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乔布斯执意要把苹果的标志倒过来,是因为知道一个消费者行动心理

乔布斯执意要把苹果的标志倒过来,是因为知道一个消费者行动心理

相信正在看文章的老板都用过,或者至少看见别人用过苹果笔记本电脑,当坐在你对面的人打开它手里的苹果本,正对着你的是一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标志。但有一点你们大概不知道,要是你二十年前坐在打开的苹果笔记本对面,这个苹果标志正好是倒过来的。

肯-西格尔,一直被公认为是苹果最具创意的设计师,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与乔布斯共事,对于苹果标志的朝向,他遵循客户的正常使用习惯,当笔记本合上的时候,他想让他们看到的是一颗正向的的苹果标志。

然而,问题出现在笔记本打开的时候。面对使用者正着的苹果标志,在被打开后变成了倒着的,使用者感受不到有任何异常。但是,这个倒着的标志,会一直呈现在旁观者面前,而这个旁观者正是乔布斯。

乔布斯多次看到倒过来的苹果标志,感觉很难受,他甚至觉得这样倒过来的标志会伤害品牌形象,于是乔布斯要求肯和他的设计团队调整设计,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苹果标志的样子。

看到这里,你会说了,一个品牌的标志倒过来正过来不都一个样嘛,这有什么值得讨论呢?至于你这么大费周章讨论一番吗?我要告诉你,很至于,因为这关系到各位老板的产品,是否能激发消费者相互分享,甚至在市场上达到疯传效应,您说至于吗?

百看不厌的苹果笔记本

可视性触发从众心理

乔布斯脾气不好,是个霸道总裁没错,但他肯定不只是因为自己难受,就会任性修改产品设计。修改设计的真正的原因,是他意识到人们会随时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并随之模仿。被观察到的事物看起来越让人舒服,也就越容易被人模仿。《疯传》的作者乔纳-伯杰把这个原理称为“可视性”,而驱动人们相互共享、甚至于让产品在市场上引发疯传的关键要素之一正是“可视性”。

我本人就有被“可视性”触动的经历。那还是在2008年,我开始北漂的时候,刚参加工作,兜里没几个钱,星巴克这种高档的地方,我从来都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好奇心驱使,每当我路过星巴克的时候,我都不由自主地往里看,看那一个个西装革履的职场精英,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打字,并且在大多数电脑上,都有一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

后来我知道,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笔记本很贵,我恐怕工作好几年都不可能买得起,但从此,心里的草是妥妥地种下了。写这篇稿子的当下,我已经拔掉了心里的草,用上了苹果本。但是当年趴着星巴克窗户流口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尤其是那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犹记在心。现在我反应过来了,当年的我,在不知不觉间,被乔布斯的“可视性”给套路了。

可视性之所以能刺激到人们的购买决策,其实是因为它触发了人们的“从众心理”。

奥巴马是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他在竞选时一度竞争激烈,虽然奥巴马本人很有魅力,但其实他并不占优势,他的竞选团队用上了“从众心理”这一招,最终打开了不利局面。

根据后台数据,他们定向给一些选民发邮件,请选民看看有多少个和他们同名的人给奥巴马投了票。收到邮件的人可以转发给自己的朋友,让他们一起来参与,有点类似我们微信里转发的“看看和我们一样的名字的人有多少”的小游戏。有个叫艾米丽的选民收到一封邮件,里面说有多少个和自己同样叫艾米丽的人,都投了奥巴马一票,于是,她没有多想,就把票投给了奥巴马。这个转发电子邮件的事件成为奥巴马赢得选举的关键。

之所以这个转发行动能起作用,是因为把本来隐藏起来的投票人信息“可视化”,成功激发了选民的“从众心理”。那么从众心理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要从人类的远古时代说起。

现在看奥巴马还是那么有魅力

从众心理为什么有用

在人类的早期社会,人们是群居的。当时的卫生条件差,一旦出现大面积的瘟疫和死亡,如果你和大家的行为不一样,你就会被认为是疾病的根源。部落为了生存,就会排斥你,甚至直接把你干掉。于是,为了个体生存,我们本能的和大家行为保持一致,只有这样做才能生存下来。

不过,从众心理不光是因为人的本能,在《细节》这本书的作者看来,它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迎合了人们内心的三种动机:

第一,高效率做出决定;

第二,获得他人的认同;

第三,积极角度看待自我。

我们拿奥巴马选举的案例,来详细说“从众心理”是怎么起作用的。为什么这么一封简单的邮件就有这么大的作用呢,其实它恰好符合了我们上面说的三个动机:

首先,既然这么多艾米丽都投了奥巴马,我这个艾米丽也随大流就是明智的决定,不费力高效率做出投票决定,很爽啊!

其次,如果跟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就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没准儿我还能认识更多的跟我同名同姓的人,扩大我的交际圈呢!

