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末代皇帝》:究竟是皇帝,还是囚徒?看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

《末代皇帝》:究竟是皇帝,还是囚徒?看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

文|梦夕辰

《末代皇帝》真的是一部很老的片子,老到播出至今已有30余年,老到影片的色彩已然不够明亮,可是这些依旧抵挡不住这部片子的锋芒。

从古至今,有关皇室题材的电影一直层出不穷,但却没有一部能够像《末代皇帝》那样给我如此大的震撼。

《末代皇帝》也是第一部获得中国政府允许进入故宫拍摄的西方电影,整部电影长达3小时37分钟,由意大利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所执导。

其实说起这个我就很悲观,并且是越欣赏这部电影,我就越悲观,这部电影里涵盖的东西很多,多到我几乎一下子讲不完,不管是从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是从整部电影的构思上,都有太多的讲究了,而这些竟然都是出自于一个西方导演之手。

简单来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悲剧性的一生,但事实上,仅用一句话是无法将这部电影的涵义表达出来的。

溥仪的悲剧性体现在当他只是一个3岁孩子的时候,被迫当了大清的皇帝;当他渴望做一个真正的皇帝时,被迫告知皇宫之外早已天下大变;当他想逃离皇宫时,被迫关在紫禁城内寸步不离;当他抱有一线生机想要"复国"时,却沦落为勾结日本的战犯;当他心如死灰,一并揽下所有罪责时,却没想到有一天竟获得了自由。

溥仪的一生都在被动着向前,当他脱下皇帝的外衣时,真正的他才显现出来。

276年的大清朝,曾经囚禁了他,却也有着他童年乐趣,如今只能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参观的紫禁城,以及他皇帝的身份,一切恍如一场梦,梦醒时,便结束了。

历史的变迁、命运的无奈、人世的无常,溥仪本人,承载了太多。

他是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但又何尝不是历史的囚徒,从皇城到战犯管理所,或许对于溥仪来讲,他所向往的一直都是自由。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溥仪的悲剧命运。

1、 命运悲剧:被操纵下的皇帝之路

电影一开始,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映入眼帘,随之镜头转到1950年的那个冬天,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

在车站的候车室里,溥仪走进一间屋子,屋子里的陈设没有一点生机,就如同溥仪此刻的心境一样,他本想着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却被救了下来,浮现在溥仪脑海中的是他的前半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紫禁城是溥仪悲剧命运的开端,也是贯穿他一生的关键环节,躲也躲不掉,逃也逃不开。

那一年,他才3岁,他一心想要父亲带他回到家中,但是从此伴随他的只有紫禁城的青砖红瓦,他跌下统治地位的时候年仅6岁。

他的悲剧命运来自于他身份的矛盾,他即是大清的皇帝,在历史洪流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但他却没有掌过一天国家政权。

他一心想要逃离皇宫,去往心心念念的西方,却如同身陷囹圄,不得自由。

溥仪真正的成长在哪?在他的乳娘被送出宫的那一刻,将溥仪对于乳娘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依赖全部切断,而他即便是拼命地追在轿子后面,也终究闯不出那一道宫墙。

第二次溥仪要出宫,是因为他的生母死了,他想出宫看自己的娘亲一眼,谁知又被挡了回来。在宫内他是皇帝,可就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早已不是皇帝。就在这里,他把那只养了好久的小白鼠摔死了,死了就不用再被困,死了何尝不是一种自由。

从来没有人问过他的意见,他想出皇宫时,被囚于宫内,在他毫无准备之时,又被迫出宫。当他走出紫禁城的那一刻,城楼上插上一面军旗,所有人都在欢呼,意味着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皇帝制度被推翻了,从此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可是溥仪心里却没有什么波动,他不知道这一切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就像当初他听说自己已经不是皇帝时,嘴里一遍又一遍念着的那句:我不明白。

1924年,溥仪被赶出皇宫,终于以为自由将至,却被日本关东军蛊惑欺骗,企图复国,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元首,再一次身陷囹圄,一关便是14年。

溥仪本来是亡国之君和叛国罪人,最后却又成为了改恶从善的典型,他的前半生命运无疑是富有悲剧性的色彩的,但是又不能简简单单将溥仪这个人定性,这便是他的矛盾所在。

2、 爱情悲剧:封建历史的无奈

溥仪十五岁那年,同时迎娶了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绣,他的婚姻悲剧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婉容相貌秀丽,思想也颇为先进,溥仪对她也有些好感,只是讨厌无法自己做主选择妻子,并且那个时候溥仪还小,对情爱之事并不了解。

