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父子互相猜疑,权臣挑拨离间,最后朝鲜国王用残忍手段处死王子

父子互相猜疑,权臣挑拨离间,最后朝鲜国王用残忍手段处死王子

2015年9月,由宋康昊、刘亚仁主演的韩国电影《思悼》在韩国上映后大获成功,获得第36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影片提名,主演刘亚仁更是一举斩获青龙奖最佳男主角的大奖。

韩国电影因与历史现实的紧密结合有了“移风易俗、针砭时弊”价值,让电影走出了狭隘的文艺路数

这部根据史实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朝鲜王朝第21代君主英祖李昑于1762年(农历壬午年),将被后世称为思悼世子的独子李愃关进米柜之中,经过8天而被活活饿死的悲惨故事。

其实,朝鲜史上有很多耸人听闻的父子兄弟相残的史实流传,但唯有这段被称为“壬午祸变”的人伦惨剧,最让人齿冷。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史学界对这场如酷刑一般的“祸变”一直存在两种考量:一是世子为奸臣所害,是李氏朝鲜党派争斗的牺牲品;二是根据世子之妻洪氏晚年所撰写的《恨中录》猜测,世子患有精神疾病,已经到了不得不杀的地步。


原生家庭的悲歌

不知从何时起,“原生家庭”成了一个解析人性的热词,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塑造、成功失败都可以与他的家庭挂上钩。那么“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追溯思悼世子的家族史,我们可以看明白——父子猜忌,可谓由来已久。

1392年,李成桂建立政权,朱元璋亲自裁定其国号为朝鲜。由于不满父亲李成桂将世子之位给了其他异母兄弟,李芳远两次发动政变,乱刀砍死弟弟,流放哥哥,成为世子后与父亲两看相厌。1401年,李芳远继承朝鲜王位,朝鲜由此沿袭大明律治国达500余年。

因为沿袭了大明律,1762年思悼世子在自刎无果的情况下,被父亲关入米柜,连“赐死药”这种痛快死的待遇都没法尝试,只能在狭小的米柜中憋憋屈屈,没有尊严地饿死。

“卧榻之侧,岂容酣眠”。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背后,都是森森白骨、血泪成河

李氏朝鲜到了第15任君主时,又出了一位被废的光海君。借助“万历朝鲜战争”,光海君侥幸获封王世子。然而,一心想死在明朝土地上的光海君之父,为逃命将烂摊子丢给了光海君之后,又忌惮儿子会夺取自己的王权,遂前后18次提出禅让王权或让光海君摄政,其目的就是为了敲打儿子和权臣们,考验大家的忠诚度。代理听政是王室竞选的一个关隘,同样是被父亲折磨的世子,光海君为巩固王权杀掉异母兄弟,囚禁继母王妃,直到被第16代君主仁祖推翻后,他的暴虐史才落下帷幕。

然而没想到的是,继位的仁祖正赶上已和明朝撕破脸的皇太极率领10万清军亲征朝鲜,清军仅12天就攻到了朝鲜王城。战败后的朝鲜被迫断绝和明朝的一切关系,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朝鲜先后经历了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两次蹂躏,仁祖李倧被迫在崇祯十年(1637)向清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

这次朝鲜战败后,昭显世子被仁祖派往清朝当了很多年质子。昭显世子在朝鲜史上的知名度仅次于思悼世子,原因是旅居清帝国多年的昭显世子,由于对清朝过于亲近,引起了仁祖的反感,回到朝鲜不久后就病逝了,其妻子姜氏一年后被赐死,三个孩子被流放至死。朝鲜坊间盛传昭显世子其实是被父亲毒死的,只因父亲憎恨清朝亲征朝鲜时所受的耻辱,同时又惧怕儿子背后的清朝势力及其民间的好声望。


埋下隐患

昭显世子死后,仁祖的小儿子继位即孝宗,孝宗传位显宗,显宗传位肃宗。

肃宗是个不得了的大人物,他善于玩弄权术,深谙皇帝之道。他在位期间频繁更换党派支持,各大党派今日兴明日败,你死我活的斗争比比皆是,以至于思悼世子的死亡原因之一,就是从肃宗时期开始的当时朝鲜两大党派——老论(元老派)和少论(少壮派)之间的争斗所引发的必然结果。

朝鲜王朝的中期和后期,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

朝鲜史上,肃宗体弱多病的长子景宗继位仅4年就离世,次子是庶出身份的英祖。尽管英祖多次否认对其“谋杀亲兄”的指控,但在英祖继位的50余年间,常有政见不同的党派以此为借口要挟谋逆。这样的指控,在电影《思悼》中,从英祖继母王大妃的态度可见一二,在一次宫内女眷的闲聊中,王大妃直接称赞世子道:“无论是模样还是品性,比起主上还是世子更堂堂正正。”

英祖的王位来之不易,又常年生活在质疑声中,难免养成疑神疑鬼的阴暗性格。电影《思悼》中,世子生母李氏给刚刚成婚的世子妃讲述英祖的习惯后,小小年纪的世子妃就被吓得痛哭不已,以至于在世子之死前做出了背离丈夫的决断——以丈夫的性命来挽救世孙的命运!

