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物物相易、货币互换,漫谈中国古代钱币的“移动支付”革命”

物物相易、货币互换,漫谈中国古代钱币的“移动支付”革命”

提及“移动支付”,人们大多会想到今天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以及网购”,其中,“扫码支付”和“网购”都属于“移动支付”的范畴。按今天的角度来说,移动支付是指人通过电子产品来进行电子货币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都属于“移动支付”。

虽然,“移动支付”这种新型支付方式的科技基础十分先进,但“移动支付”之所以能流行于中国,与中国古代就流传下来的“移动支付革命”的“文化基础”是分不开的。而中国古代钱币的“移动支付”革命,还要从钱币本身说起。

一、中国货币的“起源”

关于中国货币起源,与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别无二致,都是从“物物相易”转变至“商品—货币—商品”的交换模式后,催生出了能够衡量商品“价值尺度”的“货币”

商朝时期,古人就“货贝而宝龟”,即使用贝壳、龟壳作为物品交换的媒介。周朝建立后,姜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规定“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长为幅,长四丈为匹”,从而确定了周代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贡品贸易”的“货币额度”。

然而,随着周王室与诸侯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各个诸侯国逐渐开始私铸钱币从而实现经济上的独立。由于诸侯国之间战和不定的国际关系,各诸侯国往往通过发行不同的“货币”,如“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构建“贸易壁垒”,从而实现国内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稳定,并加强本国人民在经济上对国家的认同感,进而奠定了诸侯国称霸中原的“经济基础”。

这种分裂的货币政策虽然有利于某个诸侯国称霸一方偏安一隅,但是从实现大一统国家的远景来看,显然是“饮鸩止渴”。秦帝国在军事上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经济统治,进行了“第一次货币革命”。

二、统一度量衡——“第一次货币革命”

秦帝国扫平六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尤其是旧时六国地区的管理,执行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统一度量衡”政策。“统一度量衡”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巩固了国家在军事层面的胜利,宣示了秦帝国对东方六国地区的主权。另一方面则统一了国内物资“衡量尺度”,保障了国家税收、贸易等经济生活的一体化,从而推动了秦帝国经贸的发展。

在“统一度量衡”的“货币革命”中,对后世货币发展影响最大的变革,就是确定了“圆形方孔钱”为全国通用的货币。这种货币在材质上用“青铜”铸成,“青铜”自商代以来就是中国产量极高的一种金属制品。中国青铜铸造业不仅具有开发早、分布广的优势,而且其矿藏储备之多,炼制技术之成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1、“圆形方孔钱”的优势

“青铜”除了产量高,其特殊的金属性质也为“圆形方孔钱”的普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青铜”中的主要金属元素,是活性较弱、密度较高的“铜”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发生造成磨损的化学反应,相对易于保存和保值,也利于货物交换时称重量钱。

“圆形方孔钱”不仅在材质本身具有优势,其特殊的制作结构也促进了“圆形方孔钱”的传播。从其“天圆地方”的结构上来说,中心留“方孔”的设计不仅利于大额度铜钱的串成“贯”,以便收集使用,也便于造币厂量产大小、重量相当的钱币并且规范制钱模具,从而提高货币的质量产量。正是这种种优势,使得统一的“圆形方孔钱”在中国广为流传,一直延续到民国才被法币取代。

2、“币值”代表“价值”的第一步

从货币价格标尺功能性的发展的趋势上说,秦帝国统一“货币”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货币代表价值的大小来说,古代货币总体上是从“重量”代表“价值”发展为“币值”代表“价值”

在先秦时代,虽然诸侯国内已经出现了区域性货币,但由于中原地区贸易频繁,许多大宗贸易需要跨国进行,就出现了两国货币价值不一的窘况。在秦帝国“统一度量衡”以前,各国之间的区域性货币相互兑换,基本按照两种“货币”的“重量”对等,这不仅造成了区域之间货币流通困难,而且不能保证交换者手中持有货币的购买力不变。