最后,作为一个合格的有投票权公民,我应该积极参与关系到全民民生的政治选举当中去,跟着大多数人的选择把票投了,我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公民,这是正面看待自己的需要。

这样想来,人的三个心理动机就都被激活了,投票给奥巴马看起来也就顺理成章。

看到这老板们又忍不住要说了,那既然“从众心理”政商两界都这么受青睐,你说的这么热闹,我们普通小老板又该怎样把它用在生意上呢?别急啊老板们,我们接着看,起码有下面三个方面。

疯狂原始人

从众心理在商业上怎么用

让产品本身可视化

想要触发从众心理,你得先确保把你的产品“可视化”。

看你穿的衣服好看,我也会买上一件,但绝不会有我看你穿的内裤好看,我也买一条,除非你是超人,成天把内裤外穿。之所以会买衣服,是因为衣服穿在外面的,能够“可视化”,而内裤是私密的,没有可视性。

《疯传》的作者乔纳-伯杰,和同事曾经研究过1500辆汽车的销售记录,他们发现人们购买汽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邻居的影响。在美国的丹佛市,有近八分之一的人是因为看到邻居买了什么车,最后也买了同样的车。

产品的可视化刺激了人们的购买决策,并且加速口碑传播,文章开始乔布斯的案例就很好的说明了他深谙此道,他不仅关注苹果标志的“可视化”程度,还关注过耳机线的“可视化”问题。

在MP3刚开始流行的美国,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创新、康柏、爱可视这些品牌都有着类似的外形,人们很难把他们区分开,也很难搞清楚他们比传统的CD机和随身听有什么优势。苹果也生产了自己的MP3播放器iPod,但是乔布斯另辟蹊径,同类产品的耳机线都是黑色的,他却把耳机线做成白色的,人们很快就注意了这个与众不同的产品,这让苹果公司一下子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乔布斯再一次成功地用“可视性”成为消费者的模仿对象。

不只是乔布斯,法国一个运动鞋设计师似乎也意识到了“可视化”的力量。1992年,克里斯蒂-鲁布托感觉到自己设计的鞋子缺乏某种能量。偶然的一次机会,他观察到一位女性雇员的红色香奈儿指甲油非常抢眼,甚至由于这个颜色,这位姿色平平的女雇员变得光彩夺目。受此启发,鲁布托在他新设计的鞋子底部都涂上了一层红漆色,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到。从此,他设计的鞋子品牌,成了街头巷尾摩登女郎们的热议话题。

产品的可视化能引发从众效应,还不止是在产品本身,向用户展示使用过程,有同样的效果。小米曾经有一款主打超长待机的新款手机。要做好新品推广,传统的做法是在宣传海报上把相关参数列出来,更进一步的做法是配上一组诸如“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煽动性文案。而小米别出心裁,搞了一场“市场最无聊的直播”。整整17天21个小时的直播,弹幕讨论3.17亿,引发全民围观吐槽。小米让待机过程“可视化”的效果,远比纸上的文案有更好的效果。

总之,要想被人追随,就先让人看见,最好是被别出心裁的看见。

睡觉的苹果耳机

延长产品可视化时间

产品的可视化可以激发模仿,而不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可视化”时长,一件冬季穿的羽绒服使用频率很高,这让衣服上的LOGO能时常提醒看到衣服的人:我就是这个品牌,觉得我好看,买我吧,买我吧,你的朋友穿这么久了,肯定没错!

但是,餐饮品牌的“可视化”时长就很短,通常从我们到店消费,到用餐完毕,离开餐厅,餐厅品牌的“可视化”就结束了生命。

为了延长可视化的生命周期,麦当劳从包装上下手,把外带的包装袋设计的便于携带,且袋子的底部是平整可站立的,有了这样的设计,一个大城市的上班族,路过麦当劳时外带一份早点,到了办公室随手把袋子立在桌面上,去应付完电脑收件箱里的邮件,再来吃完并扔掉袋子。

麦当劳的品牌可视化从最初的门店一直到延续到了北京某个办公楼的工位,足足延长了至少2个小时,这期间它可以让看到的人,并时刻提醒他们:或许明天的早餐来个麦当劳也不错!

于是,餐饮品牌的一次“可视化”之战圆满成功了,而这样的包装成本,远比在地铁里大面积的广告要来的长久和划算,毕竟地铁里的广告只是匆匆一瞥而已!

