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一部只有3个人物的老电影,把婚姻、阶级和国家的关系讲清楚了

一部只有3个人物的老电影,把婚姻、阶级和国家的关系讲清楚了

《水中刀》是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年仅27岁的波兰斯基凭借这部处女作引起了世界影坛的高度关注, 该片斩获了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1964 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多项大奖。

《水中刀》是一部既简单又复杂的电影。“简单”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简单,就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和一个年轻人在一个帆船上的故事,可谓是极简主义的代表。“复杂”则是因为波兰斯基在电影里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正如英国权威电影杂志《Total Film》所说:《水中刀》是一部“象征化的心理分析剧”。而波兰斯基自己在电影上映30年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年轻的自己要表达的太多,“稍微失去了些节制”。

可以说,《水中刀》的场景、人物设计、细节的设定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遗憾的是,波兰斯基从没有详细解释他在电影中表达的那些主题究竟是什么,他认为这是属于观众的乐趣。因此,本文试从婚姻、阶级、国家这三方面来解读这部典型的“多义性”电影。


01 第一重隐喻:脆弱的人际关系和婚姻关系


在这部只有三个人的电影中,婚姻关系是整部电影最直观、也是最浅显的隐喻。

婚姻的介入和对抗。步入中年、事业有成的体育记者和年轻美丽的妻子,从电影的一开始就争吵不断、貌合神离。中途搭车的年轻大学生打破了这种平衡,也使夫妻两人对婚姻有了重新审视的机会,男人在年轻人面前宣泄自己的成功、成熟以及婚姻的主权,女人则在一滩死水的婚姻中意外找到一种心理寄托,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权力、成功、美色都是无比渴望的东西。

情感上的微妙变化是随着剧情递进产生的。起初,女人对那个寒酸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只是年轻人因为外貌对女人有单方面的好感和羡慕。但是了解深入,丈夫的俗气和纯真的年轻人相比,使女人的情感产生了倾斜。当丈夫和年轻人发生争斗,丈夫对落水的年轻人见死不救,激发了女人天生的同情心和保护欲,女人和年轻人真正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系,进而有了情欲的冲动。

波兰斯基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篇幅模拟了一段婚姻关系变化的过程,电影把这种三角关系放在车、船这种狭小的封闭空间内,用镜头语言展现冲突和对比,比如有一个镜头是两个男人在前景里玩“刀插指尖”的游戏相互试探,对话充满挑衅,而远处是妻子愉快地在海水中玩耍,三人之间刚好是三角构图。影片通过这种大大的前景人物和小小的后景人物形成不匀称感,更加突出的象征婚姻关系中的介入和对抗。

“水中刀”寓意婚姻危机。刀是三人上船后后反复出现的道具,一共出现了6次,最后一次是男人故意将刀扔进水里。这时,“水中刀”的第一层寓意呈现出来:刀掉落水中,划开的平静水面,正如划开了这对夫妇之间那层心照不宣的阴暗面,揭示了他们的婚姻危机。从刀掉进水中以后,这段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后来妻子与年轻人发生了关系,背叛了丈夫。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电影最后,妻子向丈夫承认了她的背叛,而丈夫却不相信那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能打败自己。

“水中刀”这种寓意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镜花水月”,表达一种不可捉摸的虚无。波兰斯基曾在自传里写到:“当我追忆自己遥远的过去,真实与想象的界线总是那样令人失望地模糊和混乱。”生活中的真真假假、婚姻中的虚伪与欺骗,都是一种模糊和混乱的状态,人生一世,下一个瞬间就是一种无法预期的可能。


02 第二重隐喻:阶级之间的隔阂和对抗


“水中刀”的第二重隐喻,是不同阶层之间的较量,这种对抗既表现在男人和年轻人剑拔弩张的关系上,也暗藏在电影的一些细节之中。

阶级之间的隔阂。作为先富者和特权阶级,男人让年轻人搭车和上船,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力量和权威,是一种上层阶级的傲慢和虚荣。年轻人非常清楚男人的目的,但仍抵挡不住诱惑上了船。面对来自男人的蔑视,年轻人说:“我不是流浪汉,不是码头苦力”,男人则进一步讽刺:“你是个懦夫”。对于中年夫妇生活的琐碎和平庸,年轻人毫不遮掩地袒露了嘲笑和讥讽:“我看透了你们这种人,小汽车啊、游艇啊,咖啡馆啊,还有大房子。你懂得生活是什么吗?”女人则回应他:“其实,你真心想变成我丈夫现在这样。你只要有足够的野心,你早晚会变成这样。”三人对他人的生活都只是盲人摸象,凭借着主观印象下结论、贴标签,阶层之间的隔阂和沟通问题可见一斑。

