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红石峡、镇北台、榆林老城、民歌博物馆:带领作家们榆林一日游

红石峡、镇北台、榆林老城、民歌博物馆:带领作家们榆林一日游

四号早上,雨终于停了,天依然阴着。雨后的城市变得格外清爽,道路两边的树木青翠葱茏,轻松惬意。

等最后一名老师登上大巴,我们便驶向城南的会场。会议主持人是湖北宜昌市作协的常务副主席阎刚老师。他详细地介绍了笔会筹备情况和新锐散文发展的不凡历程。刘莉主编受柏峰老师委托,作了《读经与散文写作》的报告。榆阳区作协副主席高仲岗致欢迎辞,与会老师逐一发言,交流创作心得。一早赶来的崔斌老师介绍了他的新作——《人间四月》。



其中一老一少两位发言人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是王澜老师,老太太是一名资深编审和作家,对文学创作具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许多前沿的观点和理论令人耳目一新,拨云见月。另一位是河北关汉卿中学的霍栩同学,小小年纪,出语不凡,颇有灵气。会议还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给签约作家、专栏作家和重点作者颁发奖品,此一重任当然由高仲岗老师和刘莉主编担当完成,奖品是山西作家、书法家董俊高老师精心书写的作品,装裱精美,令人羡慕不已。



在我的恳请下,高仲岗老师将他的新作——《西夏后传》——很慷慨的带来40多本,会议讲座结束后,他又一一郑重签名,赠送与会老师。而那边,子翔同学带了文房四宝,在会议桌上一字摆开,蔡汉顺老师、董俊高老师和子翔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与会老师们把自己拟定的内容写在纸条上,排队等候,一时竟然不能停止。眼看着午饭时间到了,刘莉主编和我连着催促了几次,答应了晚上继续写,才好不容易收了场子。回到酒店,在绥德转车的郑老师夫妇,终于来了,他们的火车在路上停了11个小时,本来晋中到榆林开车有十来小时也到了。

午饭过后,给老师们留了10分钟的时间休整。1点钟,趁着凉爽,我们便向采风活动的第一个景点——榆林红石峡驶去。光晔、建军和吴静作了先导,早早地开车去了。我和增龙、师帅在大巴上照应。在车上,增龙给老师们讲,本来说好请了一个导游,听说是作家团,有点发怵,临时变卦,说家中有事不来了,大家不禁莞尔。



红石峡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处。听从先头部队的指挥,我们在半坡的停车场下了车,我和师帅在车门口给老师们分发矿泉水,增龙在前面领着大伙向红石峡走去。吴静请了管理所最好的讲解员,给老师们讲解。走下斜道,右手侧红色的沙石石壁布满摩崖石刻。一帧帧石刻大气磅礴,惊心动魄,铁钩银划,直逼人眼。每一帧作品都有包含着悲壮或豪情。阳刻、阴刻、飞白,变幻莫测,“还我河山”,“榆溪胜境”,“溪壑回春”。篆、隶、楷、行、草琳琅满目,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徜徉期间,见一壑静幽,双崖对峙,溪流淙淙,垂柳青青。行走期间,老师们品评之间,皆惊叹不已。大家纷纷拍照,舍不得放过任何一幅石刻作品。

边塞文化,果然雄浑大气,势吞山河。老师们被充沛于山水之间浩然的民族正气深深感动。天津周老师,最喜提问,爱做名山大川的功课,熟稔历史掌故,见识过人。一路问了好几个问题,要不是讲解员在边上,我都答不上来。

过了峡内石桥,只见溪流湍急,飞银溅雪。老师们拍照合影。此时,榆林民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是四点以前请务必赶到,再迟了就不好接待了。收了电话,赶紧向主编汇报,分头催促老师们,抓紧时间出峡,尽快向大巴集合。


上了车,便有老师问到,镇北台远吗。我说不远,几分钟就到。说话间,大巴拐上一段缓坡,雄伟的高台已闯入大家的眼帘。在吴静的引导下,大家进入检票口,在台下广场集合,留下了笔会的第一张珍贵合影。我和光晔、子翔、建军也请老师们帮忙,在台前合影,成为四个办会绥德汉的留念。照片发到我们高中文科四班群,有同学戏称是“四班四帅”。毕业20多年,首次跻身于“四帅”之列,对于我,真是欣喜若狂!



