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有时候真的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缺少眼界

有时候真的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缺少眼界

4年前,刚到上海,工作、生活、感情……遭遇了人生的各种不幸,那是一个读书会现场,我认识一个人,她告诉我,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她告诉我,臣服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定静可以化解一切灾难。

3年前,从越南回来,带着一份庆幸和盲目,我欣喜地分享着自己对某人的崇拜和喜欢,我遇到一个人。她告诉我,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喜欢的人很优秀,可你有你的特点。

2年前,我遇到一个人,从工作、生活、职场到情感,人生导师一般地给与我新的认知。

1年前,我遇到一个人,我认真阅读他的每一篇文章,他让我知道,保持进步与单身,直到遇见那个对的人,他让我知道,等不早不晚,等恰逢其时,等灵魂震颤,而不是烧完美好青春换一个老伴。

最近有一种感悟,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而直到这两天我忽然发觉,努力会让你成才,而真正让你成长的是眼界。

而眼界这种东西,它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努力就可以拥有的,而是需要在某个时刻,某个际遇中,某些人带给你的。

来到上海的第四年,才逐渐有一种活得通透的感觉。

这一路走来,感恩我生命中的那些贵人们,小新、旭芳姐姐、智仔大叔,还有衩姐。

你们给予我的,是我自己可能终其一生,苦思冥想,都无法自己拥有的东西——眼界。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5周年,而这部电影自从大学时代起,就一直保存在我电脑深处。昨晚拿出来再看了一遍。这次感受给我最深的不是坚持,不是那句“要么忙着死,要么忙着生……”


而是安迪的眼界,安迪对瑞德的改变。

肖申克监狱本是一个残酷的地方,但在这里关了50年的布鲁斯,因为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关系,每天在图书馆整理图书,然后睡前推着满车的图书经过一个个牢房门口,问有没有人要看书。

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话,同样的表情,面对同样的人,日复一日。

等到终于可以离开这里,重获自由那天,他反而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而选择自杀。

瑞德说得对,布鲁斯被体制化了。

一个环境从你最开始惧怕,到适应,然后变得依赖它。

监狱像一个恶魔一样吞噬了每个人的心智,这里的人们没有喜怒哀乐,他们对明天毫无期待。

忽然想起《奇葩说》的一期辩题:如果有可以忘记所有痛苦的忘情水,要不要喝?

我对詹青云的论点印象深刻。

她列举了《美丽新世界》里营造的那个世界,每个人感觉不到伤痛,整个世界只剩下麻木的快乐。

而有时候,麻木的快乐和肖申克监狱里麻木的痛苦是相似的。

瑞德也是如此。

他甚至认为,希望是可怕的东西,在肖申克监狱这样一个冷漠、残酷,每个人近乎麻木的世界里,每个人似乎认为,只有这里才是最安全的,外面的世界才可怕,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不是安迪,瑞德被假释之后,也会走上布鲁斯的老路。

但是,瑞德遇到了安迪。

他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有个地方,叫做芝华塔内欧,那是个被太平洋环抱的小岛,那是个可以忘记过去的地方,那里有真正的自由。

他告诉他,希望是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而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逝。

当看到电影结尾,两位20多年的老友终于手握在一起时,真的忍不住泪盈眼眶。

感动于自由的力量,更感动于安迪的眼界,拯救了一个灵魂,获得了一个朋友。

而那座肖申克监狱多么像我们习以为常的任何舒适的环境啊!

你周围的人,都麻木地打卡上班下班,能摸鱼就摸鱼,能偷懒就偷懒,渐渐地你也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然后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过了庸碌的一生。

我想起在高速公路做收费员的大姐,35岁被辞退,哭着说,我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啊……

我想起,小学时代特别佩服的每次都考第一名的女生,如今却在家里做起家庭主妇,没有经济来源,过得极其不体面的日子……

我也想起,我吃了一辈子苦的母亲,即便现在我有能力让她过得好一些,她仍然处处节省……

如果在很早的时候,有人可以给与他们一些点醒,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们的人生、理念和思想一定截然不同。

记得学习琵琶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人是有肌肉记忆的,熟能生巧,当你练得多了,就发现,不用看,就可以很容易地按准某个音。

而人的思维也是有肌肉记忆的。

电影中,当瑞德被安排在超市工作时,每次上洗手间都要不由自主地报备,这是40年的监狱时光形成的习惯。

而当他来到空无一人的旷野,找到安迪的信时,明明知道不会有人,却也总会环顾四周,这也是身处监狱时,而形成的谨慎心理。

多么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因为习惯,因为惯性,而安于现状,不再努力,不再前进,不再创新,虽然人还活着,可是心已经死去。


而这样的人,或许真的不是他们不想努力,不想突出重围,而是,他们缺少一个机会,缺少一个点醒,缺少一个唤醒他们的眼界。

最近看到詹青云的一次辩论,辩题叫做:自身努力更重要,还是外部机遇更重要?

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在贵州长大,人生中的启蒙导师是两个邻居,他们是60年代上海的知识青年,因为上山下乡运动去到贵州。

詹青云在他们家做数学题,一步步长大,而到很多年后才明白,这份和上一代大学生和老知识分子的相遇,是一种多么珍贵的际遇。

他们给她一种东西叫眼界。

在那个年纪,当身边所有人都说,只有学不好的理科的人才去读文科,在大家都劝她去读理科的时候,他们告诉她,坚持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虽然最后能够去香港,是因为付出了努力,香港在贵州招生,可她踏上这条路,拥有这个意识,是从那份机会开始。

詹青云最后总结到:这世界有一种很无奈的东西,无论怎样靠自身的努力改变不了,而需要一个人点醒,这个东西叫眼界。

一个人能不能抓住际遇,有时候真的不怪自己,而怪机遇。

在衩姐的文章中,看到一条读者留言:

如果没有你,我大概已经满足于目前的生活,逐渐变成松弛俗气的女人。

谢谢你让我知道,外面有更大更美更残酷的世界,让我有动力保持进步与单身。

进步是想有一天离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近。

单身是相信终能遇见那个对的人。

让一个人过最差生活的,绝不是穷,而是眼界和贫穷的惯性。

你只会过最差的生活,于是拒绝相信会有任何更好的选择。

很多人知道,即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过上精英的生活,也许终其一生都买不起一块48万的手表,但你可以通过努力买一块10万块的不是吗?

而最重要的是,有人告诉你,你值得拥有10万块的手表。

《新周刊》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杂志,偶尔看到他们的招聘信息,非常有趣,里面有两个问题,对你影响最大的5本书是什么?你当前在读的书是什么?

认真回想,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应该是: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

蒋勋《孤独六讲》

王欣《在不安的世界里安静地活》

王欣《北京女子图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至少现在如此。

我非常感恩,这一路走来能遇到这么给我眼界的人,也非常感恩自己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

如果你身边没有这样的人,那就去阅读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192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