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软银筹集4.5万亿日元资金,折射出3个问题!互联网泡沫破裂或重演

软银筹集4.5万亿日元资金,折射出3个问题!互联网泡沫破裂或重演


疫情席卷之际,资本大鳄日本软银集团"集资回血"的脚步变得更快了。3月23日,软银宣布决定通过出售可变现资产,以充实其资金储备并偿还债务。尽管这家日本投资巨头并未具体说明哪些资产最终将被出售,但软银的目标很明确——在未来一年内筹集至多4.5万亿日元(约410亿美元)的资金,并授权回购2万亿日元(约180亿美元)的普通股,其余资金将用于债务赎回、债券回购和增加现金储备。

此次资产出售正值软银及其1000亿美元愿景基金(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科技投资基金)面临日益严重的财务紧缩之际——软银此前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录得亏损,2019财年第二季度更是创下近14年来的首次亏损;加之如今病毒在全球逐渐"大流行",因此软银此次集资能否如愿以偿,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但相比之下,外界仿佛更加关心软银此次将出售哪些资产。

外媒引述知情人士称,软银的出售计划中,可能将包含其持有的部分阿里巴巴股票,金额从120亿美元至150亿美元不等。其实,软银CEO孙正义2019年初曾公开表示,该集团希望能"尽可能久地"持有阿里股票,因为阿里收入增速依然可观,利润也持续增长,其对阿里巴巴未来的发展势头"深信不疑"。

目前,软银持有阿里巴巴25.2%的股份,但由于近期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阿里股价下跌了21%,这导致软银持有的资产较1月份缩水了330亿美元。利润暴跌已成事实,软银如今又着急着将巨额资产变现,甚至近日还被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下调评级至Ba3,为垃圾债级别中自上往下的第三个档,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是否证明着这一"投资界神话"如今已跌下神坛?

1.极致辉煌:软银变身"资本大鳄"的3大推动因素

软银由孙正义于1981年在东京成立,起初是一家电脑软件的批发商;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大潮席卷而来,孙正义也抓住这一波时机,一边努力推销软件,一边物色着踏足风险投资圈。到90年代中期,软银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软件分销商,并在投资圈中开始崭露头角。

尝到甜头后的孙正义更加通过砸钱投资,加速扩张软银在全球的商业版图。为了寻找未来最有前途的新技术和在线业务模式,孙正义带领软银在几百家默默无闻的科技初创企业上砸下了几十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软银至今投资过全球超过600家公司,拥有超过300家科技公司的多数股份。目前,软银现在在许多不同领域都有业务,包括电子商务、金融、宽带、市场营销等等。

在孙正义众多的互联网投资项目中,最为人津津乐道、也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两个项目便是雅虎和阿里巴巴;尤其是投资阿里巴巴,更是成为软银近40年历史中的一段传奇故事。

1999年年末,受摩根士丹利的"牵线",希望投资中国互联网市场的软银和孙正义面见了当时平平无奇的马云。彼时,马云只有6分钟的时间向孙正义介绍阿里巴巴,"我们没聊收入,甚至都没聊商业模式,我们就谈论了我们分享的愿景,这事情就很快拍板了",当年的马云对外公开道。

至此,孙正义及其背后的软银也做出了外界口中的最为"传奇"的决定——随着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上市,如今软银拥有阿里巴巴25.2%的股份,截至2020年3月26日,该股份价值约为120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高达上千倍。

在"押对一宝,满盘皆赢"之后,软银继续其疯狂投资的脚步,并于2016年末发起、2017年成立了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科技投资基金——软银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这一项目被誉为风险资本投资的新样板,其投资规模高达1000亿美元,大致相当美国所有风险投资公司过去两年半筹集的资金总和。

而根据软银2019年的财报显示,目前第一代愿景基金已投资了82家公司,并在各个前沿科技领域形成广泛布局。这个名单上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包括美国的Uber、WeWork、DoorDash等共享经济公司,以及Cruise等自动驾驶公司和中国的滴滴出行、今日头条等,还有东南亚的共享出行公司Grab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愿景基金成立第一年之后,孙正义曾在软银世界大会的晚宴上透露,该基金的年投资回报率高达60%。截止目前,软银集团共成立两期愿景基金,每期募集资金规模约千亿美元。

软银已经由一个电脑软件的批发商摇身变成一家资本大鳄,而回顾其在近30年的投资之路上所取得的非凡成绩,其实也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1) 善于把握发展机遇

最近的30年,正是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左右整个经济发展的30年;这种外部环境给软银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土壤——无论是电脑软件的销售、还是对于新兴技术及业务模式的投资,软银几乎走得顺风顺水。孙正义此前曾公开分享过:选择将来会成为主流的行业是关键,要第一个觉察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营业情况;而移动互联网就是其认为的"未来的霸主",这也是软银踏上成功之路的一个基础。