秦帝国统一度量衡后,同样统一了货币“重量”所代表“价值”。秦朝的“半两”钱以钱币的“重量”作为名称,一方面标明了货币重量,推动了旧币换新币的进程,推动了国家货币的统一,另一方面则继承了先秦时期用“重量”衡量货币“价值”的传统,但又明确标明了货币的购买能力(重量),并为汉代发行的“五铢”钱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秦帝国“统一度量衡”的举措,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集中突破”,为中国后世用“币值”表示“购买力”的货币(如通宝)发行开创了先河。

三、从铜币到纸币——购买力的“信用化”

如果说秦帝国“统一度量衡”是中国货币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宋代“会子”、“交子”等纸币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货币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1、纸币兴起的背景

虽然秦、汉、唐等大一统帝国都会在国内发行统一的货币,可一旦当国家陷入混乱分裂之时,各个地方政权都会不约而同地私铸钱币,以此来收集百姓手中的粮食物资,达到转嫁战争负担的作用。并且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地位水涨船高,原先的“铜币”、“通宝”逐渐不再适应巨大的市场需求。

宋帝国历经唐末农民起义、五代十国的动乱,虽然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却没能阻止货币的私铸,“五铢”、“开元通宝”、“铁钱”等货币盛行于市。加之宋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由市场自发的跨区域大宗贸易日益增多,原先笨重的“铜币”已经不再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催生出了世界范围内最早的“纸币”

2、从“民间”到“官方”

“交子”最初出现于四川,是一种民间自发的“支付票据”,以富甲一方的商人之财富作为“信用额度”。由于蜀道艰险,无法运送大批铜钱,在“天府之国”进货的商人往往难以携带大量的铜钱,为了实现支付的通畅,会给卖家一种特制的“债券”。后来蜀地的主要富豪开设了兑换这种“债券”“交子铺”,更为广泛的解决了“交子”的信用问题,从而促进了“会子”更大范围内流通

随着“会子铺”的设立,宋朝的地方官就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了对“交子”的管理之中,并且由于宋朝时期“税赋”(盐、茶交易)对商人群体的依赖,宋帝国政府并没有像前朝一样“重农抑商”,甚至在处理“会子”的问题上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设立“交子务”。宋帝国不仅从财政中提取一部分作为“交子铺”的“准备金”,甚至发行了“官交子”,作为促进商业活动的手段之一。

南宋时期,由于战争开支的加剧,宋帝国甚至亲自办理“纸币”,发行了“便钱会子”,以换取民间贮藏的“铜钱”、“白银”,由于“会子”由政府承担风险,大量发行、几经贬值仍然能作为“纸币”在市场上流通,实现“以银为本,虚实相权”,从而控制国家经济的走势,并且影响了元明两朝的货币经济政策。

虽然两宋元明的“纸币”本质上说只是政府盘剥百姓的一种手段,但其“以虚代实”的先进形式仍然影响了之后的中国人,其在经济上创造出的“信用额度”等概念同样是今天“移动支付”的核心观念。

四、钱庄与“钱引”——移动支付的“第三次革命”

随着官方发行纸币的无度发行,人民对官方发行的“宝钞”逐渐失去了信任。而专业的商人集团,如“徽商”、“晋商”的崛起,又重新促使支付凭证回归了市场

随着全国各地以地域为界限的大规模商业团体的兴起,为方便商人交易的“钱庄”逐渐成为了新型信用模式下的“交易所”。“钱庄”通常与官营铸币场合作,存储了大量的“铜钱”,配合政府税收后库存的“白银”,组成了新的交易链条。跨区域的商人只需要持有某一钱庄的“钱引”,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的任意一家同商号的钱庄进行兑换,由于各个钱庄具有共同承担风险的“信用额度”,“钱引”逐渐成为了大宗商贸时的交易媒介。

随着“钱庄”的兴起,“信用”逐渐成为了金融活动中的主心骨,可以说,正如今天以商业集团和银行为后盾的“移动支付”一样,当时的“钱引”就是古时的“移动支付”

五、结语

中国为何能成为世界上移动支付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其实与古代货币的演进史是不可分割的,了解古代支付手段的发展,对今天的金融活动仍具有不小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汉书》

2、《史记》

3、《宋史》

4、《诗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23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