后来,溥仪被赶出皇宫,去往天津,婉容竟染上吸毒,并与他人生下孩子。

而淑妃文绣,在出宫之后接触到了外界一些新的思想,不愿意同婉容共侍一夫,顶住了诸多压力,与溥仪离婚,获得了自由。

在《末代皇帝》中只讲述了溥仪的这两位夫人,但据说溥仪一生共娶了5位夫人,与前四位都是悲剧婚姻,而第五位妻子因为是溥仪自己选的女人,二人感情融洽,也算恩爱,在一起度过了五年时光。

遗憾的是,溥仪一生无子。

但是不管溥仪的爱情是不是悲剧性的,也体现出了,溥仪对自由恋爱的向往。

只不过从小和乳妈过于亲密,无论是生理还是心里都对乳妈产生了强烈的依赖,以至于他自己都分不清什么是爱。

自古以来,对历史人物的评说都离不开情感,不管什么时候,爱情都是宝贵的,让人喜,也让人忧。

3、 社会悲剧:历史变迁中的个体挣扎

溥仪的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五四运动,军阀割据,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一系列历史事件。

或许有人会说溥仪幸运,因为没有几个人能亲身感受历史,但是一个出生在封建社会的人,要一步步走向共和,一个自小受西方观念影响的人,要在改造中一点点转化自己的思想,一个被人伺候惯的人,要在工作中获得衣食住行,这个过程的复杂与艰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在战犯管理所中,溥仪被要求交代自己的罪行,他一直生活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里。从他的回忆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溥仪的回忆也是有选择性的,他更愿意回忆起一些对于他来说美好的记忆。

他的第二位老师庄士敦与他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一方面将一些西方的观点传递给溥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这些看客的心里一丝丝安慰。

在庄士敦的陪伴下,溥仪学会了骑自行车,戴上了眼睛,希望能够自己做主成了婚,不想再逃跑而是要反抗,所以割了辫子,将太监全部遣散,学会了打网球。

虽然溥仪在之前一心想要逃出皇宫,可是冯玉祥违背优待清室的条约,将溥仪赶出皇宫,这是溥仪不能接受的。

没有了权利,又被挖了祖坟,溥仪与国民政府讨公道,却一无所获。所以他想要复国,更想要报仇,在对国民政府绝望的时候,日本对溥仪又拉又捧。

溥仪同意了,1932年,溥仪从天津去了东北,成为了傀儡,这也就有了"叛国罪"。

对社会的不满,也是造成溥仪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在战犯管理所中,溥仪回忆自己去东北这一段记忆时是说,日方绑架了自己,他知道这不是事实,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也不想承认自己叛国,他觉得自己那个时候是身不由己吧。不是日方绑架了他,是社会现实绑架了他,可说出来,谁又能信呢?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一些,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很多悲剧性的作品中,其中的社会背景无一不发生在动荡之时。新旧交替的时代,旧事物总是要被新事物所取代,你不甘也好,意图改变也好,难免不受到冲击和碰撞,人的命运便不由得自己了。

如果可以选择,溥仪也宁愿待在那深宫一辈子吧。

若是他真的在那悠悠高墙之中一辈子,也就没有今天的《末代皇帝》了。

变迁不管要经历多少波折,总归是前进了。

结语

溥仪的苦难、挣扎、抗争、反省和转变引发了巨大的悲剧感,我们在为其叹息的时候,其实也能从更深的层次上感受到人世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相比于幼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生活的暗淡与囚困,溥仪晚年的处境还是比较平顺的,他也接受了自己,接受了时代。

在影片的末尾,溥仪去到那个曾经的家,曾经的牢笼,如今却只能买票才能进入的地方。

面对问他是谁的小男孩,溥仪笑着说:自己以前就住在这里。并且从太和殿的龙椅背后拿出了一个蛐蛐笼子。

这个笼子第一次出现是在溥仪登基的那天,这个笼子困了他太久,如今终于可以放下了,这一刻,他才是真的自由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溥仪的悲剧命运不单单是他个人的,其背后蕴含着社会矛盾和历史矛盾,一切都不可避免,既让人唏嘘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梦夕辰,教育学硕士,高考报考志愿填报师,学业规划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特殊教育教师,一直在提升自己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67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