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亲爱的》:新闻改编电影的趋向,看电影背后的社会价值

《亲爱的》:新闻改编电影的趋向,看电影背后的社会价值

新闻改编电影一般是反映现实、关怀现实等题材,通常这些电影的创作者,是想要把社会上一些问题,或者是价值观、文化等传达给观众,让更多人了解现实,得到观众的认同,或者说是聚集群众的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

电影《亲爱的》的故事素材是来源于社会新闻,编剧选用了彭高峰和孙海洋两人寻子故事,并把两个故事复合进行二次创作。影片围绕着两个家庭的冲突和矛盾展开,讲述了一个关于寻子和失子的故事。


从社会新闻到荧幕电影,编剧不是简单的节选和随意的移植。在电影《亲爱的》中,我们看到编剧对“拐卖儿童”行为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多角度挖掘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反映和正视中国社会的阶级差异,使得电影能够多方面反映现实,深化了电影的社会价值。

新闻改编电影的趋向

新闻改编电影和纪录片都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而且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其实区别还是挺大的。纪录片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我们观影的体验就像一位记者,把所见所闻拍了下来。

如《人生果实》记录一对夫妻的生活,还有《海豚湾》记录日本海豚湾发生的事件,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时候为了纪录事件,拍摄的时间也会比较长,有些甚至用好几年的时间去拍摄。

《人生果实》剧照


新闻改编电影则是以新闻事件为素材,进行剧本改编,艺术成分相对较高。我们的观影角度就从记者变为上帝视角,会从多角度观察人和事的变化。剧本也会从新闻事件中挖掘故事,寻求事件中值得讨论的矛盾和冲突,创造更多戏剧冲突,来引发人们思考。

如《我不是药神》中所讨论的矛盾和冲突,就是男主“代购”抗癌药做“救世主”,却触犯法律的行为。而在《亲爱的》所讨论的,就是权利与利益、伦理与法律的冲突。

近年来,新闻和电影的融合创作,使电影更加丰富,而且这些电影呈现的“小社会”,反映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环境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成为很多观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使这些新闻改编电影,不仅有着新闻的社会关注度和话题讨论性,还具备一定的商业性。


通过改编新闻事件来创作电影,是电影行业一种比较好的趋向。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商业角度来看,社会热点新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关注度,使电影奠定了一些观众基础,从而推动电影的票房。

从电影价值来看,观众可以在电影中,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观众改变思想,调整自己的言行,进而改变当下的社会。虽然,现实可能并没有这么理想,电影能改变社会这么夸张,但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让观众清醒地认识社会和人生。

人物形象改编——对女性主义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影片中,编剧对原来新闻事件的人物有不少的改动,如现实中的彭高峰夫妻没有离婚,而电影中田文军和鲁晓娟却已经离婚,鲁晓娟还成为白领阶层。其中,改动得最多的就是被拐儿童的养母高永侠,这本应是观众痛恨的对象,但电影中的养母李红琴淡化功利性,被塑造成一个极具悲剧性的人物


编剧对鲁晓娟和李红琴两个女性人物的改编,是对女权主义的发声和关注。鲁晓娟在丈夫田文军眼中,是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这是历史中男权主义留下来的观念。鲁晓娟,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女性,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拼搏,进入白领阶层,这是对女性独立的一面女权主义崛起的体现。


而农村妇女的李红琴,却表现出女性地位在社会中的失语,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李红琴被丈夫欺骗自己没有生育能力,欺骗她拐来的孩子是跟别的女人生的,李红琴毫不怀疑且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是乡村妇女的愚昧与无知,是传统思维观念女性地位低下的表现。李红琴在无情的法规制度下,她承受着骨肉分离之痛;在世俗的社会观念下,她遭受大多数人的鄙夷。

一个有女性独立意识的人,另一个是在传统观念下生活的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在鲜明的对比下,引发观众对传统社会下女性主义的思考。

记录社会—— “小人物”的心理展现

我们平时看的新闻,往往是偏向叙述事件的整体过程,很少会对事件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究,而电影往往更多关注人物的主观心理感受。《亲爱的》的编剧曾谈到:“我想通过打拐这件事,勾画一个转型时期的社会众相,勾画出人群普遍焦虑、缺乏沟通的状态。”

《亲爱的》在表面上是一个 “拐孩子”的故事,而编剧却复杂的人性挖掘出来,不管是受害家庭还是陌路人,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都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我们看到是社会中“小人物”的生活状态,或者说是人们在极端情况下所表现的情绪,而这些人物的心理通过电影镜头语言来呈现。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人物头像占屏幕很大部分,这是用镜头特写来放大人物的面部表情,使演员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如在影片最后,李红琴被通知怀孕后,通过特写镜头和固定画面,来描述她内心从不接受到悲伤的情感变化。在这些纪实风格下,观众会更多关注人物的情绪心理,而当这些人物的情绪爆发后,观众往往更容易产生共鸣。

从《亲爱的》、《我不是药神》、《失孤》等新闻改编电影发现,这些新闻题材往往是关于人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子女、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百姓所关心的。当电影和新闻融合时,本被时间推进而掩埋的热点新闻,重新被社会关注,从而推动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唤醒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反思,这就是改编新闻电影背后的价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6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