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张国荣:我最开心的是没去好莱坞

张国荣:我最开心的是没去好莱坞

张国荣短暂的一生给无数影迷、歌迷留下巨大遗憾,无论是在乐坛还是影坛,他都做到了极致,但实际上他在电影中的那些光辉时刻远不及他对华语电影未来的“期待”!

当香港电影面临巨大困境时,大部分选择奔走好莱坞“求”发展,但张国荣却为自己没去好莱坞曾感到高兴,这背后就是他对华语电影无限的期待。

而这一切必须要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说起。

港片繁华背后的危机四伏

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最巅峰时期,外国人看香港电影有个怪象——

很多既有口碑又卖座的优秀电影,往往拍摄周期很短,甚至连完整的剧本都没有,但最终的成品却能让人忘记这种“快餐”式电影中的“不合理”,而融入其核心导向。

(▲电影《倩女幽魂》海报)

这种现象在电影工业已经初步形成的西方电影人看来是很难以理解的,没有既定的框架,几乎全凭临场发挥,电影布局只有导演自己脑中有,如此竟然还能拍出风格突出结构新颖的优质电影,而且还根本不会因为剧情上的某种不合理而产生任何不适,这几乎是个奇迹。

为此,还有许多欧美电影学者去研究这背后的“秘密”。

实际上,香港电影“怪象”的背后,是香港电影行业规范和有效管理的缺失,行业内高度逐利及跟风现象严重,繁华的背后是实则是一种无法直视的“混乱”。

导演王晶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最忙的时候同时监制3部戏。夜班6点到12点在邵氏拍周星驰,然后去嘉禾拍成龙拍到天亮。

不仅王晶,当时的香港电影导演除了王家卫,几乎没人会走“慢工出细活”的路子,与其说是风险大,倒不如直接说是来钱太慢。王晶也曾直言,拍电影就是为了钱。

虽然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但其实反映的是香港电影当时巨大的隐患。

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逐渐在南下内地电影人精英逐渐融入香港文化圈后过渡到真正的创作时代,走上“正轨”。而经过几十年的“大浪淘沙”给香港电影也筛选了许多精英人物,以至于在不久的八十年代,为香港电影迎来最辉煌时代备足了创作基础。

恰好时值台湾经济的繁荣时期,面对已经具有足够人才储备和完善技术的香港电影,台湾经济迅速成为香港电影的重要背后力量。

足够的钱+加上足够专业的人,万事俱备,开工。

在金钱的刺激下,香港电影迅速崛起,优质的电影总是在一夜之间火爆东南亚,市场反馈越强烈,投资者和电影创作者就越有动力,于是,香港电影灯火通明、日夜赶工。

(▲电影《精装追女仔》剧照)

但问题是,即使是“精英”也不可能天天都有奇思妙想,神来之笔也不可能是信手拈来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复制”已有的精品,用已经火爆的复制品再去市场获取更多利益。

仔细看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不难发现精品后总有无数的“山寨品”出现,而经典场面也不会用一次就“浪费”。比如《英雄本色》掀起的黑帮片热潮,《赌神》系列引起的赌片潮流……

(▲电影《赌神》剧照)

不得不承认,香港电影真正的精英电影人并不多,更多的电影人只不过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创造”而不是“创新”。

范仲淹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就真真地应证在香港电影身上。

九十年代初期,香港电影从台湾而来的经济进而直接导致过度依赖台湾经济的香港电影的混乱局面全面凸显。

前面说香港电影工业本来就没有高效的规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钱的时候但凡想跟电影沾边的都是跃跃欲试,但没钱了,这种动力又从何而来?

而规范性严重不足的香港电影工业此时也没办法为香港电影的这次危机有任何缓冲作用,反而在加速香港电影走向衰亡。

张国荣——我最开心的事是没去好莱坞

喜欢港片的朋友都知道,其实九十年代也是香港电影创作的高潮期,虽不及八十年代那般气势如虹,但同样诞生了无数经典电影。

的确如此,香港电影虽然断了一条财路,但是并没有丢失市场,放缓节奏的香港整体并没有出现大崩盘现象。在八十年代资源的积累下仍旧能维持丰富的电影创作。

而正在带给香港电影在九十年代第一次冲击的是好莱坞电影的“入侵”。

(▲电影《侏罗纪公园》剧照)

九十年代中期,好莱坞一批优秀的电影进军本是香港电影占领的东南亚市场,这些高水准的经典艺术大片在当时并没有抢占到太多香港电影的市场,但却抢占了香港电影核心力量的“芳心”。

