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勿忘军营高风尚 常忆战友似海情——观电影《芳华》随想

勿忘军营高风尚 常忆战友似海情——观电影《芳华》随想

文/殿生

很久没有追剧了,趁着和女儿一起吃晚饭的当儿,坐在沙发上饶有兴致的观看了很久以前就想看的电影《芳华》。之前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批判电影《芳华》的文章,作者似乎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作家,文章言之凿凿,煞有介事地批判《芳华》如何丑化我们的文艺女兵和影片的主人公,作者甚至还翻出了影片主创人员编剧、导演的私生活和经历说事,对此观点我半信半疑,当时就想,朋友煞费苦心向我推荐的电影怎么会这么差劲?有机会一定好好看看。可是,当我看完影片最后的几句旁白的那一刻,我发自内心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多么好的一部电影呵!”

说一部电影好必然有好的道理,好在哪里呢?电影《芳华》是严歌苓小说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带有浓厚的个人自传色彩,影片中的女兵萧穗子原型,即是作者本人,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记述、回忆了当年的文工团生活。首先,影片快结尾的时候,主人公因为自己的工作车被联房队员扣下,还要罚款一千元,面对敲诈一样的处罚,男主人公刘峰坚持要看看他们的相关规定条款,结果遭到了群殴,他被如狼似虎的几个联防队员按倒在地,他的假肢被打掉扔在了一边,这时站在他身边的女战友郝淑雯看到这一幕,上前捡起了假肢,哽咽着爆了粗口,骂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同时质问他们;尽然敢打残废军人,战斗英雄。看到这里,一旁的女儿很惊讶的“呵耶”了一声,不解的望着我,那目光似乎是在问我;天使一样美丽的文艺女兵,怎么会骂人呢?虽然女儿已经27岁,和我一样,都是接受了所谓的正统教育成长起来的,并且还是一名幼儿教师,但是面对这样的情节还是有点惊讶和意外,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看惯了那些程式化、脸谱化、概念化的影视人物和故事情节,面对突然出现的超写实的故事、人物感觉不适应,艺术来源于生活,客观的说,影片没有什么豪言壮语,通片的叙事结构就是平凡人平凡事,可是看起来确是那样的真实,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不仅仅没有感觉到惊讶,反而觉得这样的处理恰到好处。面对流氓一样的联防队员近乎敲诈勒索般的处事方式,女兵骂的解气,因为当她捡起战友的假肢的那一刻,在她看来,那不是假肢,那就是绝境逢生的战友的血肉和被践踏的人权、自尊,更是战友受伤破碎的心,没有什么比看到阔别多年、挚爱的战友,拖着残疾的身体艰难的讨生活,竟然被肆意欺侮更让她义愤填膺的了,我们的女兵也是血肉之躯,是人而不是神,只有这样的描写才是丰满的、真实的。

影片的另一个亮点是对人物的特殊描写,通过身边战友们背后的议论和嘲弄反衬出主人公刘峰的任劳任怨的“活雷锋”形象,他的行为不是什么主观故意,恰恰是骨子里特有的素质,乐于助人的美德。生活中,很多人面对平凡人的付出、爱心行为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应当,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更有“口米养恩,斗米养仇”的古训。如是,很多老实人、善良人被欺侮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习惯了沉默,习惯了成为看客,习惯了冷漠,习惯了别人对我们的默默付出,以至于当主人公被误解、被冤枉、处分的时候,人人避之犹恐不及。

人之初,性本善,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当影片进行到文工团解散前夜的那一场别开生面的聚餐,当那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送战友》(原名《驼铃》)唱响的时候,当朝夕相处,习以为常的战友即将分别,天各一方的时候,方才感到是那样的悲伤、不舍,那样的痛彻心扉,原来,每一个文工团员,每一个战友都是那样情深义重,那样的亲密无间,滚烫的泪水和浓烈的杯中酒诠释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勿忘军营高风尚,常忆战友似海情”。

影片的结尾部分,主人公刘峰的一段话意味深长,当女战友何小萍问起他:“这些年你还好吗?”主人公用他那饱含沧桑感的语气回答:“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啊?看跟谁比了,要跟躺在陵园里的这些弟兄们比,我敢说不好么?”多么旷达的感悟。生活中,我们就是缺少对比和辩证,所以常常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人生就像一幅风景写生,同样的事物,当你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时候,你所看到的色彩关系和光感是完全不同的。人生更像小马过河,你从别人口中得到的答案和亲身经历得到的真相永远是有差距的。

自建国以来,诞生了很多反应人民子弟兵英雄事迹的优秀影视作品,有像《南征北战》、《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那样的全景式、史诗般的鸿篇巨制,也有《英雄儿女》、《上甘岭》、《亮剑》一样的铁血军魂,更有描写新中国第三代军人解放军真实战斗生活的作品如《自豪吧,母亲》、《年轻的朋友》、《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长排山之战》、《蛇谷奇兵》等等,但是这些都是表现他(她)们战争年代的生活,记录我们的子弟兵和平时期的命运、生活的作品相对较少。在快餐文化泛滥成灾,雷人剧、抗日神剧大行其道一阵子之后,电影《芳华》像一首清新脱俗的小诗,更像一杯沁人心脾的清茶,在电影艺术的万绿丛中脱颖而出,带给了我们新的感知、新的视角、新的思考。

电影《芳华》本是预计在国庆档上映的一部电影,经历了多次撤档之后,直到2017年年底才算是正式上映。而这期间电影的内容很多地方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了解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其实都清楚,《芳华》在最初在多伦多电影节的时候播放的版本是146分钟的,但是当电影上映的时候,电影正片却只有136分钟,除了删减的其他片段,后面那段对刘峰战后潦倒生活的写照也剪掉了,本段虽然不影响剧情,但是还是像何小萍高原独舞那一段一样,少了之后对整体电影的艺术性来说小有缺憾。但瑕不掩瑜,尽管如此,电影《芳华》仍然是一部优秀电影人用心血打造的精品力作。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影片结尾的一段旁白是这样的:“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感叹、唏嘘和思考。

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可以写好的也可以写坏的,可以写美的也可以写丑的,在对立中去拓展生命的魂美和人性的高洁,是艺术工作者毕生的追求,电影如此,文学亦然。整部影片既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宏美背景,又散发着人文情怀,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让全社会都来关注那些曾经为保卫祖国流血流汗又流泪的人民子弟兵,他(她)们才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她)们的芳华岁月,如影片主题歌唱的那样:“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6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