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夺冠》上映7天票房仅3亿,票房不佳是什么原因?这四点是关键

《夺冠》上映7天票房仅3亿,票房不佳是什么原因?这四点是关键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春节撤档的电影都纷纷定档国庆档,今年的票房开门红归管虎的《八佰》莫属,《八佰》收获30亿的票房,让电影人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的希望。

今年是国庆和中秋双节加持,八天长假,所以各类型扎堆国庆档期就不奇怪了,《夺冠》作为国人今年最受期待的电影之一,再等待了大半年之后,终于揭开了它是神秘面纱。

《夺冠》的故事其实大家耳熟能详,女排精神也一直萦绕在国人耳畔回荡,只是大家想重圆当初看比赛直播时那种扣人心弦的紧张心情,这部电影似乎并没有给人这种感觉。

《夺冠》这部电影,并没有用之前的《中国女排》作为片名,确实算做得很对的一件事,这部电影的确无法撑起“中国女排”的名号,这也是电影上映以来,口碑不佳的原因。

我们先抛开《姜子牙》、《急先锋》、《我和我的家乡》这些电影对于《夺冠》票房的争夺,就“中国女排”这个金字招牌,以及“女排精神”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按理说,打破《八佰》30亿的票房纪录,完全不在话下,之所以这部电影的票房失利,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本身,故事没有讲到国人心坎上。

《夺冠》票房不佳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三点,这是电影票房不佳的主要原因。

1.纪录片的叙事风格,篇幅较长,观众很难跟上电影的节奏。

《夺冠》整部电影135分钟,整部电影前半段看着像是郎平的传记片,看着让人昏昏入睡,前面一个小时,介绍老一辈女排的拼搏精神,主要的着力点在郎平和陈忠和两个教练的成长史身上。

诚然这两位教练对中国女排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是中国女排的两个代表性的符号,但是中国女排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一两个关键的人物身上,是这一批女排人敢于拼搏,不轻言放弃,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导演将几个关键点的时间轴给排出来了,但是电影前面一个小时很难让观众感受到老一辈女排的精神,她们又是怎么将这个精神传承到新一代女排身上的。

80年代夺得五连冠的女排,是在艰苦朴素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站在了世界之巅,她们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人,是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象征,不仅仅是赢得比赛那么简单,但是导演并没有将这些元素给展现出来,而更多的笔墨放在电影的串联人郎平和陈忠和身上,这也难怪为什么电影改名叫《夺冠》,而不叫《中国女排》了,这部电影如果叫《郎平传》,或是《中国女排教练》比电影更加贴切一些。

2.电影无论从台词或是剧情都过分煽情,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夺冠》这部电影的素材一定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如果导演用真实的笔法去刻画国家队女排最真实的一面,那一定是最生动,最感人的,

但是导演却刻意用煽情的手法,去描写郎平和陈忠和的心心相惜,描写郎平是如何力排众议,看完电影就一个感觉,郎平是一个神,是她将中国女排从一个二流队伍,重新带到了奥运会世界之巅。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郎平对于中国女排的贡献和牺牲,她受到的指责和非议,她带伤帮助中国女排走出低谷,这些都是她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历史。

但是导演并没有就女排队员背后的故事,队员对于夺冠之路的辛苦付出,做过多篇幅的展开描述,就感觉这部电影内容看似比较丰富,但确实内核又比较空洞。

3.电影故事线较多,层次感不明确,让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电影后半段表面看似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并没有让人心潮澎湃的感觉,还是因为这部电影叙事手法看似像纪录片,但又让人感觉缺少真实感,层次感又不明确,难以让人引起共鸣,所以导致口碑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说白一点,就是女排夺冠的故事,说起来和想起来都令人激动无比的事情,但是看了电影,却感觉平淡无奇,这就是拍真实故事改编比较难的地方,这一次陈可辛导演并没有跨过这个鸿沟。

4.女排精神是什么?看完我们并没有答案!

《夺冠》电影从始至终,演员口中,观众心中,所要追寻的答案,就是“女排精神”,看电影之前,我们心中的女排精神,是不服输,不放弃,敢于拼搏的精神意志。

看完《夺冠》电影,感觉这部片子是郎平一生传奇的回忆录,还有她的好朋友和搭档陈忠和的二三事,女排夺冠的事情摆在那里,导演也做了呈现,但是却并没有触碰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期待,谈不上失望,但也无法燃起心中那团火,这和那些经典的体育电影还是差了很多。

建议大家可以看看短片《永不言弃》,还有电影《绝杀慕尼黑》,这些电影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是他们能成为永不褪色的经典,说明它们触碰到了观众心里关于体育精神,拼搏精神的那份崇敬之心,然而《夺冠》没有,所以它也注定成为不了经典。

以上是是我看完《夺冠》电影,发表的一点浅显的感受,不知道和你的观点是否一致,欢迎大家留言讨论,看看咱们的观影体验是否一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9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