明明想当“贤主”的英祖,最终却成了亲人和群臣眼中的“暴君”,成为臣子们眼中刚刚“整死儿子就奏响了凯旋乐”的残忍父亲。

这的确是一种悲哀,一种被原生家庭长久以来留下的沉疴旧疾所拖累的悲哀。


最是无情帝王家

思悼世子,又称庄献世子,是英祖的第二个儿子。由于英祖长子孝章世子早逝且没有子嗣,英祖失望在所难免。所以人到中年后,突然多了一个可以膝下逗乐的小儿,期望必然会很高,因此思悼刚满一周岁就被封为王世子。

电影《思悼》中软软糯糯的小世子拉扯着衣领说出“奢侈”二字的意义时,无论是作为父亲,还是王,英祖的希望都被点燃了,他要让这个孩子堂堂正正地给自己赢回“脸面”,成为名正言顺的王。

然而“三岁看到老”这句话却并不适用于思悼世子。自小被迫和生母分离,寄养在中殿王妃名下,由宫人养大的思悼,作为整个王宫地位最尊崇的小孩,陪伴的宫人们顺着他,由他恣意玩耍;朝廷重臣敬着他,背诵时少了一句也要给他满分;以王祖母为首的女眷们爱着他,将他的癫狂行为当成小打小闹……

唯有他的父亲英祖,在发现他“长歪”了之后,冷笑三声,不甘心地评论道:“诚实,你很诚实。”

老父亲望子成龙的希望逐渐被儿子的孩童天性所泯灭。在温室环境下长大的世子也因为自己的耿直,被看惯朝堂诡计的老父亲定性为“虚伪”。这就是王权,这就是帝王家,曾经被赞扬珍视的,今日却被弃若敝履。

英祖沿袭传统,让惶恐的臣子和怀揣着为父分忧以及力图革新之念的世子,经历了一场极其失败的测试

世子所求的不过就是普通家庭也能享受的亲情。但事实却是所有的心愿都成妄念。父亲无端端的猜忌和逼迫,像一把利刃扎在他的心窝。这个集权专制的父亲,一心想要控制儿子,让儿子顺着自己的期望长大,父子由此陷入互相逼迫的境地。拥有王权的父亲,甚至还对看不上自己的继母开口就怼,逼得后者只能以自杀的方式来保全雪中跪地求饶的世子。在失去王宫最高地位的长者庇护后,世子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世子的精神状况是其死亡的原因之二),他在王宫里给自己挖了一个活死人墓,以求逃避父亲的管控。

世孙李祘给父亲思悼世子送水,终被王祖父斥退

按照世子妃晚年所著的《恨中录》记载:

常年生活在压抑氛围中的世子,情绪十分不稳定,抑郁症状明显,他时常会向自己的老丈人,也就是世子妃之父讨要治愈类药物,甚至在情绪爆发的时候,还出现过斩杀宫人的事件,这在后来也成为世子的罪证之一。随着英祖继母王太妃,英祖之妻、世子养母贞圣王后的去世,世子和父亲之间的隔阂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边缘,由此引发了让世子丧命的“持刀逼宫”的谋逆戏码。


世子与王的结局,是死局。身为世子,又是唯一的王位继承人,怀璧其罪的道理,显然他早就明白了。不但世子明白,世子的母亲、妻子,甚至是世子的父亲英祖,也都非常明白。

电影通过世孙的展现,将这段“父与子的关系”进行了补充完善。世子究竟有没有得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英祖已经找到了另一个可以控制的继承人,他比世子更聪明,也更听话。如同“康熙喜爱乾隆,所以将王位传给了雍正”的历史传闻一样,英祖也可以将王位传给世孙,毕竟他是朝鲜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王,在位50余年,熬死个把世子是很正常的;倘若这个世子还不听话,弄死他以免影响到下一个继承人也是可行的。

如果世间事都能如花开花落一般容易就好了。那么,亲手了断儿子性命的英祖,就不会在后悔中用曾经为孩子写下书本的手,再来书写下“思悼”这样一个充满了人伦思念和父子亲情的称号了。暮年的他也就不需要亲口告诉身边已经长大成人的正祖,为什么当年一定要让他的父亲死掉的原因了,阐明了思悼之死历史资料缺失的缘由。

朝鲜王朝于1636年丙子胡乱后,定期派遣至满清朝贡。1644年清兵入关以后,改入燕京(北京)朝贡,故称燕行使

所谓礼法不过人心,最终流传下来的不是礼法,而是人心。只是人之伦常,爱与被爱,才是帝王家最奢侈的夙念。

对于思悼世子来说,无情之家偏偏碰上有情之人,唯有一死方得解脱,这才是“最是无情帝王家”的可恨之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9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