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海王》的成功,未必是件好事

《海王》的成功,未必是件好事

旧文搬运(2018.12.22)


一如漫威的每部电影宣发时都被冠以“有史最佳”,DC的每部电影都得负责“拯救系列”。除了内容不够欢脱,连初衷都显得格外沉重。

《蝙蝠侠大战超人》须揭开“宇宙”序幕,未引进国内的《自杀小队》全线崩盘,《神奇女侠》旨在力挽狂澜,重头戏《正义联盟》又波折不断……对标“漫威电影宇宙”的“DC拓展宇宙”自立项起就一路风雨飘摇。

直到《海王》。口碑票房双炸,国内首周末票房6.5亿,上映10天破13亿。豆瓣评分一度达到8.5,至今也维持着7.9的高分。

没人期待和预料,《海王》能拍成海洋版阿凡达,能混进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类型片元素,能展现不少让人惊呼的场景,能让solo电影在表层如此丰满绚丽。特效+人物,的确最容易抓住普通观众,让这两点尽可能出色,至少不会被市场冷待。

然而也无法忽视,那些节奏和镜头甚至pose的精确编排,就像用大数据调研出的肾上腺素分布图一样,充满了流水线控制色彩。

最令人担心与值得可悲的,从来都不是一两部电影“不好看”,而是“异质性”的缺失。

硬币两面:DC与漫威间真有鸿沟?

作为半个多世纪前就各据一峰鼎足对垒的两家行业巨擘,DC与漫威的恩怨情仇、相爱相杀从未止歇,商业上针锋相对,创意上相互“借鉴”,都经历过技术大潮的冲刷,一度沉入谷底又攀上巨木再次浮起。纸质出版生意渐衰,两家又在小荧幕上一较高下,至世纪之交,当电影工业的科技水准足够让幻想奇思变为现实,足够让超级英雄们在大银幕上绽放异彩时,主战场理所当然再度移址。

原本,DC才是更“好命”的那个。它早被时代华纳收入囊中,丧失一定自主权却也靠山稳固。Marvel却沦落到不得不靠狂卖版权聊以维生。后来漫威是如何铺长线养大鱼、如何开创能载入影史的“电影宇宙”模式、又如何被那只看似人畜无害的微笑脸“米老鼠”扶植,已有浩如烟海的梳理文章。这里只需回忆一下,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因电影而最被我们熟知的两位角色:蝙蝠侠与蜘蛛侠,各自分挂何名即可窥见一斑。

蒂姆·波顿与乔·舒马赫各执两部的“蝙蝠侠四部曲”,根正苗红的DC出品,华纳制作。

享有盛誉、开启超级英雄电影新纪元的托比·马奎尔版“蜘蛛侠三部曲”……索尼作品。

(P.S.漫威的版权仍然分散,现在蜘蛛侠的版权也还是索尼的,X战警的版权也还是福斯的,但影片宣发时,会通通冠以误导性极大的“漫威电影”。实则一种为自产自销,一种是荣誉挂牌。虽然随着索尼玩砸《超凡蜘蛛侠》求合作,迪士尼收购福斯,未来将更扑朔迷离。但至少现阶段,如果问谁你喜欢哪部“漫威电影”,还一通答《毒液》《死侍》,并认为它们和《复仇者联盟》一回事的,拿出电影票呼他丫的。)

虽然旗下许多角色在设定上友好互抄,极度相似,闪电侠vs快银,绿箭侠vs鹰眼,超人vs哨兵,达克赛德vs灭霸,丧钟vs死侍,海王亚瑟vs海王纳摩……但本质上,两家的代表风格迥然相异。恐怕也没谁能总结得比突破次元壁的贱贱更直接了——

而这种风格差异,寻根溯源,是由角色设定所导致的。漫威旗下人气最高的英雄们,很多本是平凡的普通人,获得超能力后会经历困惑、喜悦、迷惘、担当,体现出一条清晰有起伏的成长曲线。美国队长、蜘蛛侠、钢铁侠、甚至雷神莫不如是。如果真的每个人幼时都有超级英雄梦的话,这种渐进式的小切口故事,无疑更能让观众代入,产生亲切感。

反观DC旗下的英雄们,从一开始就端坐于高高神坛了。要么血缘不同凡响,如海王、神奇女侠;要么简直有如上帝降世,如超人;要么身份职责超出地球范围,如绿灯侠、火星猎人;哪怕后天转变,能力也被设定得过于逆天,如闪电侠、钢骨。即便最特殊的蝙蝠侠,能以肉体凡胎之躯不断行惊为天人之事,不也在从另一个极端接近“神”么。

