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中国电影衍生品开发滞后之思

中国电影衍生品开发滞后之思

《哪吒》霸占了整个暑期档的C位。上映1小时29分,票房破亿;截至目前,总票房超过45亿元,成为唯一一部跨入“四十亿俱乐部”的动画电影;首部观影人次破亿的动画电影……《哪吒》身上有着无数光环。

然而已经出圈的“哪吒”,也有着自己的烦恼:正版衍生品姗姗来迟,盗版的已经在各大电商平台泛滥。在淘宝网上搜索“哪吒”这一关键词,与哪吒有关的商品不下千件。有T恤、手机壳、手镯、cosplay服装、公仔等等,就连一个印了哪吒图案的抱枕,都可以月销3000多件。



记者在淘宝平台搜索发现,经营《哪吒》衍生品生意的不仅仅是个体商家,还有一些XX工厂店。这些工厂店,以“来图定制”为主,批量生产印着各种角色图案的服装、抱枕、手机壳等物件。此类加工厂,并不会对委托生产方是否拥有图片版权进行甄别。有时为了促使交易达成,他们还会主动帮助客户寻找图片。

在中国衍生品市场上,我们可以发现,最赚钱的永远是盗版商。例如,《捉妖记》火了,胡巴玩偶立马出现在大街小巷的地摊上。电影《让子弹飞》的麻将面具网上热销,但赚到钱的不是姜文。更有意思的是《长江七号》。据称,当时卖七仔的小贩甚至将地摊摆到了《长江七号》片方中影集团的门前。

片方发表声明,呼吁社会抵制盗版商品。诚然,盗版行为是违法的,理应坚决打击,然而,中国衍生品产业的问题,仅仅在盗版上吗?

盗版商是如何抢得先机的?

我们在谴责盗版商的盗版行为时,也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盗版商们总能抢得先机?

7月26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票房大卖,人们对这个“史上最丑”的哪吒极感兴趣,纷纷询问何处可以买正版衍生品。官方表示“正版周边已在路上”。7月28日晚,电影官方微博表示官方正版授权的电影周边众筹计划于28日20点正式开始,但内文却显示“周边仍在努力制作中”。然而直到8月中旬,记者在淘宝搜到某官方授权的售卖正版T恤的店铺,客服表示该T恤为预售产品,将在30天左右发货。


歪瓜出品的早鸟系列衍生品,至今还写着“发货预计90天”


有知情人士告知记者:正版周边的设计生产要经过“监修”阶段,即在获得IP授权后,开发方需要不断与版权方进行沟通,由版权方对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而正版手办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面世。

当电影处于最火热的阶段,正版衍生品却姗姗来迟,观众想买都没处买时,你这不是将市场拱手相让吗?从这一点上说,盗版的猖獗很大程度上不是版权方自己引起的么?市场旺盛的需求摆在那里,盗版商若无动于衷,那不是傻子么?

此外,在对市场的敏感度上,版权方是妥妥地输给了盗版商。以《长江七号》为例,影片上映前,该片导演周星驰对自己片中的动画人偶“七仔”是否会受欢迎不是很有信心。首映时,周星驰还特地问观众是否会喜欢七仔玩偶。而片方委托制作的正版玩偶在影片上映约一周后才姗姗来迟,而且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北京市场断货近半个月,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盗版商。

为什么不能跨过票房谈衍生品?

一定会有人疑惑:既然衍生品的开发需要这么长的时间,那为什么不能在电影上映前就开始筹划?对于这个问题,导演饺子做出了回答。他在公开场合表示:先有票房才有衍生品,不能跨过票房去谈周边。

为什么不敢跨过票房谈衍生品?问题的根本在于,连片方自己都没有信心,电影到底能不能“火”。在《哪吒》上映前,谁也不知道它的口碑和票房会有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开展衍生品开发,无疑是一种“赌博”。