(2) 敢于突破打破常规

如果说把握机遇是软银发展的基础,那敢于突破则是其成为一代巨头的关键所在。早年孙正义在接受采访时感叹:"网络上,一切东西变化都太快了,所以你不能走寻常路。"这句话用在软银"押宝"阿里似乎十分贴切。2000年,阿里巴巴的电商还只是一个B2B业务,但孙正义在跟马云谈了6分钟后就果断出手投资、并且股份持有时间超过18年,即便中间遇到科技股泡沫破裂以及阿里巴巴上市,软银都没有抛售,这又何尝不是"勇者之智"。

(3) 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

另一个让软银成为一代资本大鳄的关键原因是其经营管理模式。一般来说,日本企业普遍都存在着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互联网企业里运营时会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经营决策非常缓慢。但在一个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产业里,软银却拥有独特的"非日本式"经营管理模,这使得其在日本的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市场里取得了跳跃式的成长。比如,在与马云的6分钟交谈之后,软银就立刻决定投资阿里巴巴;而孙正义也曾多次提到过:软银的经营决策速度是日本第一的。

2.深陷困局:软银"疲态"背后的3大问题

从雅虎到阿里巴巴,再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的愿景基金,软银及其创始人孙正义已取得巨大的投资成功。然而,似乎是"走得越猛,摔得越狠",软银的强势增长势头也在悄然之中被按下"暂停键"。前文提到,软银2019财年第二季度已经创下了近14年来的首次亏损,而后第三季度也处于亏损状态,连续两个季度录得亏损;今年2月,软银在其第四季度的财报中指出,该公司利润仅为25.9亿日元(约合236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暴跌99%。

也正是在这种连续性的亏损之下,软银宣布了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股票回购——3月23日,软银决定将通过出售4.5万亿日元(约410亿美元)资金的方式来回购2万亿日元(约181亿美元)股票,并用于压缩负债。从原本的一路高歌猛进,到如今靠出售资产来回血,总结下来,软银已经由"进攻"转为"防守"状态,而这片疲态的背后,又存在着哪些根本性问题?

(1)负债近20万亿

截至去年12月31日,软银已经面临着高达19.25万亿日元(大约为1800亿美元)的计息债务,自去年4月份财年开始以来增加了23%。这近20万亿的债务,其实也是软银疯狂投资的必然结果。最近10年,软银的投资数量翻了10倍,这之中尤为突出的是以243亿英镑(约300亿美元)收购了英国半导体芯片公司ARM,这笔交易是欧洲迄今最大的一笔科技交易,也是孙正义自创立软银以来进行的最大一笔收购。

此外,软银原本创办愿景基金的初衷是希望能在全球实现更多的投资,实际上也的确如此,但这一基金如今也成了软银一大头疼的问题。一方面,愿景基金资产——包括优步等亏损的初创公司并不产生现金流,这也意味着,软银很难从这一环节上利用其股东价值来偿还此前的巨额债务。

另一方面,愿景基金还面临着巨大的波动性。就拿去年5月份来说,软银通过愿景基金持有的优步16.3%股份,获得了38亿美元的估值收益;随后,优步公司透过公开分发股票成为上市公司,但首日即跌破分发价,优步的颓势也拖累软银股价大幅下跌。

被投资公司的糟糕表现,让愿景基金也变得愈发举步维艰。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第一期愿景基金已经花掉了805亿美元,仅剩不到200亿美元,愿景基金内部可以说是捉襟见肘。软银在2019财年第四季度的财报中指出,愿景基金的亏损是该集团利润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该季度愿景基金的运营亏损情况达到2250亿日元(约20亿美元)。

更加艰难的是,愿景基金投资企业、同时也是美国快消品电商平台Brandless,在今年2月10日宣布破产,这也是愿景基金"第一个死亡"的公司。面对如此糟糕表现,愿景基金背后的主要金主——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则表示不想再为第二期愿景基金注资,这也让软银肩上债务的担子变得更重了。

(2)频繁投资失利

背负着巨额债务的软银,同时还遭遇其投资史上的首次最大"滑铁卢",这更加剧了市场对软银债务偿还能力的担忧。具体来看,最近一年软银相继投资了WeWork、优步、Brandless接连失利,同时还深陷于与Wework的纠纷当中。优步以及Brandless我们在前文已经简单了解了,而软银与WeWork的"肥皂剧"至今也仍在继续。

去年9月,亏损严重的WeWork上市失败,估值从480亿美元暴跌了6倍,仅剩80亿美元。随后,陷入困境的WeWork被迫向大股东软银求援,而孙正义也宣布,将持续向WeWork"输血",其中包括收购价值高达30亿美元的股票(含公司联合创始人、前任首席执行官诺伊曼高达9.7亿美元的股份),以及超50亿美元的债务和股权融资。