设定如此,就没办法制造小打小闹合家欢式的戏剧冲突了,一方面视角必须放得更为宏阔,另一方面内心的挖掘也必须更为深入,于是DC的英雄们便一直在思考人性与神性,战争与和平,种族的分隔与联合,文明的碰撞与存续,世界的放任与引导……等等诸如此类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当故事与人物的张力被投射到更宽幅的画卷上,“黑暗”、“苦大仇深”之感也就成了必然之果。

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DC的角色有距离感、不真实、不理解、没意思,回归设定都能得到解答。比如去年口碑尚可的《神奇女侠》就有不少指出执拗、圣母的批评之声,不妨看看豆瓣获赞数第三(4600+)的一条很具代表性的短评:

“大爱无疆”、“没有改变”、“成为英雄前先成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物”、“笑点不多”……一点没错。这些“缺陷”,其实本就是DC人设的“特色”。他们根本不需要努力去“成为英雄”,那是天赋使命。不难发现DC的故事经常在讲的,是“要不要做英雄”,“做什么样的英雄”

再看电影改编。把黑暗色调挥洒到极致,又往其中注入强烈个人特色的,有扎克·施奈德的《守望者》,也有难以逾越的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

早在2006年,拍了《超人归来》的华纳就有打造系列IP的打算,然而上述两种优秀独立作品之后,又是路途舛折,《绿灯侠》的失利更是让漫改计划直接叫停。2013年,漫威的拐点作品《钢铁侠》5年之后,扎克·施奈德拍摄了《超人:钢铁之躯》,此时老对手都已经完成了“复仇者集结”,“电影宇宙”模式风靡全球,势头甚至盖过了华纳曾经的王牌“哈利波特”系列,DC被彻底甩在身后。又5年后,《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前夕,华纳与DC才正式喊出“拓展宇宙”的口号,以至于当时很多观众对视而懵:啥?这已经是“DC宇宙”的第二部作品了?

十年的距离靠一部电影弥补,难度可想而知。但起初,DC还是按照自己的步调,处处与漫威不同(尽管事后的混乱重启证明,那也许只是单纯地急功近利)。漫威先铺单人电影再串联汇拢?那就先让王牌登场对战、再引出个人。漫威活泼轻快逗趣好看?施奈德一如既往慢调沉闷细腻暗黑。

结果头炮打成了哑炮。DC急了,计划骤变,才拍了两部个人电影(准确来说就一部),就火急火燎地推《正义联盟》上线,中途更换导演,让《正义联盟》成了最食之无味、自我冲突的四不像,这记追身炮,更哑。

其实自打《蝙蝠侠大战超人》后,DC刚拼上两块积木的宇宙就乱套了。超级英雄电影市场这块大奶酪里,两种风格所形成的对立平衡,就一点点在被蚕食、打破。

类型迷局:超英电影的下一步是?

如果你沉潜下心,看过《BVS》长出3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可能更能理解遗憾之所在。这30分钟竟让它的观感截然不同、远比影院版出色,至少也是一部内部自洽、风格饱满的作品。

若抛开单作未获应得评价的愧憾,《BVS》后的断层,对整个系列而言,掀起了两股更深远的余波震荡。

第一,漫威总裁凯文·费奇对系列每部作品都有一定话语权,于是漫威10年20部总体保持着调性一致。下面也会提及这虽然有利有弊,但怎么也比DC东一枪西一弹的混乱章法强出太多。对比起来,华纳高层对电影的干预,简直是灾难。

于是在《正义联盟》里,我们看到了施奈德式的精致油画镜头与乔斯·韦登漫威思维指导下的幽默搞笑,进行了一番堪称诡异的捏合。

尽管扎克·施奈德之于DC,地位从未达到公司总裁的程度,但混乱黎明之前的漫漫黑夜中,最接近风格统一的的确是他所执导的两部影片,以及《正义联盟》里闪现而过的吉光片羽。

第二,扎克·施奈德的叙事办法与运镜手法,刚好与漫威电影宇宙调性相反:一明一暗,一快一慢,一种追求轻松娱乐之效,一种乐于营造磅礴肃穆之风,一种像星爵的舞技、唐尼的嘴炮般汩汩流动,一种如小丑的微笑、老爷的嘴角般娓娓缓滞。诚然他的节奏、画面有人喜欢有人排斥,也无分高下,但对“超级英雄电影”这一类型整体而言,对市场的多元度而言,有两种风格可供影迷挑选,怎么都好过放眼望去全是一个模子吧?更何况,这种差异,是在漫画时代就确立下的。