饺子代表了大部分电影人的心态,所以,几乎所有电影,都是在票房火了之后,才开始着手准备衍生品。例如《大圣归来》,在一夜爆火之后,片方才急急忙忙准备周边产品开发。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等到手办打版出来进行预售时,电影已经快下线了,而12寸手办更是在2016年9月份的时候推出,这离电影下映已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没有其他手段去培育粉丝的情况下,衍生品发售滞后本身就代表着销量不会太好。


电影本身“打赌”的成分就很大,几个亿的投资都敢赌,衍生品为什么不敢?任何一样产品投入市场,都会有风险。就拿盗版商来说,题材行不行、会不会被抓、找的生产生能不能设计生产出像样的产品,这都是风险。“打赌”是甘愿冒风险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风险越大,收益也越高。不愿意冒风险,自然只能看着人家去挣钱。

《大鱼海棠》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冒险者”,十几个品种上百种产品均在电影上映之前开发完毕,其结局是电影票房和衍生品销售互相借力达到双赢。

为什么不能以衍生品增加电影的热度?


正版衍生品的遭遇“难产”,是我国电影市场的普遍现象。原因在于中国电影的赌博因素太大,谁也不愿意承担衍生品开发的风险。但是在国外,流程却全然相反。在电影工业发达的好莱坞,电影衍生品的收入可以高达影片总收入的73%,远高于电影本身。很多电影公司在影片开拍前,就已经做好了衍生品的生产和营销计划,以确保衍生品能够同步甚至早于电影上映的时间问世,争取到足够的市场空间。

难道他们就能测到票房会大卖吗?不尽然。记者认为是双方在对待衍生品的态度上截然不同。国外衍生品产业之所以很大,是因为他们将衍生品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商品,只不过是借助了电影的品牌、形象,来做了一个市场推广。他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长期的、持续受欢迎的品牌,将品牌引入整个电影工业中去,从而主导市场。如《冰雪奇缘》上映前,衍生品就被摆放在商城的货架上,让不少消费者通过这些周边产品认识了影片角色,对影片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拉动了影片的票房收入。

而国内做衍生品的目标是做一批跟随电影营销、高票房以及娱乐热点的爆款产品,仅此而已,从这一点上看,衍生品完全成了电影依附品。所以,先上架一部分精心设计的周边产品,再借助周边产品带动电影热度,很少有人采用这种逆向思维。



衍生品开发体系何时能够构建?


动画电影是我国衍生品开发的先锋大旗,而动画电影这个工业体系本身就不成熟。看过《哪吒》片尾字幕的网友一定能发现其中一长串的制作名单。根据《哪吒》官方微博披露,有60多家制作团队、1600余人参与了制作。根据导演饺子的说法:几乎是动用了全国所有能做的外包公司,这才赶上档期。这恰恰是动画电影工业不成熟的体现。这样的背景下,对很多动画电影来说,能赶上档期,已经不错了,几乎没有心思去设计开发衍生品。《捉妖记》导演许诚毅表示,当初因为忙着电影制作,根本没有太多精力顾及衍生品。

然而,衍生品跟电影之间,即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衍生品的开发本身就不应该由片方来完成。诚然,片方拥有衍生品的版权,但片方根本做不好开发,所以要及时上线衍生品对片方来讲本来就是“强人所难”。衍生品的开发应当交由专业的公司,而片方的任务是如何尽早地寻找一个合适的开发团队去设计、开发衍生品。

另外,我国衍生品开发制作的相关公司,也基本是游离在整个电影产业之外,大多只能和分包商合作生产,或者在电影上映以后,看着票房不错再去谈授权合作。而这个时候,由于票房上的成功,授权费用就大幅提升,这必将提升衍生品最终的售价。而时间上的仓促,导致制作方没法精心设计产品,只能打造一些简单、缺乏创意的衍生品。最终,一个没有创意却死贵并且还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衍生品,有多少人愿意买单呢?

衍生品的孵化和运营,还是需要一套开发体系的,版权授权、生产制造、销售分成需要一个清晰的规则。因此,像好莱坞一样靠衍生品获利,我国还需要时日。

都说中国的衍生品市场是一片蓝海,然而要如何踏上通往这片蓝海的路,需要电影人仔细思考。盗版只是其中一方面,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为关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91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