镇北台,走过千山万水齐聚榆林的老师们,终于在这里和长城相遇。不到长城非好汉,榆林的长城在哪里?登上镇北台,四顾青翠,不见黄沙飞尘,不闻金鸣鼓击。厚重的墙体,决然隐藏了无数的秘密。感慨,这片风云变幻,战乱频仍的土地。

长城在榆林境内的遗址众多,但大多只留下台垣土基,残墙破坯。唯有镇北台屹立400多年,作为边关的象征,保存完整。听着讲解员的解说,向北望去,好像无数的铁骑激起滚滚的尘烟,向南冲来。而镇北台,扼南镇北,岿然不动。

时间紧促,3点30分,我们从镇北台出发,向红山榆林民歌博物馆奔去。



在宽敞的广场停下,老师们走下大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贺敬之老人的“榆林民歌博物馆”七个大字,遒劲有力。老师们感叹到:民歌也能办成博物馆,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啊。走上高高的台阶,早已等候的工作人员将老师们领进大厅,穿过走廊,登上一串长长的台阶,首先来到球幕影厅,观看陕北民歌宣传片。跟随着镜头的拉远、推进和升降,我们好像坐在飞机上一样,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空掠过,山梁,村庄,田野,窑洞,镜头一转,只见一个弹三弦的人坐在陡峭的山崖上,后面是几孔古旧的窑洞,几句唱词后,镜头接着飞快地拉起,向高原的纵深处飞去,观看者一时好像在山的海洋里沉浮。

老话说“穷乐富忧愁”。高原的生活是艰难的,贫穷的,空阔的高原滋生了信天游,成就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赶生灵”,“走西口”,“兰花花”,“大红果子剥皮皮”。说起信天游,它有一点苦,有一点愁,有一点酸,有几份幽咽悲伤,也有几多慷慨豪爽。是上山也唱,下河也唱,乐也唱,愁也唱,不知道唱了多少代,直唱的地老天荒。



跟着讲解员,每到一个展区,便有艺人现场表演,唱信天游,说书,表演榆林小曲,二人台。适逢周末,馆内人头攒动,异常拥挤。现场表演的地方非遗传人和艺术家们被观众的热情所感染,表演的十分起劲,引来阵阵叫好之声。走走停停看看听听,走过劳动号子展区和鲁艺展区,只见空中挂着千把唢呐,千层三弦,千盏灯树。层层叠叠,真能迷乱人的眼睛。“东方红”展区,听讲解员介绍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传回来的第一个声音,就是这首著名的《东方红》歌曲。这时,不知那位老师唱出了第一声:“东方红,太阳升”,一大圈老师们便跟着放声齐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此时此刻,一股激昂的正气在大厅回荡,一种纯朴的感动在冲击着在一场每个人的胸膛。

民歌博物馆,一定会成为榆林的新名片。老师们对我说。



从长城路下车,招呼着老师们穿二街,到老城,看“六楼骑街”。同事师帅的妹妹是老街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小姑娘早已等在街口,见客人到来,便和哥哥一起,忙着给大家发耳脉。从北向南,大家步行在青石铺就的老街上。“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闻”。从南至北,依次耸立着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六座城(牌)楼,六楼面南据北,雕梁画栋。采风团到了大街上,再要保持队伍齐头并进可就难了,不过有陈晓莉大姐和同学们在前面照应,还是成功地把老师们领到了民俗博物馆。

由于田丰年巷的民俗博物馆正在维修,我们便来到了凯歌楼的民俗博物馆。凯歌楼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原名怀德门,因明武宗朱厚照曾驾幸于此过,也叫太乙神宫。榆林又称“小北京”,据说是这位皇帝御口亲封的。师帅的妹妹将我们引入馆内,便有讲解员给我们进行讲解。展厅东西各有两层,顶层是一座阁楼,正在改造为金殿的样子,当中摆了一把龙椅,却谢绝入内参观。展区分为陕北婚俗展、古商贾文化展和红色文化展等,生活及生产用品琳琅满目,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充分地展示了老榆林市民的生活习俗,成为外地客人了解榆林老城历史的一个窗口。



塞上饭庄,劳顿一天的老师们终于有时间喘口气了。下午六点半,左老师推开其他事情,准时过来参加晚宴了,还是热情的挨桌敬酒,对老师们来榆林采风表示感谢,拜请老师们回去写写榆林,宣传榆林,让更多的外地客人了解榆林,热爱榆林,来榆林旅游,让榆林走向全国。榆林塞上饭庄的地方菜做的很地道,他们的拼三鲜、炸豆奶、炸春卷、醪糟汤、酸辣肚丝汤深受老榆林人的喜爱。老师们对各种特色小吃赞不绝口,感慨榆林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许学琪,男,陕西绥德人,陕西财专(现西安财经学院)毕业。先后在绥德工商局、榆林市工商局工作。热爱阅读和写作,大学期间曾担任校刊《学习与生活》特约编辑。参加工作以来有逾百篇通讯在省市工商局信息网和县市报刊发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15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