权力冲突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阶层更替的循环。电影中权力和地位的争夺是通过男人和年轻人之间持续不断的对立与冲突来表现的。刀成为了这种权力争夺的道具,年轻人说:“刀在树林中很派的上用场,但是在水中,刀就没有什么用了”,这体现了他的弱势地位。直到这把刀可以在暴风雨来临前割断帆绳,让船免于倾倒,年轻人才似乎夺回了一部分话语权。当越来越失去自信的男人将年轻推入水中后,年轻人假装不会游泳,躲在漂浮物后制造出失踪的假象,夫妻二人就此产生了激烈的争吵,丈夫一气之下跳入水中游走。

表面上,年轻人赢得了和男人之间的争夺,但是女人说年轻人“你其实和我丈夫没什么区别,将来你也会变成他那样”,并不单指年轻人终将有一日会和男人一样取得世俗上的成功,也蕴意着年轻人将来也会变得像丈夫现在这样虚伪和软弱,“一点儿也不比他强”。在波兰斯基看来,各个阶层只是立场、利益不同,掌握的资源不同,但是人性的弱点不会因为成功上升到更高阶层而消失,反而因为追求更多利益变得更加虚伪和贪婪。

所谓水中刀,既是刀能划开水面,但是水最终会淹没刀。


03 第三重隐喻:一个国家的何去何从


《水中刀》诞生于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前期的波兰。在这一时期,整个世界的格局处于变化当中。作为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的波兰,他们的政治与经济都已经不堪重负,整个国家百废待兴,各种文化思潮涌动,民众焦虑感与日俱增,而这部电影就是在波兰政治经济贫弱、文化体制混乱之时问世的。

因此,不难看出,影片中的缆绳和船都是波兰斯基对自己的祖国——波兰的政治隐喻。舵柄和缆绳分别隐喻国家的控制和牵引。

年轻人在用缰绳在地上拉船时觉得非常不公平,他觉得掌舵是一件并不难的事。当夫妻两人在水中游泳时,年轻人试图操控这艘船。但是他控制不住,船在原地打转,控制方向的缆绳在空中甩来甩去。男人在水中追船,终于艰难爬到船上,他把这年轻人推到一边,重新掌握了船的控制权,船平稳下来,但年轻人的自尊心遭受了很大的挫败。

这段情节隐喻了波兰上世纪60年代的政治氛围,老一辈和年轻人政治上的分歧越来越大,男人代表的掌权阶级想向左走,而年轻一代则倾向往“右转”,一方代表了保守主义,另一方则是自由主义。年轻人单纯的想法与经过二战等残酷环境的夫妻俩的分歧越来越明显,年轻人认为“在水里,刀是没有用的”,就已经暗示了没有航行经验的年轻人在船上的劣势地位。他不会掌舵、不懂得拉缆绳、更不懂如何看风向,船对于他而言是不可征服的,最终船也因为他的涉世未深付出了代价。

电影巧妙地设置了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作为故事的高潮,暴风雨来袭时,三个人放下了分歧,作为上层阶级的夫妻邀请草根阶级的年轻人进入船舱内,分享食物、玩游戏,这时是三个人物关系最为和谐的时候。但是当暴风雨过后,三人的矛盾再次激化,甚至发展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造成不可逆的结果。波兰斯基用这种近乎白描式的手法,表达了他的悲观,面对外部入侵或者灾祸时国家各个阶层为了利益而团结,但是之后也因为利益产生了更多矛盾。

最后一个镜头中,车行驶到十字路口时停了下来,一边是去警察局的路,一边是回家的路。夫妻两人将如何作出选择,影片最后并没有告诉观众,正如波兰斯基当时也不清楚,在历史十字路口的波兰究竟要走哪条路,要何去何从呢?

写在最后


《水中刀》1962年在波兰上映时遭到冷遇,罗曼.波兰斯基就此离开祖国并没有再回去过。此后数年,西方评论界认识到了它的独特价值,波兰斯基用其高超的导演技巧探究人性深处的隐秘,细腻地刻画出了人与人之间、阶层之间的猜疑、隔阂和对抗,通过形式多样的隐喻,在最后上升到了一个国家的高度,将戏剧张力拉升到最高点。

将近6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感受得到这部只有3个人物的黑白电影中,那种拷问人心的力量和勇气。

感谢阅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7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