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波兰斯基的艺术和人生!

波兰斯基的艺术和人生!

提起波兰斯基,评价完全两极分化。

一方面因为的他的电影才华,引得无数影迷为之狂欢;

另一方面,波兰斯基身陷性侵女童丑闻,直到现在,依旧是美国政府的通缉犯。

左边的人永远无法动摇右边人的观念,右边的人也对左边人的建议充耳不闻。

很多为波兰斯基辩护的人总说:艺术和个人生活应该分开。

我觉得不然,这两者加在一起才造就了波兰斯基的艺术人生

罗曼·波兰斯基从1962年开始拍电影,一直到现在,依旧活跃在影坛的第一线。

在观赏了一部分波兰斯基电影之后,我对他的电影和人生有了一个自己的认知。

今天就简单地聊一聊!

波兰斯基在电影的叙事上,前面铺垫很长,但后面并没有反转。

一般来讲,前头铺垫很长的电影,后边都会有反转,这样,才能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但波兰斯基的电影不是这样的。

典型的代表就是《罗斯玛丽的婴儿》。

如果你不看电影简介,你一定会觉得电影里肯定有猫腻。

可是,看到后面,还真就是“鬼怪作祟”。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部电影,波兰斯基被极端邪教势力盯上了,最后发生了妻子被杀的惨案。

1994年的《不道德的审判》也一样。

刚开始被认定为凶手的那个人,到了后面,他真就是凶手,真是一点反转都没有。

其实,这一切的不同都源于波兰斯基的电影观点。

他从来不是想要通过反转来让电影更有看点,他往往是通过讲述故事传递给观众某种信号。

我们以《怪房客》为例。

跳楼的两个人都是异乡人,前者叫西蒙·周,一看这个姓氏,很明显是一个东方人;而波兰斯基饰演的主人公则是波兰移民。

《怪房客》只是借怪力乱神来讲移民问题。

移民们在一个新的国家,处处受到排挤和歧视,天长日久,自然就对周围人渐生嫌隙。

《怪房客》里的主人公长期处在这种压抑之下,最后精神崩溃。

换个角度来讲,《怪房客》也是一个讲抗争的故事。

这也正是波兰斯基电影的一大特色,主人公往往是一个人对抗世界。

这里的“对抗”有两重意思。

一是主人公因为个人或者社会环境的原因,“被迫”与世界对抗。

前面提到的《怪房客》,还有《冷血惊魂》就是典型的代表。

这两部电影其实很像,都是迁居别处的异乡人,都或多或少对这个地方有距离感,再加上个人的情绪问题,于是在他们的眼中,所有人都是坏人。

别人交头接耳一下,他们就觉得是在议论自己;别人只是亲切的关心,他们总觉得是要图谋不轨。

他们幻想出了许多假想敌,并且为了这个不断斗争。

最后,《怪房客》里的主人公塔尔科夫斯基从高楼跳下;而《冷血惊魂》的女主角则精神彻底崩溃,在杀害多人后,自己也走上了不归之路。

第二重“对抗”的是指主人公为了信念和正义,主动与这个世界战斗。

他最近的电影,就是那部拿下第45届凯撒奖最佳导演奖殊荣的、引起轩然大波的《我控诉》。

一个法国军官为了信念、为了正义,站在了与之毫无关系的犹太青年一边,不惜与整个法国军方为敌;

再往前倒,2010年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的《影子写手》。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枪手,当他发现了他的雇主、也就是前任首相杀人的证据时,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正义的一边,开始了自己的调查。

还有《第九道门》也一样,更不用提那部大名鼎鼎的《钢琴家》了。

这种与世抗争的精神,我想应该是波兰斯基幼年时,在纳粹集中营里感受到的最真切的感受吧。

——被欺压着,也抗争着。

你能说他的电影和他的生活完全是脱离的吗?

在现实生活中,波兰斯基因为欲望被指控性侵女童,他的电影关于爱情与欲望讨论很有意思。

现在的普通大众总是很好奇,为什么娱乐圈这么乱。

除了有资本名利的角逐之外,艺术家往往对于个人品德看得不是那么的重要

波兰斯基也是如此。

他有两部电影《苦月亮》和《穿裘皮的维纳斯》,把他心中爱情和欲望的关系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总是希望追求极致的爱情,倘若一份爱情到了极致,又会是怎么样呢?

一个字:苦。

《苦月亮》里的两位伉俪就是这对“苦”命鸳鸯。

因为在公交车上“多看了你一眼”,于是两个人就走到了一起。

刚开始爱的天崩地裂。

可某一天,男方突然提出了分手,他说,“我不想因为一棵大树而失去整片森林”。

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们都以互相折磨的方式爱着对方。

看完电影我就在想,其实爱情的方式不止一种,你能说他们之间的那种情感不能称作爱情吗?

《穿裘皮的维纳斯》在尺度上没有《苦月亮》那么大,但它的优点在于提出了很多让人值得深思的话题。

我看完《穿裘皮的维纳斯》,脑中蹦现灵感:原来“读剧本”是搁这儿来的。

一个舞台剧导演和一个女演员,两人聊了一宿的剧本。

他们聊起了虐童、LL、SM,你已经分不清楚哪是现实,哪是戏剧;

你已经分不清,这到底是电影里人物的表达,还是波兰斯基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我看完《穿裘皮的维纳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波兰斯基做了那种事,并不觉得有罪恶感。

也许在他的潜意识中,那根本不叫事。

也许他认为自己犯了法,但他并不觉得自己犯了错;或者在他心里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个法就是错的。

因为他的电影在传递一种信息,所以波兰斯基电影有很多以室内戏为主。

《杀戮》、《穿裘皮的维纳斯》、《不道德的审判》。

波兰斯基的电影都在讲述一个观点,或者讨论一个问题,既是如此,就没必要宏大的场景。

找几个人,在一个房间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一部电影就成了。

《杀戮》讲述家庭关系;《穿裘皮的维纳斯》讲的是欲望和道德;《不道德的审判》讲的是报复与宽恕。

之前,我盘点了十部精彩的室内电影,可惜的是,那个时候,我还没开始看波兰斯基的电影,要不然,这个榜单里会有不少他的电影。

最后再提一句如何评价波兰斯基,有很多挺波兰斯基的网友说“我们评价一个人应该把艺术和个人生活分开”。

这句话真的是太扯淡了。

波兰斯基一生有三件重大的事情:幼年被纳粹迫害,妻子被极端邪教杀害,自己深陷性侵丑闻。

看完他的电影之后,你会发现这三件事情在他的电影里都有鲜明的对照。

《罗斯玛丽的婴儿》对应的是妻子被极端邪教杀害;

《穿裘皮的维纳斯》可以看作是他对性侵事件的回应;

《钢琴家》就是他对自己幼年的记忆。

艺术来源于生活,怎么能单纯地将两者分开呢?

房子的主体建筑和地基是可以分开的吗?

假设你盖房子时,地基不小心侵占了别人的土地,等你盖好之后,你说“我的房子没有侵占啊!”

同样的道理,对于波兰斯基,我不想辩解什么,骂他的人我能理解那种心情,夸他的人,我也能感同身受。

其实,这样挺好,为什么对待某一个问题都要有一种声音呢?多点其他的观点不好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