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微信自造“拼多多2.0”好物圈,上线几个月了还没人听说过

微信自造“拼多多2.0”好物圈,上线几个月了还没人听说过

年中,微信低调开放“好物圈”功能,据传,这是“马化腾亲自抓的项目”。

拼多多当年靠着微信完成病毒式扩张外加高速上市,如今市值近400亿美元,已超过百度。微信从中看到自己做电商的潜力,想靠着“好物圈”完成社交电商的布局。

但经过几个月的高频改版,好物圈依旧不愠不火,科技君身边好多朋友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个功能。

只能说,用户的选择与习惯是一件玄而又玄的事情。

好物圈,难出圈

想要被用户选择,首先要被用户看到,但好物圈实在有点低调过了头。

好物圈在微信首页没有直接入口,内测时期用户需要在“搜一搜”里搜索特定商品词汇才能进入。

同时,好物圈更新后也没有类似朋友圈的强提醒,始终在“搜一搜”里保持佛系状态,稍不注意就被人淡忘了。

再者,有着十亿用户,巨舰难拐弯,微信很难让人接受它有了电商基因。

现在大量由互联网涌入的选择,正在稀释用户的专注力。所以很多时候用户的行为会靠“直觉”完成,比如社交会选择微信、微博,逛社区会选豆瓣、天涯,购物去淘宝、京东,种草会去小红书。

这样的直觉,增强了用户黏性,也让“平台多功能”化越来越难。

比如,阿里几年前前曾上线社交APP“来往”,烧钱无数还是没能让用户接受阿里从“电商”到“社交”的认知转型。

况且,好物圈那醒目的“纪录艺术的生活”,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小红书那句“标记我的生活”——前者已有很高的国民度与影响力,用户在微信里掘地三尺,只为使用另一“小红书”吗?明显不太可能。

就算拼多多、微店都在其中完成了野蛮生长,但用户对微信的认知始终难以改变,好物圈这种杂糅着电商、带货、社区的混合物就更难让用户习惯了。

好物圈,隐私不保?

最让用户接受不能的,就是“好物圈”与用户隐私之间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关系。

惹祸的,是刚开始测试的“大家买过”功能,页面里可以以不记名的方式查看自己的好友最近都购买了什么。从某种角度来说,跟此前上线的“看一看”功能类似,都是鼓励用户将自己的接触的内容或商品分享出去。只不过到了好物圈这里,不主动分享的话微信就会匿名帮你分享出去。

但这和“分享”不同,这种是“曝光”,是用户不知情的,被迫的。

“大家买过”功能自然就被群起而攻之,用户大感隐私不保,数据的来源细思极恐,有用户在网络上激愤地表示微信这是种强盗行为。

用户对其的排斥也影响到了之后“好物圈”的口碑,好感度大大降低。

微信于是陷入悖论:自身优势就是用户数据,但是这又无法给予用户安全感。“大家买过”功能很快就下线,但这却正是好物圈当初的卖点之一。

失去它,好物圈战斗力肉眼可见的下滑了。

同时好物圈的其他引流带货方式也尚未成熟。

目前好物圈主要靠各种“圈子”聚拢用户,每个“圈子”都是一个细分的垂直品类,靠加入圈子的用户在其中分享进行“种草”。这非常考验圈子本身的凝聚力以及用户的活跃度,但就目前好物圈的影响力来看,每个圈子与用户之间都是弱关联,圈子也未形成权威力与话语权,种草带货的能力还是较弱。

微信想靠着好物圈完成自己的社交电商梦,在想避开“拼多多”模式下,目前迈出的脚步还是太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220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