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不取虚名重发展,小利难获长久益 -范蠡辞官帮人致富受爱戴(上)

不取虚名重发展,小利难获长久益 -范蠡辞官帮人致富受爱戴(上)

  • 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处于某个高位,要懂得在合适的时候放弃一些东西,权衡取舍,保全自己。
  • 因为和你一起共事的人,也许只能与你共同承担苦难,却不能一起分享喜悦。当危及到他人利益的时候,就难免受到伤害,所以,要及时舍弃虚名,去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其实,舍得也是一种收获,因为只有你舍弃了现在的一些东西,才会知道原来自己还可以做好那么多的事。不要一味地执拗于眼前的利益,以至最终陷在泥淖里,引发无端的灾祸。
  • 这句流传甚广的话即使听上百遍,也依然引人警醒:“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也会为你开启另外的一扇窗。"所以不要舍不得当前的利益,很多时候那只是一时的浮名;不时时、事事伸手就取,才能开辟另外的成功之路,得到更宽广的发展。

春秋末期,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政治大家范蠡(luó),最终却因为帮人致富而深受爱戴,被人们纷纷奉为“财神”。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范蠡年轻的时候曾经帮助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雪了当年的奇耻大辱。自此之后,范蠡被封为上将军,地位显赫。对此巨大恩宠,很多人都妒羡不已。但范蠡自已内心却很不安。面对眼前锦衣玉食的生活,他深知,勾践是一个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共享富贵的人。于是,他决定不要眼前既得的富足利益,毅然辞官,带着重金乘舟离开,一去不复返。

请让我们看看范蠡是怎样发家致富的。

离开越国的范蠡改名换姓,首先辗转到了齐国,在海边选了一块土地开荒,并且用海水煮盐。过了几年,范蠡的资产已经达到了几十万,成为了当时富甲一方的巨商。

齐国国君得知此事后,就任命他为宰相。但是做官不久的范蠡又主动请辞,并把大部分资财分给四下乡里,自己则另择他处居住。

后来,范蠡又来到了宋国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看到这里位置适中、交通发达,客商往来频繁、店铺鳞次栉比,一片繁华景象,就决定在此定居下来,改名“陶朱公”。耕作养殖的余暇,他非常重视收集信息,抓住了各种机会去集市上经商,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生意越做越好,只几年功夫,就积累了亿万家财。

这时的范蠡年事已高,就把店里的生意交给长子经营,自己则带上夫人和小儿子一起游山玩水,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有一次,他们来到了熊耳山下的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偏西南),发现这里湖水清澈见底,山上绿色怡人,十分优美,就打算在此长住。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范蠡发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等土特产品,但缺少食盐等日用杂货,范蠡又动心了。

经过几天的考察,他发现开商铺的刘掌柜为人实在,非常讲信用,就打算和他合作。于是,范蠡在当地买了一块较大的地,盖起了一座规模很大的山货店,雇用了几个生意能手,又头了十几头骡子,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来。

范蠡和刘掌柜的合作很愉快,他们收购山货的价格比以往都高。不满一个月,各种山贷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他们把每种货物挑拣分类后打包,然后根据掌握的销货信息,用牲口将山货驮运出山,销往全国各地。得款后,他们再到市场上购回食盐等日用杂货。这些物品运进山后,都按低于以往市场的价格销给了当地的群众。

远处的商贩听说范蠡的善举后闻风而至,一时间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当地的农民见有利可图,也都纷纷前来批发食盐或日用杂品下乡去卖,学着做转运生意,渐渐地都富裕了起来。时间一长,经过范蠡和夫人的努力,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观。

范蠡父子经营了几年收购转运生意,为当地人民创造出了一条致富路。当他准备回家的时候,把赚到的几十万家财中的绝大多数分给了乡邻和穷苦人,更加赢得了人民的爱戴,被人们尊为“财神”。

通过范蠡“弃政从商”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适时地放弃当前的虚名,是成功开创另外一番事业的必备条件。如果范蠡明知自己危及他人利益,却因舍不得名利而留在原地,那么他也就不可能再有更好的出路,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但正是他能够根据眼前形势,弃虚取实,才得以开创了另外一番事业。更值得一提的是,范蠡不光只图自己一人富有,还深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将取舍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赢得最大的成果----世人的爱戴。

所以说,你想要什么东西,首先就要懂得如何取舍。范蠡一次次地散尽钱财,获得了老百姓的人心,所以,只有舍弃虚华浮利,只有透过现象看到真正富有的本质,才能取得最有分量的实在之物。

  • 史道智慧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想要创造大财富,就要不拘泥于眼前个人的小利益,就要懂得舍弃。常言说:有舍,才有得。把握好取舍之度,将智慧融合于生财之道中,善于运用正当的手段去取得财富。另外,这种“不取虚名,取道义”的智慧也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中,只要你愿意舍,就能收获到更多的人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18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