到生命的有限性,尤其和比自己小50多岁的年轻人结婚,最深刻的就是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方式上做了延长。”


自从杨振宁遇到翁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了,像是又回到了18岁,活力四射,在家里就像小孩子,动不动就在翁帆面前撒娇,还对翁帆说:“我准备活到100岁。”


被幸福包围的婚姻里,自然充满活力,精神百倍。有网友评论说:“看到他们,我又开始相信爱情了。”


时间证明真爱可以跨越年龄,他们用时间和行动击碎了一切猜疑,有人说他们吃的是精神之粮,喝的是长寿之蜜。其实只是因为他们简单爱,找到了最美丽的人生。


生活之简


除了爱的简单,杨先生过日子也非常简单。作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没有过奢侈的生活,也没有讲究敞亮的排场。


这对相依相伴的夫妇与许许多多百姓一样,过着寻常百姓的居家生活。而在这份寻常中,也有许多不为人知、耐人寻味的细节。



婚后,他们家装修普通,陈设简单,与一般平民无异。

在清华园,他们居住的小院里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归根居”,这引自杨振宁写的一首诗《归根》。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住所内还挂着很多两人出游时的合影,比如他们在青海湖、奥地利时候拍下的浪漫场景。他们的追求很简单,有时候两人在下雪天拍个照都感觉很满足很幸福。


他们每日的生活非常有规律,他们按时起床,一起吃饭,一起工作,即使两杯牛奶、几片烤面包也让他们吃出甜蜜的味道。


吃完晚饭,他们会携手在校园散步,十指相扣感受属于他们的静谧温情。杨振宁时常说:“当两人亲密拉手的时候,感觉心里特别踏实,特别幸福。”


晚上,他俩相依坐在沙发上听听音乐,看看碟,或是翁帆弹琴,杨振宁看书,简单平淡的生活,却让他们感受到内心的安宁、最真挚的爱。




人之所谓活的累,不是欲望太多,就是想得太多。假若不会做出取舍,那么终将被很多负担所困。


放下重担,简单活着,柴米油盐也能烹出人生美味。



写作之简



杨振宁不仅爱情简单,生活简单,而且写作也简单。


有一种写作,叫“less is more”,翻译过来就是:“少即是多”,或者说就是宁缺毋滥。


在事业上,杨振宁把大部分心思都投入到了做理论研究上。


曾经,他的博士生导师给了他一篇论文,让他找里面存在的问题,杨振宁不仅很快找到问题,并且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一气呵成,写出了只有三页纸的论文,准备当作博士论文。


导师看了后点头叫好,但是非常犯难,说文章太精炼了,让他扩展字数。


于是杨振宁再次修改,写成了七页纸。

这时导师有些生气,让他把论证过程写得再细致些。

十天后,杨振宁的博士论文终稿上交,仅十页。

博导这次妥协了,并评价这个惜墨如金的人,能用10个字讲清楚的绝不会用11个字,还夸赞杨振宁的论文确实是浓缩了的精华。


杨振宁最终顺利拿下了博士学位,他的论文被称作人类有史以来最短的博士论文。




他就是这样,字字精髓,避繁就简。


同样的道理,他面对舆论只是“恩”了一下,那么淡定,那么无畏,因为在他心里,对这些流言者多说一句都是废话。


他对诺贝尔奖也看得很平和,他感觉贡献和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拿到奖项,他想要构建一个宇宙法则——规范场理论。

“不要跳过去,我会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的。”


在他研究这个规范场理论时,也正值他和翁帆结婚后舆论风波最严重时候。他的朋友看不过眼,非要写一篇辟谣的文章,但是被杨振宁果断拦了下来。


他劝阻朋友说:“其他的事不要管,除了讨论物理。”正是他简单向学的专注,让他如此高龄依旧兢兢业业奋斗在科研岗位上。




有人说他,早该享受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可他却从简单生活,专注工作中,越活越通透,感受到了别样的趣味,他的生命因简单专一而精彩。


所谓因简而专,因专而成,正是如此。


世间万物皆如此,看似“少”,实则意蕴深远。比如太极只有黑白两色,其实承载天地万象,“少”即是“简”,即是“多”。

不困于心,不纠于事,简约,安好。你承载的外在越多,心灵就会越沉重。


心底无私天地宽,心简单了,世界就跟着简单;心复杂了,世界就跟着复杂。


杨振宁因为简单而快乐,他这辈子找到了使命,活出了本色。


享受晚年爱情滋养的他,追求着自己最爱好的东西,一路欢笑,一路精彩,洒脱地向世人展现:“简就是爱,爱就是简。”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简”意味着返璞归真,意味着去粗存细,意味着精益求精。这种返璞归真,悟成自然,不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32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