八十年香港电影留下的快餐式创作方式在九十年代依旧延用,而好莱坞完整工业带来的优质电影彻底击垮了香港电影人的最后防线,西方电影工业原来已经完全成熟。

虽然香港电影一直享有东方好莱坞的美称,但相比之下,就是小巫见大巫。1994年好莱坞电影人卯足了劲头,交上许多高艺术水准的好电影作品《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狮子王》等卖座经典。

(▲电影《阿甘正传》剧照)

同年的香港电影却很匮乏,只有一直都慢工出细活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在苦苦支撑场面,另外就是周星驰的天才之作《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了。比起好莱坞出类拔萃数不胜数的佳作,这几部香港电影在当时几乎抢不到任何风头,除了本地市场票房。

此时的香港电影表面还是风平浪静,背后其实已经混乱不堪。首先是社会的回归之前的社会制度混乱,其次是电影规范不完善带来的创作混乱,加上电影投资已远没有八十年代那么大,很多香港电影人都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好莱坞。

1997年前后,香港电影许多导演和演员纷纷远走好莱坞,本来已经是海市蜃楼的香港电影大楼开始彻底坍塌。

但在所有人都挤破头想去好莱坞的时候,张国荣却在访谈中这样谈这段日子——

“其实我没有什么憾事,真的,我反而觉得有一件事我很开心,(就是)我没有去好莱坞。”

因为和周润发关系好的缘故,张国荣在采访中也曾直言,好莱坞请香港演员去拍电影无非就是些动作片需要,如果周润发一直拍这样的片子,那么他就完蛋了!

也许看清好莱坞不是香港演员长久的栖身之所的不仅仅张国荣一人,毕竟如周星驰这样的也并没有选择去好莱坞发展,但是在当时就已经为未来华语电影发展考量的张国荣却是头一个。

他说香港是他觉得自己一个很好的发展地方,而对于之后华语电影来说,更不需要去好莱坞,因为亚洲有足够大的市场——

“亚洲这么大的市场,1997年了,大陆市场开放后,我想美国也会要求我们拍戏。所以这么大的市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班底。有段时间(香港)滥拍戏,有很多人失败了,现在留下来的人只有实力派,幕前也是幕后也是,我觉得这些人应该要自强,拍一些好的作品,可以达到国际水平的作品,这样更好,是吗?”

(▲张国荣原声是“大陆”,字幕配了中国)

当所有人都在向往好莱坞的时候,张国荣表达了自己对香港电影的信心,表达了对华语电影未来市场的信心,他看到了内地的广阔市场,甚至是整个亚洲的市场。

当然对于不去好莱坞发展,张国荣也并不是完全因为对华语电影的未来发展的自信,在他看来好莱坞的排华现象还是很严重,他还开玩笑说如果好莱坞说要邀请他去和施瓦辛格、史泰龙三个共同主演一部电影,他自己都不会信,因为根本不可能。

中国古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的是能认清自己身处形势的人就是聪明人,那么能够从自己看到整个行业发展大势的人,一定算得上是时代的指引者。

华语电影市场蒸蒸日上

正如张国荣所期待的,1997年后,香港本土电影虽然迅速衰落,但内地市场却给香港电影人带来了无限可能。

不想去好莱坞或者去不了好莱坞的香港电影人纷纷选择北上,与内地电影开始融为一体。

最历史性的时刻当然是,张艺谋集结华语电影圈豪华阵容,打造了《英雄》,开启华语电影商业大片时代,此后,华语电影的发展便是一发不可收。

(▲电影《英雄》海报)

尽管之后的香港电影已经无昔日辉煌,但本来属于华语电影“先驱者”的香港电影已经完成了使命,正如张国荣所说,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人才,“激战”之后剩下的都是实力派。

如今的华语电影更是让西方开始“嫉妒”甚至“羡慕”。

2017年,一部《战狼2》横空出世,仅在中国内地市场砍下56.8亿人民币的成绩,跻身当时的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TOP50。

清楚地记得当时国内观众对《战狼2》几乎统一口径好评,却在海外发行遭挫,并且有美国媒体称《战狼2》的高票房靠的是单一市场票房,不能算入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中,以此“掩盖”既有的事实。

(▲电影《战狼2》剧照)

两年不到,连续在中国内地又出现了两部单一市场票房逼近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TOP100的作品——《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

华语电影市场正如张国荣所期待的那样蓬勃发展,无限潜能已彻底激发,中国电影工业也在逐渐完善。

随着时代变迁,香港电影的辉煌依旧存在于当时,也会让后人看到赞叹,而它如今的没落也是曾经选择的必然结果,融入华语电影,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3456.html