像《正义联盟》开场那几分钟的“无希望世界”,《Everybody Knows》旋律渲染下惊艳扎实的蒙太奇叙事,不会在任何一部漫威电影里找到。

但现在,你也可以看到蝙蝠侠与闪电侠拌嘴调笑。

内:自身风格紊乱,外:丧失对照特质。这双重迷失DC至今没能解决。

最新作《海王》当然在水准以上,该夸的开篇就夸过了。同时也已提及,就连哪里该炸、哪里该吻、哪里该定格摆造型都算得分秒不差。精准工业制品成分还是远大于作者电影成分。但它的成功,却可能会让一向方针不明、市场优先的华纳高层更加笃定:节奏快、有笑点、视效绚、主题薄……果然,才更吸金啊!那后面的《沙赞》《正义联盟2》,他们会怎么拍呢?

如果一种模式兼有票房口碑,模具就被用到同一世界观下的其它产品上,自身愈发成熟,也愈发趋同——这是漫威,已经走过的路。

从最新一部向前倒数,《蚁人2:黄蜂女现身》《复联3》《黑豹》《雷神3:诸神黄昏》《蜘蛛侠:英雄归来》《银河护卫队2》《奇异博士》……除开《复联3》特殊一点,剩下所有,回头细细咀嚼一番,看完后的观感,整体呈现的风致,有很大不同么?

推翻刚建立的框架,根据市场导向,不断摸索哪条途径最能“成功”,这是DC,正在走的路。《自杀小队》《神奇女侠》《正义联盟》《海王》……一部部拍下来,难道观感和元素,不是正在一点一点靠近漫威么?

如果,两条最宽阔的大道,也露出了合流之势。对影迷及对题材本身而言,幸是不幸呢?

甚至,不觉得有些可怕么?

金庸与斯坦·李两位老先生都在这个冬天离世,西方的超级英雄电影的确与东方的武侠题材有几分类同,让幻想变为可视,让成人拥有童话。但又不该仅止于此,就好像年月洗涤后再去阅读“射雕三部曲”,武功招式带来的吸引力外,一定会获得别的思考与养料。

恍然你会发现,已经十年没再出现过像《守望者》《黑暗骑士》那样的超级英雄电影了。接近的,大概只有作为谢幕之作的《金刚狼3》了。

故事本体层面,超英题材无非是“英雄”与“反英雄”之间的来回拉扯。英雄们轮番上阵,反英雄们偶或搅局,顺便诞生一两部时代之佼佼者。风格特质层面,最近就连标榜“反英雄”的电影竟然也开始口味趋同了,毕竟……它们不是漫威的就是DC的。

而在漫威时代之前,超级英雄电影各自面貌不一,除前文已提过的《蜘蛛侠》三部和《蝙蝠侠》四部,还有李安版的《绿巨人》,老版《X战警》三部曲,乃至《地狱男爵》、《刀锋战士》、旧版《神奇四侠》、《超胆侠》……这其中很多水准不高,评价很低,是一段未经规整、野蛮生长的时期。

漫威的横空出世,无疑在多个层面给题材、给行业立起了标杆。突然觉得,这种变化,就仿佛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彻底爆炸的前后之别,在那之前,一切尚处萌芽,四野有散布的星火;在那以后,技术蓬勃发展、信息碎片化、审美轻量化——超英电影同样如此。它们也和自己所处的整个时代一样:获取更加便利,数量逐年增加,体验却未见得更加多元,同时可能也遗失了一些只存活于旧时代的,或许同样珍贵的东西。

+

最近一个想法也会时常钻进我脑袋里,这会不会也是一个“看山是山”的三阶段渐变过程呢?每个超英爱好者、漫迷、影迷,早年定然都是海量搜刮同类题材,来者不拒,只求爽快、欢愉,得到酣畅的满足。过了些年,年龄长了,审美变了,眼光腻了,开始渴求得到一些更深层的碰撞,太阳之下无新鲜事,形式的革新与艺术感的渲染更能唤醒激动。倘使再过若干年,有没有可能又复归,什么都不想,只感受最原始最纯粹的乐趣呢?

谁知道呢。


个人公众号:但丁的船(Dante-Ark)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