然而,去年11月,WeWork遭到SEC的调查,其核心问题是:WeWork是否在IPO过程中财务违规,包括其内部存在的潜在利益冲突以及融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彼时市场上就一直有传言成,软银内部正在讨论改变股票购买协议,主要是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WeWork高管通过套现获得巨额回报。

直到今年3月17日,软银被曝出已向WeWork股东发出通知,因SEC等美国政府监管部门对WeWork展开调查,于去年秋天制定的向该公司私人股东提出的30亿美元股份收购计划,可能不再进行。但软银向WeWork承诺注资50亿美元的计划不会改变,并且其中15亿美元的资金已经到位。

3月23日早间,WeWork的特别委员会公开与日本软银展开对抗,表示软银应该完成对该公司的员工及股东承诺的要约收购,"在没有努力履行义务时给出的借口也是不适当且不诚实的。"对此,软银发言人反驳:软银已经通知股东,必须满足之前商定的所有条件,才能完成要约收购,"但目前并不满足。"

一来一回之下,谁是谁非暂无结果,但这也显现出了软银投资成果的失败,而如果软银无法撤回收购WeWork股东股票,30亿美元的支出会进一步加剧软银的财务困境,这势必也将对软银的后续融资产生不利影响。

(3)不友好环境的威胁

针对软银接连失败的投资败笔,外界普遍认为背后其实与"互联网已经进入到下半场"有很大的关系,即全球流动性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流动性开始紧缩。实际上,综合外媒此前报道,目前美股科技巨头的估值泡沫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6家明星科技股在标普500中的市值占比已达到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的巅峰水平。

回顾2000年互联网顶峰时,孙正义因为投资了雅虎等公司,资产短暂超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但随着网络泡沫破裂,软银市值从2000亿美元迅速滑落到20亿美元,一度濒临破产;但在经历3年艰苦挣扎后,软银最后也顺利走出了泥沼。如今,互联网发展业已经进入下半场,软银的表现似乎也在述说着这一点,而这一资本大鳄能否再次挺过这一难关,目前仍得打个问号。

除了行业整体的不乐观之外,当前全球性疫情也让软银面临巨大压力。比如,软银旗下公司Oyo和Uber都在经营方面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软银近日更是通过SVF India Holdings和RA Hospitality Holdings两个投资实体,为OYO母公司Oravel Stays注入了8.07亿美元的资金"续命"。此外,软银子公司堡垒投资所投公司Labrador更是因垄断新冠肺炎检测相关专利而被贴上"专利流氓"的标签,软银的企业形象也一定程度上受损。

负债累累加上频繁的投资失败,如今又恰逢外界两大阻碍因素的拖累,软银要想重振雄风恐怕已非易事。然而,作为互联网企业背后的资本幽灵,软银频现颓势的背后,或许也显示出了互联网企业正在集体面临一场场淘汰赛,而互联网市场上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洗礼;这一系列场景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难道新一轮网络泡沫即将来临?

3.警钟敲响:2000年互联网泡沫或将重演?

回想起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当时的情况与今天似乎有着不少相似之处。那时,投资者争抢购买互联网和高速成长股,将估值推升到非常高的水平——从1998年10月低点到2000年3月份高点,互联网公司扎堆的美国"创业板"纳斯达克股指数飙升了近280%。

然而,到同年4月,伴随着微软被宣判反垄断案败诉,市场最后的心理防线也被击穿,纳指随即创下349.15点的单日最大跌幅,微软市值一天蒸发790亿美元。直到10月,相较6个月前的最高点,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了77%。几个月时间,大量现金流紧张的互联网初创公司被打回原型,降薪、裁员、破产、倒闭接踵而至。

视线转回至今,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和人工智能对全行业的变革,科技行业也经历了十几年的"牛市"行情。举个例子,前几年"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概念纷纷出现,在这轮牛市的百元股中,"互联网+"概念股已占到50%,个别股票按照发行价计算涨幅已经超过30倍。互联网几乎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细胞当中。

然而,进入2018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渐消耗殆尽,整个科技行业面临着更加精细化的业务运作以不断挖掘用户价值,同时,随着VR/AR、人工智能等这些曾经被看作"风口"的概念,遭遇到越来越多的现实障碍,行业开始逐渐回归理性化。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而除了这一周期性因素之外,两大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变化、软银等大型投资机构投资失误等外部因素,也加重了行业的下行压力。

今年,在全球疫情影响下,互联网行业更是面临着前所未见的压力与变局。本月美股已经出现了"10天4次熔断",其中科技股更是成为暴跌的重灾区——3月14日,美国五大科技公司当天蒸发了大约4166亿美元的市值,创造了历史新纪录。几天前,随着新冠病毒疫情在欧洲国家快速传播,美国股市和科技股也经历了一次大幅暴跌,五大科技公司一天之内损失了3200亿美元的市值。

2020年3月27日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奥尔基耶娃在电话会议上表示:一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可能会演变为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在当前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之下,新一轮互联网泡沫破裂的警报或许已经正式拉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35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