最经典的“可视化延长战”的案例莫过于耐克的黄腕带运动。2003年,当时的兰斯-阿姆斯特朗还没有因为服用禁药而终身禁赛,相反,那时的他在战胜癌症之后,连续获得了5界环法自行车赛的冠军,是当时的风云人物,而耐克公司正是他的赞助商,他们想借兰斯的热点效应获得支持,成立一个以兰斯-阿姆斯特朗为名的基金会,同时增加自己品牌的曝光度。

起初他们的方案想搞一场环美自行车赛,人们可以自行设定骑行目标,和家人一起参加骑行活动,这样可以带动周边更多的人参加,也就有更多的人为基金会捐款,而兰斯只需要在某个赛段露个面就大功告成。这个活动很可能持续好几周的时间,从而可以邀请各个地方,甚至国家级媒体来参与报道,赛事预期会有很好的效果。

不过,耐克选择了另外一种方案,尽管基金会甚至是兰斯本人都不赞成的一种方式。

取而代之的方法是耐克生产了500万条篮球硅胶腕带,用卖腕带的钱筹备基金会。腕带上印有“团队”或“尊重”的字样,为了让腕带和兰斯相关联,他们把腕带的颜色做成很少见到的黄色,黄色代表环法自行车赛,也正是由于这种扎眼黄色的可视性,耐克获得了空前的成功,500万条腕带半年一售而空,供不应求,有人甚至愿意花10倍的价格在eBay上特意买回来,最后,耐克公司卖出了8500条这样的腕带。并把钱捐给了兰斯-阿姆斯特朗基金会。

最妙的地方在于腕带有着天然的持续性,自行车赛却不能。有自行车赛的时候,人们才会讨论耐克的活动,而腕带则是时时刻刻带在人的手上,只要我们能看到手,我们就时刻在被提醒:是耐克办了一个兰斯-阿姆斯特朗基金会,这是多么酷的事情啊!

乔纳-伯杰把耐克“黄腕带”的持续可视化称为消费者的“行为剩余”,他还列举了诸如维多利亚的秘密的购物袋装健身衣、把午餐装进蒂芙尼的袋子里、露露柠檬的购物店足够结实以至于可以让人反复使用,这些都是消费者的行为剩余,都可以有效增加产品的可视化时长。

一句话,让我们的消费者,在消费了我们的产品后,继续帮我们做品牌宣传,我们就达到了目的。

很扎眼的黄腕带

时刻关注消费者的评论

我们在观察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时,“从众心理”会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人员把若干个钱包丢在曼哈顿市中心几个地方,每个钱包里有2美金和一张26.30美元的支票,和一张写有“钱包主任”姓名和地址的纸条。除此之外,钱包里还有一封信,信上说“我很乐意归还钱包,助人为乐让我感觉特别好”。这就说明,这个钱包是之前捡钱包的人再次丢失了。研究人员想看一下“再次捡到”钱包的人会有什么反应。

不过在这之前,研究人员还在信上做了手脚,有的信看起来就是地道的美国人写的标准英语,而另外一些信用了蹩脚的英语,看起来像是刚来美国不久的外国人写的。实验结果很有趣:捡起“外国人”再次丢失的钱包的曼哈顿人,只有33%的人归还了钱包,而捡起“美国人再次丢失的钱包”的曼哈顿人,有70%归还了钱包。

在从众这件事上,我们发现,人们会更加倾向于跟自己相似的人保持一致。

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当我们作为消费者,同样会特别在意跟我们买相同东西的消费者是如何做选择的,我们通常会不由自主的根据他们的行为,来判断我们自己要怎么做。

当你出门在外,新到一个陌生城市,肚子饿了,想就近找一家餐馆,你会怎么选?

在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大概率上,我们会找一家人多热闹的,我们本能地会认为人多的地方肯定就不会差,只要不是饿急眼了,肯定不会去那个只有老板和伙计俩人的饭店。

现在有了智能手机,碰到这种情况就更好办了,打开大众点评或者百度地图,搜索附件的美食,哪个评分高就奔哪家去。

根据CNNIC《2014-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消费者在购买不熟悉的产品时,主要考虑因素是用户评价、网站知名度和口碑。尤其是80、90后,他们更加注重用户评价。

另外有一项针对5000人的研究显示,人们在电商平台购物时,有64%想要了解其他用户的打分和评论,49%的人则表示想看到更多的用户评价。

拿我们自己来说,每次从X东和X猫购物时,尤其是购买像家具、家电这类大件商品时,肯定是要先看商品用户评论,我们是不可能把一个满是差评的商品买回家的,即使商家的宣传文案写的再好,也很难和用户的评价对我们更有影响力。

所以,想让产品有好口碑,努力服务好客户,客户评论好了,产品自然不愁没销路。

好评的重要性

到这里,文章就该结尾了,我们和各位老板聊了可视化,聊了从众心理,可视化可以激发从众心理,以及从众心理在生意上的应用办法,希望能给各位老板一点点启发。最后,我们用一个销售兼励志顾问卡维特-罗伯特给学员的话结尾:

95%的人都爱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发起行动,所以,要想把人说服,我们提供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别人的行动。

老板们,想办法让你的客户,亮出你产品的美,就会有更多的客户慕名来跟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350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